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德·老怀德
公主岭市原称怀德县,位于吉林省中西部东辽河中游右岸。西枕东辽河,东望长春,南邻伊通,北接农安、长岭和双辽诸县。境域北宽南窄,状如一弯新月。
怀德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周朝之前属肃慎氏地。战国至秦朝属辽东郡。汉朝初年为辽东属国。后汉至后魏属玄菟郡辖下夫余国地。隋朝统一后为契丹以东、靺鞨以西、室韦以南的高句丽地。唐朝初年为安东都督府辖地,后为渤海夫余府西南域。辽金两代本县的繁荣昌盛达到历史上空前水平,辽圣宗开泰年间在今秦家屯筑城置州,称信州。信州武昌县治设在信州城,解放前称新集城。怀德县大部分为当时的武昌县。金代沿辽制,仍在秦家屯古城设信州,但金代的规模已不及辽代,当年辽信州统辖三州二县,而金信州只统辖一县一镇,大部属信州武昌县。元朝属辽阳行省开元路,在秦家屯古城设驿站,谓之信州站。明朝属奴尔干都司亦东河卫。清朝前期和中期属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东缘。
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清将原属科尔沁左翼中旗达尔罕王接近开原县的游牧商民交开原县管理,今怀德县域划归开原。1802年(清嘉庆七年),局部开禁,直、鲁、辽南等地“民人”来境内垦荒、定居。1821年(清道光四年)初,怀德地域划归昌图厅,垦民向蒙王交纳租税。1866年(清同治五年),在怀德境内八家子(今怀德镇)设分防经历。1877年(清光绪三年)初,昌图辽海抚民同知升为府,怀德隶属于昌图府,设在八家子的分防经历移至康家屯(今康平县)。同年4月15日(三月二日),盛京将军崇厚奏请光绪帝:怀德地处柳条边外,人烟稀少,为塞外荒漠,但又是轭要之地。请准置县于本境。年底旨准,在怀德境内置县,名为怀德。
关于“怀德”之名的由来,一是因设县以前县域为昌图厅怀德社。二是此地为漠南蒙古之游牧区,清太宗皇太极把蒙古作为对明作战的依靠力量,因而对其采取“慑之以兵,怀之以德”,偏重于“怀之以德”的方针,即在军事压力之下,用怀柔政策使蒙西各部“来归于我”,以对付“与吾仇敌之明国”,所以将此社定名为“怀德”,以体现清对漠南蒙古的方针。三是“怀德”一词语出《诗经·大雅·板》篇,其意是“以德行感召人”。因此建县时沿用“怀德”之名,称之为怀德县。
置怀德县后,县衙设于八家子,因当初有八家较大的商铺而得名。八家子随后更名为怀德,即今之怀德镇。怀德镇位于今公主岭市域中部,距公主岭50公里。同时,在八家子周围修筑了东、西、南、北、东北、西北6座城门,依次称为抚近、迎恩、归昌、保泰、绥远、靖安等门。据旧《怀德县志》载:本无城可言,城门以外将商家的院墙连接起来以为城垣,借城南北的两条水沟为池。镇内古建筑有关帝庙、城隍庙、财神庙、文庙、中心庙等8处,素有怀德八景之称。这些建筑大部分在解放战争时被破坏。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伪县公署迁往公主岭,在怀德改设街公所,当地人仍习惯称此镇为老怀德。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怀德、公主岭分别成立了两个民主政府,公主岭为南县县城,怀德为北县县城。10月怀德县划归吉合区行政委员会长春地区,12月划归吉林省直辖。不久又改归辽北省怀德专区。
1946年2月划归辽西省二专区。4月为发动四平战役,由于公主岭处于战略要地前沿,特成立中共公主岭中心县委,领导伊通、双阳、怀德县委。5月撤销,6月划归辽吉区第二专区。1946年5月国民党以公主岭为县城设立怀德县。北县民主政府撤至杨大城子镇,杨大城子成了北县民主政府临时县城。9月北县民主政府离境。
1947年5月公主岭解放,县政府在毛城子恢复。6月迁至杨大城子,翌年春又迁到怀德镇。此间,杨大城子和怀德镇先后为县城。1948年怀德为一区。
1949年5月改公主岭市为怀德县,公主岭市改为县辖市,县政府由怀德镇迁至公主岭。
1953年设怀德镇。1956年7月3日,设立怀德专区,行署驻公主岭镇,为怀德县辖镇。1958年1月在怀德设乡级镇,9月改为人民公社。1965年改为怀德镇。
1983年9月设立四平市(地级),怀德县等划归四平市管辖。1985年2月4日,撤销怀德县,设立公主岭市(地级市),以原怀德县区域为公主岭市区域。撤销怀德县建制后,设立怀德区(老怀德)归公主岭市管辖。此时公主岭市辖怀德、公主岭2个区,将伊通县划归公主岭市管辖。1986年1月20日,将公主岭市改为县级市(不设区、不带县),撤销怀德、公主岭2个区,公主岭市由四平市代管,计划由省单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