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说吉林
当前位置:首页 > 志说吉林

两汉时期的吉林·西汉元始三年(3)·琉璃明王筑丸都山城

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022-05-10 13:57:00    来源:
打印
| 字号:
|

  【琉璃明王筑丸都山城】 十月,高句丽第二代王琉璃明王筑丸都山城,初名尉那岩城。到第十代王山上王二年(198)时,进一步完备并易名丸都。高句丽时期典型的早期山城之一。丸都山城原是作为国内城的守备城修建的,平时驻军,囤积粮草,战时国内城难以固守,王公贵族则进入丸都山城避难。高句丽时期,曾两次以丸都山城为王都。一次是山上王时期(历时13年),另一次是故国原王时期(历时两年)。后来,由于高句丽势力逐渐向南发展,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丸都山城失去守备城的价值,逐渐衰落废弃。

  【丸都山城】 高句丽城址。位于集安市北2.5公里的高山上。丸都山城向南倾斜呈簸箕状。山城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墙长1 716米,西墙长2 440米,南墙长1 786米,北墙长 1 009米,周长 6 951米。城东南角以陡峭的石壁为城墙。各墙均有女墙。女墙内壁墙根下有长方形柱洞。全城共有门址 5处,东、北两墙各有2 处。南墙正中有1处瓮门,西墙无门。南瓮门设于南墙正中曲折内凹处,门外正沁平坦的通沟河谷,是进入丸都城的重要通道,位置险要。山城西北角有一直径为8米的圆台。此圆台具有军事瞭望作用。山城内有山泉两处,一处在城西北角,另一处在城东。两处山泉形成两条小溪,流向南门,在靠近瓮门处相汇合,流出城外,注入通沟河。城内保存建筑址3处,蓄水池址1处,墓葬37座。3处建筑址,一为宫殿址,一为瞭望台址,一为戍卒驻地址。宫殿址位于东城墙内侧山麓较宽阔的平缓地带,南距瓮城门约500米。宫殿址南北长92米,东西宽62米。面积5 700多平方米。进深作3层阶地,每层地均用石条叠砌阶壁,阶高各1米左右。宫殿址散见大量的高句丽时代板瓦、筒瓦及瓦当碎片。城内共有高句丽时代墓葬37座,其中石墓36座、土墓1座。这些墓葬是山城废弃后埋葬的。1982年国务院公布丸都山城址为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琉璃明王迁都国内城】 是年,琉璃明王为躲避夫余的强大势力,弃故都纥升骨城,迁都国内城,并筑起防守坚固的尉那岩城(即丸都山城),琉璃明王的这次迁都,对高句丽早期奴隶制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此后的400多年中,这里一直是高句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据史书记载:“自朱蒙立都纥升骨城,历四十年,孺留王二十二年(3),移都国内城或云‘尉那岩城’……都国内城四百二十五年,长寿王十五年(427)移都平壤”。公元3 年至427年间,国内城为高句丽国都,位于集安市黎明街至通沟河东岸之间。城东6公里为龙山,城西临通沟河,南城墙外500米为鸭绿江,城北1公里为大禹山。《翰苑》引《高丽记》称:“不耐城,今名国内城,在国东北六百七十里,本汉不而县。”毌丘俭征高句丽“刊丸都之山,铭不耐之城”。毌丘俭纪功刻石就出土于国内城西17公里板岔岭西北天沟山坡上。可知国内城原称不耐城,为不而县治所,土筑墙垣应是不而县的城墙。高句丽第二代王琉璃明王二十二年(3)“冬十月,迁都国内,筑尉那岩城。”山上王继位之初,其兄拔奇假公孙度之兵“破其国,焚烧邑落”被毁的应是原西汉土城。高句丽故国原王十二年(342)“春二月,修葺丸都城,又筑国内城”。此时,“国内城”之称正式出现。

  【国内城】 高句丽都城。国内城位于集安市黎明街至通沟河东岸之间。城平面略近方形,方向南偏东25度。周长2 686米。东墙长554.7米,西墙长664.6米,南墙长751.5米,北墙长715.2米。现城墙四角及北墙、西墙基本绵亘不绝。墙垣高达4.2米左右,墙基宽约7~10米。四面城墙外侧修筑有马面,北墙8个,东、南、西墙各2个,共14个。城墙外天然河道和人工开掘的水沟作为护城河。国内城城墙的构筑方式有的墙面垒砌得整齐而又严谨,石材大小较均匀,横向平直。东墙、北墙、西墙南段均用此方式。西墙北段墙外有一个东西向的涵洞,应是原土筑城墙垣下的排水设施。国内城原有6座城门。在国内城石砌墙垣内部有一道剖面呈慢圆形的土筑残垣,这道土筑墙垣应是国内城赖以构筑石墙的基础。土垣中出土的石斧、石刀、圆形石器大都为磨制,约为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际的遗物。国内城中高句丽时代的建筑已无存,但出土一些遗物。1963年,出土一件完整的灰色卷云纹文字瓦当。周缘文字为:“太宁四年太岁□□闰月六日已巳造吉保子宜孙”。还发现高句丽时期的墙基、八棱形础石、覆盘形础石、巨大的长圆形石碑座等遗迹。在城西南部,发现高句丽时期的陶片、板瓦及筒瓦残片,出土一件完整的鎏金铜佛,此处当是寺庙类建筑。在城东北角发现一处高句丽时期的房址和灰坑,出土一批铁器和陶器。1961年,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此城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