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说吉林
当前位置:首页 > 志说吉林

最美第一书记:记蛟河市漂河镇青背村第一书记曾丽圆

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020-08-23 22:06:00    来源:
打印
| 字号:
|

执着,让梦想开满鲜花

 

蛟河市漂河镇青背村第一书记曾丽圆为本村木耳代言

  

  梦想,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

  曾丽圆,这名“80 后”女孩有过许许多多的梦想,然而当她担当起蛟河市漂河镇青背村驻村第一书记的重任时,她的梦想就定格在建设美丽乡村、改变一方面貌的不懈奋斗中。

  凭着这份信念和执着,她仅用两年多时间,就改变了青背村的落后面貌:村级集体经济扭亏为盈,贫困户陆续脱贫,全村呈现出一片安居乐业、欣欣向荣的崭新局面。

  在奋斗中,曾丽圆带领村民实现致富梦想;而她的梦想,也在奋斗中绽放出灿烂的花朵。

  面对重重困难,她选择接受挑战

  2017 年7 月,组织上要从吉林市生态环境局选派一名驻村书记。单位领导考虑曾丽圆在永吉县碾子沟村驻村工作一年多,有农村工作经验,征得本人同意后,决定选派这个“80 后”的女书记去驻村开展扶贫工作。

  通往青背村的路十分漫长,丈夫在外地工作照顾不了家,母亲患有小儿麻痹后遗症生活难以自理,接送正在上小学的儿子只能靠耳背的父亲,这些一一在她脑海里掠过,是她难以放下的牵挂。

  有人问曾丽圆,家里这么多困难,干吗还要接受第一书记这样的挑战?她说,这是一份使命,更是一份荣耀。

  一条青背河带着涓涓细流,汇入亘古长流的松花江,青背村就坐落在青背河边。青背村全村337户1548 口人,有贫困户18 户。村民们祖祖辈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然条件的束缚,使得村民们的日子过得并不宽裕。

  听着村书记的介绍,看着村民期盼的眼神,曾丽圆将对家人的牵挂抛在脑后。忙完一天的繁杂事务,一个人的时候,她常常伫立在青背河岸,深情眺执着,望那条奔向远方的河流。她的心情如同这滔滔江水,组织的重托、困难群众的期望,时刻激励着她。

  面对贫困现实,她选择发展产业

  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地理条件非常适合发展木耳产业。在曾丽圆上任前一年,村里的包保部门就投入30 万元资金建设了木耳种植基地,结果不但没能增收,还亏损了6 万元。这让村“两委”班子、贫困户以及包保部门发展扶贫产业的信心和热情都受到了沉重打击。

  守着青山绿水,种植木耳为什么失败?为了寻找答案,也为了让大家重拾信心,曾丽圆开始四处学习木耳培育相关知识,走访邻村木耳种植大户,通过一次次探索和实践,终于找到“突破口”。她重新打造木耳种植园,采取“集体+种植大户”的合作经营模式,由村里致富带头人、农民党员韩国华参股并负责日常管理,村里负责技术指导和产品营销。

  木耳质量直接影响产品的销售。为了提升木耳质量,曾丽圆为木耳种植基地制订了标准化生产流程,并采用深井优质水浇灌,种植全过程零添加,坚决杜绝打药、熏蒸、染色等违规操作,使木耳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为了让贫困户都能共享木耳产业的成果,她一家一户地走,一家一户地动员,向村民讲解“勤能补拙”的道理。“双手勤了,日子也就好过了。”村民为她的执着而感动,纷纷投入木耳生产中。当年,青背村的木耳种植基地产出优质秋耳5400 斤,比2016 年整整翻了三倍还多。

  为把本村木耳带到更广阔的市场,曾丽圆借助“第一书记代言”活动,参加各类展销会进行宣传推广。在她的积极协调下,青背村与中国邮政合作,实现网络销售,木耳远销北京、上海、山东等地,成为许多大都市里人们的美味佳肴。

  在她的努力下,2018 年底,青背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0 多万元,贫困户户均收入3500 元。

  面对百姓诉求,她选择倾情奉献

  在曾丽圆的抽屉里,放着一本厚厚的第一书记工作日志,上面详细记录着村民的各种困难和诉求。

  这本日志上,也深深印着她深入村民家中了解民情的一个个足迹。

  71 岁的贫困户周德英大娘为给老伴儿治病,欠下15 万元外债,儿媳、孙子患有严重癫痫,原本朴实勤劳的儿子也不堪重负,精神濒临崩溃,经常打骂妻儿。周大娘整天愁眉苦脸,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曾丽圆了解情况后,隔三岔五就到周大娘家拉家常,想方设法为她化解债务,排解生活压力。

  2018 年,靠着扶贫项目分红和发展庭院经济,周德英一家四口人均年收入3800 余元,所欠外债也还上大半。前所未有的收获,使周大娘一家人对生活重新燃起希望。村民们都说:“是第一书记救了这户人家!”一个名叫史学彬的困难户,看着眼前这位戴着眼镜的文静女书记,不相信她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改善。曾丽圆向他了解家庭情况,他也带搭不理儿的。妻子过世的史学彬一人带着儿子生活,眼前最大的两个困难一是没有水井,二是儿子读书没钱。曾丽圆临走前答应给史家打一口水井,史学彬没当回事,因为他不相信女书记这顺嘴一说的话。可是没过几天,打井队进了史家,不到一天时间,井就打好了。喝上了清凉的井水,史学彬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曾丽圆还为他上高中的儿子申报了“雨露计划”,争取到每学期1500 元的补贴。史学彬一家深受感动,彻底改变了对这个女书记的印象。

  

  曾丽圆入户走访贫困户张春兰

 

  面对艰难抉择,她选择留下

  无论走到哪里,曾丽圆时刻把村民装在心里。

  2018 年4 月,父亲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她急忙去医院看望父亲。在医院里,她无意中听到医生、护士们议论准备下乡义诊的事,便立刻想到青背村那些患病的老人,就主动向医院申请把义诊地点放在青背村。

  医院领导被她心系贫困群众的真情深深打动,欣然接受了她的请求。2018 年8 月,医院组织11 名专家来到青背村,为53 名村民进行了义诊,并免费发放了5 万余元药品。

  然而,就在她组织村民参加义诊的时候,父亲去世了。曾丽圆感觉天塌下来了,万般无奈中,她向村支书透露出要离村的想法。

  50 多岁的村支书韩君听了双眼潮湿:“你要走,我们舍不得。干脆把你母亲接过来,我们大伙儿照顾。”村民们听说后,也纷纷挽留她。“实在不行,你雇个保姆,我们给你掏钱。”不走,母亲怎么办,儿子怎么办?她给丈夫打了个电话,丈夫思索后对她说:“你不要回来,村里需要你,乡亲们也需要你,我回来照顾家。”于是,曾丽圆的丈夫辞去了月薪过万元的外地工作,回到家里照顾老人和孩子,只为能让她安心工作,继续带领村民朝着梦想奋力奔跑。

  曾丽圆选择了留下,她要把青背村当作自己的家。她把全村56 名党员紧紧团结在一起,引导他们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她的感召下,困难面前党员干部始终冲锋在前。帮助年老体弱的村民拆建防冻塑料暖棚、为贫困家庭更换崭新的铝合金窗子、开展家庭卫生评比活动……时时处处都能看到党员干部的身影。

  梦想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软弱涣散村,因为一个“80 后”女书记的到来一跃变成党建强村。“让所有的梦想都开花。”这是曾丽圆的愿景。她正在用青春和汗水,把一个个梦想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