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百年工商人物—陈锡三
陈锡三,长春玉茗魁百货店经理。河北省昌黎县人,约生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家庭世代务农。他少年时来到长春,经人介绍,以同乡关系进入玉茗魁百货店学徒,从此走上了经商的道路。
玉茗魁百货店是泰发合开业之前中国人在长春经营的最大百货店,财东姓朱,河北省昌黎县人。昌黎为乐亭的邻县,在东北地区亦被称为“老奤”。
昌黎老朱家在东北经营商业,其发源地是长春(当时叫宽城子)的玉茗斋。玉茗斋是一个茶食店,创设于1800年(嘉庆五年),也就是长春厅设立(当时长春厅衙署在新立城)的那一年。现在把长春市的建城定为1800年(嘉庆五年),如此说来,玉茗斋就是与长春同龄了。在人们所知道的长春的商号当中,玉茗斋可算最早的了。1940年玉茗斋举行过开业一百四十周年纪念会,“新京”特别市(今长春市)公署还赠送了一个银盾。
1825年(道光五年)长春厅衙署由新立城移至宽城子。1865年(同治四年)长春修筑木板城,玉茗斋被圈在南门以里,起初只有一间门脸,后来扩大到6间。前门在南大街路东,后门在扇子胡同,院心较大,前店后厂,营业也曾繁荣一时。这是昌黎老朱家发迹的开始。不过,一处茶食店总不会挣太多钱的,老朱家的发财还是依仗后来开设的玉茗魁百货店。
牛庄(今营口)开为商埠后,东北地区的商品经济有了初步的发展。长春地当要冲,恰在南北交接之处,成为各种货物的集散地和商品交易中心之一。长春周围的双阳、伊通等12县盛产农副产品,但缺少工业品,需要由长春购买,这样就促进了长春百货业的发展。所以老朱家于1889年(光绪十五年)又在玉茗斋北侧创设了玉茗魁百货店。玉茗魁刚创设时也只有一间门脸,后来逐步扩大到10间,更在后院建起一座三层楼房。临街的前屋是门市零售,后屋做批发,业务范围是经营布匹,兼营鞋帽和百货,以批发布匹为主。后来在北隔壁支出一号,叫玉茗北(杂货),又在满铁附属地的布柜街(今珠江路)支出一号,叫玉茗栈。
玉茗魁第一任经理是刘永年,那时陈锡三还是一个年轻的学徒。从北洋军阀统治到东北沦陷时期,再到东北光复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陈锡三一直是玉茗魁的经理,长春商界的巨头之一。玉茗魁的鼎盛时期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后,玉茗魁结帐(三年结帐一次),每一俸(十厘份子)分到红利13万元钞票(钞票是日本正金银行发行的纸币,当时它的价值略高于现大洋)。此时,玉茗魁的从业人员不下三四百人,它的经营达到了顶峰。
玉茗魁的营业可称为长久不衰,主要是因为陈锡三等人的经营有方。陈锡三等人的经营方针是“薄利多销,贱卖不赊,面向农民,面向外县”,经营的特点就是以价格便宜取胜。第一,玉茗魁在大连、上海、营口、安东(今丹东)、图们、沈阳等地以及日本的大阪都有采购员驻在,从产地直接进货,来价较低。第二,玉茗魁进货也带有囤积性质,旺季出售,即使利薄些,也能获利。第三,玉茗魁地处长春南门里,与南关大桥遥遥相望,斜对永安门,背靠东门,正是大车店集中的地区,也是外乡、外县农民进出长春的要冲。第四,玉茗魁的商品物美价廉,正符合农民的需要,又专门制定了招待顾客的方式方法,即“先烟后茶”,使购货的农民高兴而来,满载而归。玉茗魁的声誉不胫而走,誉满长春周围各县,以至更远的地方。第五,与货郎打交道是玉茗魁的一项重要业务,也是一件不容易做而又做得很成功的事。那时的货郎穿村过镇,是一种不可小看的贩卖力量,农民喜欢玉茗魁的货,货郎自然就要到玉茗魁进货,所谓“集少成多”,对货郎不仅烟茶招待,也可以让到后屋吃饭,利用货郎再向外扩大宣传,这叫做“以广招徕”。
起初与玉茗魁展开商业竞争的有振兴合、顺德商店、天锡昌、宝泰昌等百货店,后来加入竞争行列的有泰发合商场和日本人经营的宝山、三中井,俄国人经营的秋林等商店。泰发合也想扩大批发业务,开设了泰发栈。尽管长春的商业中心逐渐北移,而玉茗魁的经营方针却能与它的营业地点很好地结合起来。再者,商埠地的泰发合、振兴合卖的多属高档商品,并非农民所需。至于满铁附属的宝山、三中井和秋林,更非农民所敢问津。所以,玉茗魁以其薄利多销和面向农民、面向外县、搞批发的经营方针,一直能够发挥它的优势,保持住它的营业收入,利润额超过泰发合。
1938年,根据伪满的《会社法》,玉茗魁改组为株式会社。资金定为100万元(伪币),共分一万股,每股100元,一次交纳。理事长为朱润亭(老朱家的代表),陈锡三为副理事长,兼玉茗魁经理;陈锡三的两名副手刘秀章、田瑞亭为常务理事,均兼任玉茗魁副经理。陈锡三、刘秀章、田瑞亭等3人原为玉茗魁的掌柜,成立株式会社时,他们的身股变为钱股,应得的红利和部分厚成也变为钱股,都成了玉茗魁的股东,玉茗魁也就由老朱家独资经营变为合资企业了。后来,陈锡三还从朱姓股东手中买得了更多的股票,以增加自己在玉茗魁投资的金额。
玉茗魁由盛而衰,其关键是1941年伪满政府颁布“七·二五”停止令。自此,玉茗魁货源断绝,沦为配给店,丧失了独立经营的余地,仅仅勉强维持开支而已。但陈锡三仍想挣扎图存,决定把玉茗魁的10间门市房出租6间,余下的4间作配给店,保持着玉茗魁的字号。另外在二道河子的信和街创设了信和铁工厂,厂内有147间房子,200多名职工。给铁路加工部件,其规模在当时长春中国人经营的铁工厂当中居第二位。1942年,玉茗魁在西三道街还创设了刺绣厂,有工人50多名。
1945年“八·一五”东北光复后,没有给玉茗魁带来真正的好运。不久,内战全面爆发,玉茗魁再度陷入困境。
陈锡三自担任玉茗魁经理以来,历经北洋军阀统治、东北沦陷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他一直是长春商会理事。1947年长春局势告急,当时商会会长田芝年离开长春,由陈锡三继任会长。1948年初长春被围困,陈锡三亦离开长春,长春商会自行解体。玉茗魁由庞新我任经理,不久废业。由玉茗魁开设的信和铁工厂和刺绣厂均先后废业。同年10月长春解放后,玉茗魁并未复业,只有玉茗魁的一部分旧同仁在玉茗魁的旧址开了一个商号,叫新玉茗魁,卖油盐米面,但与原来的玉茗魁百货店完全是两码事。这家新玉茗魁经过“五反”运动也于1953年废业,房产作价退赔。
陈锡三离开长春,回到关里,10多年后病逝于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