志说吉林
当前位置:首页 > 志说吉林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吉林·曹魏正始六年(245)·毌丘俭再征高句丽

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024-04-15 14:45:00    来源:
打印
| 字号:
|

【毌丘俭再征高句丽】 高句丽东川王失陷城池后不久,重新纠集军队,恢复了对高句丽的统治。是年,高句丽东川王逃离到买沟(今朝鲜咸镜北道会宁)毌丘俭于是兵分两路,跟踪追击。北路,派遣玄菟太守王颀率军追歼。当王颀军队路经夫余时,夫余王简位居派大加远迎于城郊,并供给军粮。魏军备足军粮之后,继续进军追击,东川王又奔往沃沮城,魏军遂破沃沮城池,斩杀三千余人。东川王又逃至北沃沮,王颀率军追过沃沮千里有余,最后军队到达了挹娄南部边界。南路,派遣乐浪太守刘茂、带方太守弓遵率军从南部迂回包围,东不耐(今朝鲜江原道安边郡)侯举邑投降魏军。韩曾侵扰过带方郡,刘茂、弓遵亦乘机兴兵攻讨,韩遂为魏军所败。南北两路凯旋之日,毌丘俭刻石纪功树碑立传,北路“刊丸都之山”,南路“铭不耐之城”。高句丽力量被削弱之后,曹魏对东北各地加强了管辖,使东北出现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对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同时,毌丘俭在高句丽族聚居地区,兴修水利、穿山灌溉,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毌丘俭刻纪功碑】 毌丘俭于丸都山的纪功碑残石。毌丘俭纪功碑系用赭红色含石英颗粒的岩石修琢而成。现存部分是碑的上部一角,残长39厘米,宽30厘米,厚8~8.5厘米。碑正面刻汉字碑文,可见7行48字,另有2行残。碑文字体为隶书。其残文如下:“正始三年高句丽反督七牙门讨句丽五复遗寇六年五月旋讨寇将军魏乌丸单于威寇将军都亭侯行裨将军领玄裨将军。”碑文大意是:正始三年,高句丽王位宫叛,毌丘俭督七牙门讨之,无复遗寇,六年凯旋班师,参加东征的将领有右北平乌丸单于寇娄敦,玄菟太守王颀等人。此碑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在吉林省集安市城西17公里板岔岭西北天沟的山坡上发现。

【位居助曹魏伐高句丽】 是年,推翻公孙氏政权之后,毌丘俭征讨高句丽。《三国志·东夷传》载:“正始中,幽州刺使毌丘俭讨句丽,遣玄菟太守王颀谒夫余,位居遣大加郊迎,供军粮。季父牛加有二心,位居杀季父父子,籍没财物,遣使薄敛送官”。这段记述表明玄菟太守王颀到夫余时,夫余王位居“遣大加郊迎,供军粮”,而位居的叔父担任牛加,对曹魏不满,位居诛杀其叔父父子并没收财产,送给了曹魏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