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市·快大茂·快当帽子
初次听到“快大茂”这个地名的人都会觉得有些奇怪,弄不清它究竟是什么意思。这个大约4万人的小镇位于吉林省通化县的中部,总面积215平方公里。快大茂镇地处三条山川交叉地带,地势北部和南部高,中部低,宛如玉带的喇咕河自西北部流入,横穿境内。快大茂是通化县和快大茂镇人民政府的驻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又是吉林省东南部通往通化市和辽宁省新宾、桓仁的交通要道。
“快大茂”这个地名的来历众说不一,把群众中流传和史料中记载的各种说法归纳起来共有7种之多,在满、汉语的问题上也有争论。第一说是:快大茂四面多山,在西面的山岭上古时曾有一处风口,当行人走到这里时常常因风大被刮掉帽子,所以同行人就相互提醒:“快戴好帽子”。这句话传来传去,以后便叫成了这里的地名,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演化成“快大茂”。第二说是:通化县当年曾是柳条边内、东边外的封禁地,清末弛禁以后有大批流民到此地开荒种地,伐木外运。当时的快大茂还只是深山密林中的一个村落,有条水流湍急的蝲蛄河在村子西面来个180度的急转弯,在这里放排需要急打锚,人称“快打锚”。后来这句话流传下来做了地名,音转为“快大茂”。第三说是:清朝咸丰年间,从京城来了一位官员,这里的百姓见了都忙脱帽,跪拜迎接,当时正值数九寒冬,这位官员十分怜惜百姓,见状忙说:“快戴帽子”。从此,这句话便流传下来做了地名。第四说是:快大茂北侧有座紧临城区的小山丘,海拔仅有536米,现称大茂山,又叫帽子山。据说每逢雨后山顶就被茫茫雾气笼罩,远远看去,山顶上如同戴了一顶帽子,故称帽子山或帽儿山,快大茂便因此山而得名。此山现已修了盘山公路,汽车可达山顶。山虽不高,其形却奇,山上长满茂密的针阔叶林,风景宜人,已成为当地一个休闲游乐的好去处。
以上这些说法有的是望风捕影,有的又有些牵强附会。以下还有几说,都是以快大茂是满语地名为基础。一说快大茂是满语“前哨”之意,因为这里曾设台兵把守,是一处前哨。二说快大茂的“快大”是满语口语“花曲柳”,“茂”为树,后边加的“子”字,是汉语口语的习惯。可能这里早年花曲柳树很多,因此得名。三说清朝初年,因这里是封禁地区,禁垦200余年,因此一直是森林茂密,野兽成群。据清末版《通化县志》记载,辽宁省新宾县有一位老人,他家曾几辈子给清太祖努尔哈赤看守永陵,据他说:努尔哈赤曾带兵从这里经过,见此地古树参天,树茂林密,故说此地为“快当帽子”,这句话以后便流传下来成了地名。据查,“快当帽子”为满语“常青的树林”之意。这种说法与《通化县志》中的记载相吻合。另外,清初兴京府设在现在辽宁省新宾县,距此地只有百余里,从兴京府到快大茂途中要经过欢喜岭,在有关欢喜岭的资料中记载着清太祖曾带兵路经此地的事。这对清太祖称“快当帽子”的说法是一个旁证,故这种说法比较可靠。
200多年来,因为这里是封禁地区,一直设兵把守,生活在这里的满族祖先主要以狩猎为生,他们文化水平较低,对地名的命名只能凭对地形、地物的直观感受。直到100年前才允许开荒垦殖,从关内山东、河北等地来了许多百姓,人口才逐渐增多,所以“快当帽子”这个名字才能经过多年的流传沿用下来。今天单凭遗留下来的文字和读音,已经很难了解它当初的含义了。从《通化县志》看,“快当帽子”地名的音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通化县志》清末版本记载,从清初到清末称为“快当帽子”;《通化县志》1918年(民国七年)版本记载,民国初年到沦陷初期称为“快当茂子”,“帽”被换成了“茂、《通化县志》1940年版本记载,沦陷时期称为“快大茂子”,“当”被换成“大”。现档案记载:此地人民公社化时开始称为“快大茂”,“子”字被省略掉。由此可见,“快大茂”是由“快当帽子”逐渐音转而成的。
1983年进行地名标准化处理时,将此地定名为“快大茂”。但现在许多人在口语中只称“快大”,某些工商业店铺在牌匾上也只写“快大”,使外地人看了不懂,听了糊涂,造成新的混乱,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1948年月通化县政府迁至快大茂。1949年9月通化县政府迁至通化市北山。1955年6月通化市、县第三次分署办公。1959年3月市县合并。1962年市、县分治。1968年市、县合并。1969年10月24日,通化县政府迁至快大茂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