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百年工商人物——赵云生
赵云生,长春广兴堂诊所创办人。儿科名医,被人们誉为“赵小孩”。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出生,祖籍山东。幼年时,因家乡连年遭受自然灾害,无法生存下去,其父亲赵林带领全家逃荒来到了东北长春。当时在东天街东头、伊通河西岸的一个小手工作坊当工人,生活贫苦。
在赵云生十几岁的时候,其父赵林得了重病,因无钱医治而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母亲领着他和年幼的弟弟相依为命,生活的重担压在未成年的赵云生身上。在其亲娘舅的经常接济下,才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生活的艰辛把赵云生磨练成具有坚毅而刚强的性格。他亲眼看到了自己的父亲和无数百姓有病因无钱医治而痛苦地死去的情景,便立志做一名医生。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发愤读书。到21岁时,进入长春“世德增”药店,随著名中医王庭瑞学医。3年后,又随王明德(王庭瑞长子)学医。1917年赵云生考入了长春县医学研究所学习了3年,为他打下了深厚的医学基础。在他从医的过程中,他看到社会上婴幼儿发病率较高,而且死亡率也很高,一些店堂的医生却常常因为挣钱少而不愿看小孩的病。他不会忘记亲眼看到一些婴幼儿被疾病夺去生命,而家人撕心裂肺、悲痛欲绝的情景,便下决心要从事研究儿科,做儿科医生。赵云生一面虚心向老师和同行学习,一面专心攻读《医宗金鉴》等许多医学典籍,潜心钻研儿科的疑难病症。
长春中医中药业起步较晚。清末民初,河北、山东等关内中医中药相继流入吉林长春。一般是中药房、中药店里设“坐堂医”,行医看病。有80%以上的药店、药房设在南关区一带。1877年(光绪三年),由吉林市张举人联合医药界人士在长春南大街成立了“世一堂药店”。第一任经理是范品儒,监理董方洲。有中医吴梦洲、张鸿志、龚志学和绰号叫董大鼻子等著名中医在此坐堂行医。大马路有“天德堂药店”有祖传中医王冷佛等在店内行医。在三义胡同西边有“世德堂药铺”,三代祖传中医王庭瑞在此药铺行医,医术精湛,擅长儿科、妇科,疗效甚好。王庭瑞之长子王明德,次子王明海也在此随父行医,都是当时长春医药界的名人。三义胡同还有肖若圃开的骨科诊所,此人乃肖氏第七代“肖氏整骨”传人,后来湮于后事。西三道街三义胡同还有“志房药铺”,以治疗妇科为专长。到民国初年,董信(绰号董花先生)又开设了“济婴堂”,专治儿科疾病,其后人研创了享有盛名的“董氏药膏”。1915年,孟昭惠在四道街开设整骨诊所,其第二代传人长子孟宪卿、次子孟宪明随父学医,在西四道街、二马路等地开设整骨诊所。1924年,在西三道街设有“医士铺”,董信的后人董士田在铺中行医。自行研制的“珍珠万能膏”名噪一时。1926年,赵云生在西四马路85号开设了“广兴堂”诊所,专治儿科疾病。赵大夫看病认真细致,注意钻研,总结经验。他用药品和针灸相结合的办法治疗儿科疾病,疗效显著。特别是对小儿消化不良、慢性腹泻、痉挛、惊风、急性肝炎、麻疹、肺炎等常见流行病的治疗,有许多独到之处。他研制的“健脾散”、“温中散”、“止咳散”、“清肺散”、“镇惊散”等中药,对治疗久泻不止和久咳不止等儿科疾病,疗效甚为显著。由于他精湛的医疗技术和高尚的医疗道德,每天前来看病的患儿络绎不绝,有些达官显贵也专车请他去看病。
1941年,长春麻疹大流行。“广兴堂”全体医护人员全力投入防治工作,每天门诊量高达300多人。赵云生用自制的“托疹散”,抢救了很多危重患儿。为此,赵云生儿科专家的名望日益增高,人们赞誉地称呼他为“赵小孩”。
新中国成立后,赵云生大夫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继续钻研医术,不断取得新成绩。1957年,他和弟弟赵云祥率家人(大儿子赵树文、三儿子赵景文及其妻徐桂芝)参加了南关区联合医院(后合并为南关区医院),任儿科门诊副主任。
1965年,赵云生被选为长春市南关区人民代表。1974年病故,终年76岁。
赵云生有三个儿子,两个从医。大儿子赵树文从青年时期就随父学医,后又在汉医学会(后更名东方学院)学习4年;1950年又在中医学院进修了1年;1952年在市儿童医院学习了3年,重点进修了西医儿科;1957年到南关区医院工作,但被错误地打成了右派,“文化大革命”期间又遭到了批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治上得到了彻底平反并恢复了工作。1981年任该院儿科主任,继续为患儿治病。他在行医中牢记父亲的教诲:“看病要讲医德,一生要多做好事,绝不骗人,不做损人利己的事”。他看病认真负责,对前来看病的患儿,不管有多忙,总是坚持细致察明病因再对症下药。他行医几十年,从未发生过医疗事故。他继承和发扬了前辈的医疗传统和经验,钻研业务,总结经验,撰写了治疗儿科腹泻论文,整理出了治疗儿科常见病的验方36篇。赵树文大夫由于积极工作,思想要求进步,1985年被推选为政协南关区第一届常委,1987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赵云生的三儿子赵景文,自青年时期就在父亲开的“广兴堂”药店付药,1957年到南关区医院做药剂员工作。之后,因赵云生老大夫年龄大了,而每天来看病的患儿不断增多,就让他帮助抄方,从中学习到了许多医疗知识。1961年南关区医院给了他处方权。“文化大革命”时,在其父赵云生、其兄赵树文被造反派勒令停止工作批斗期间,赵景文担任了儿科的门诊工作。1978年他病退后到宽城区东广医院做了儿科医生,每天前去看病的患儿不断。
1993年6月,南关区医院为了深化改革,扩大门诊量,在西长春大街97号增设了“赵氏儿科”诊所,由赵树文的三儿子赵英林(主治医)承包,任该所主任。诊所内设注射、化验、诊室等。赵树文老哥仨都在该所供职。赵树文(老大)、赵景文(老三)在诊室看病问诊,赵成文(老二,由市防疫站退休,主治医)协助购药、付药等项工作。从南关区医院调来5名服务态度好,服务质量高的医护人员,共同搞好医疗服务。加之这里交通方便,地处全市商业繁华地带,每天前来看病的患儿络绎不绝,接应不暇。既方便了广大患儿看病的需要,又增加了南关区医院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