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铁西
铁西区为四平市辖区,位于四平市区西部。东与铁东区隔长大铁路相望,西、南同辽宁省昌图县相邻,北靠梨树县。铁西区街路整齐,呈方格状。四平市党政机关集中于铁西区英雄大街。铁西区委、区政府位于新华大街和公园北街交汇处。北沟一带,原为条子河泛滥地带,现已建设成居民区。
铁西区当年曾是四平市的第一块街区,它的源头应从沙俄修建中东铁路,在这里设“五站”说起。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续订旅大租地条约》,强占了铁路沿线的土地作为“附属地”。中东铁路在四平街实地勘察,并确定设站。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开始在四平街境内修筑路基。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四平区间局部通车,称此地为“五站”。不久又改称“四平街站”。当年,沙俄在火车站前开辟一、二、三马路街基,使这里初具街区雏形。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此地为满铁附属地。 日本根据《朴茨茅斯条约》继承了沙俄原有的一切权利,并得到清政府的“承认”,故“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一经成立,内部机构即设置了地方部,在铁路沿线要地设置“地方事务所”。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日本人在“满铁附属地”开辟“中央通”(今英雄大街东段)街基。渐渐使火车站西侧街区形成。1910年(清宣统二年),城区初具规模。
1916年(民国五年),日本人在“附属地”设置了4个区。1918年(民国七年),“满铁四平街地方事务所”成立,它的前身称“满铁公主岭地方事务所四平街出张所”。其名义上是铁路企业,实际上掌管了“附属地”的一切行政、经济、街政建设、土地出租、房屋建筑、文教卫生、税收等所有权利,实际上是受日本政府委托、关东都督府监督,在四平街“满铁附属地”内行使行政管理权。这便是“满铁附属地”的由来。1922年至1931年(民国十一年至二十年),在道里四洮铁路以北区域设北沟村。1937年伪满洲国将四平街从梨树县划出设立四平街市,铁西区域属四平街市的一部分,这个地域位于铁路线以西,站在铁路西侧附属地的角度,便将铁西通称“道里”,相对而言,应称铁路东侧为道外,但身居“道外”的广大当地百姓却以道东、道西来称谓,这样便把道外叫成了“道东”了。1938年在道里设大同区、若叶区、花园区。1945年“八·一五”光复,9月在道里设第一区(原若叶区)、第二区(原花园区)、第三区(原大同区)。1948年3月四平解放后,城内共设4个区,道里为第一区、第二区。1948年12月,一区、二区合并,称第一区。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8日,城内各区建制撤销,组建12个街公所。1952年7月1日,恢复区政府建制,道里归二区管辖。1956年3月31日,再次撤销区,重建9个街道办事处。道里设北沟、仁兴、车站3个街道办事处。1958年10月1日,四平人民公社成立后,行政区划几经调整,因道里无大工厂,位于道东的油脂化工厂、动力机械厂分别管辖道里的行政。1961年道里中央西路以南归三区,以北归四区。1969年城区分别成立一、二、三区革命委员会,共辖9个街。1979年区革命委员会改为管理区。1980年城内3个管理区撤销,成立个街道办事处,由市政府直辖。道里设站前街、立新街、仁兴街、北沟街。
1983年8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吉林省四平行政公署,9月初重新组建四平市(地级),归吉林省直辖。市区分设铁东区、铁西区。铁西区(县级)地处市区西南部。因位于哈大铁路之西,故称铁西。铁西区辖5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