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百年工商人物—王荆山
王荆山,又名王琳,祖籍山东省黄县。长春裕昌源火磨创办人,著名的实业家,但其人操守不坚,东北沦陷期间堕落为汉奸。清朝末年,由于兵连祸结,连年饥馑,王荆山的祖父携妻担子随同族人逃难关东,落户于长春南郊大屯。赤手空拳的逃难户生活自然异常艰窘。王荆山的父亲王永祯只得不顾劳苦,一面租地耕种,一面自垦生荒,还要间做豆腐,走屯串户沿街叫卖。1876年(光绪二年)王荆山就出生在这样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里。
王荆山幼年,一家人常常难得温饱,有时甚至饥寒交迫,幸好经常得到外祖父的接济。由于家境贫寒,王荆山13岁才入私塾读书,15岁又被迫辍学。此时他还经常到集市上自学木工、瓦工等各种手艺。失学后,王荆山随其二叔去黑龙江瑷珲城,入“和顺成”银匠铺学银匠手艺。当时银匠行业已经日渐衰落,银匠谋生困难。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王荆山北渡黑龙江到俄国境内。原打算以挖金为业,无奈体弱力单,又没有同伴合作,便改做小商贩,靠贩卖些落花生、榛子、糖果一类的小食品为生。翌年6月,王荆山又随船北行,到当时中国人俗称“黄河口”的地方。这里出产沙金,淘金工人聚集,商旅往来不断,于是王荆山在市街上租赁了一间木棚,开办了一个经销糖果食品的小商铺。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一场气势汹涌的反帝爱国斗争席卷东北各地。沙皇俄国为了把东北变成其殖民地,借口“保护铁路”,准备大举侵占东北。为了进行战争准备,加强对黑龙江沿岸的控制,沙俄军队强行驱逐黑龙江北岸的中国居民,王荆山等50余人结伙于同年10月中旬历尽艰辛,渡江南返,徒步跋涉,于同年年底返回长春。王荆山在俄国境内做小商贩数年,不仅略有积蓄,而且学会了俄语,这些对他日后的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王荆山回到长春之际,正是沙俄军队武装侵战东北之时。素以野蛮闻名的沙俄军队,在长春市街上横冲直撞,对当地居民肆意骚扰。王荆山非但毫无反抗可言,反而利用粗通俄语的便利,出入于俄军兵营内外,为俄军采办粮秣草料,供应军需。王荆山就是这样,从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到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通过为俄国侵略军奔走效力,赚得“佣钱”,积蓄了2000多卢布(俄币)。与此同时,王荆山结识了参加西伯利亚铁路建筑的工程师塞尔维亚人苏伯金。当时,苏伯金筹备在宽城子车站附近建筑一座火磨(机器面粉加工厂),王荆山受佣“跑外”,负责采购建筑材料,招雇建筑工人。两年之后,日俄战争爆发,俄军阵阵溃败,日军步步紧逼。苏伯金惧怕日军进占长春,便把火磨委托给王荆山照料,自己逃往哈尔滨避难。王荆山甘心听从洋商驱使,尽心竭力地看守着火磨。日俄战争结束后,苏伯金返回长春,火磨完好无损。这样,苏伯金对王荆山更加信赖,决定将火磨所产面粉全部交王荆山包销,以此酬答其护厂之功。当时,王荆山缺少人力,资金不足,于是与刘向阳(河北乐亭人)、刘麟阁合股,各出资金3000元,在长春旧城北门外的二马路北、大马路路西开设“裕昌源”粮米铺,一面包销苏伯金火磨的面粉,为苏伯金收购小麦;一面加工和销售高粱米、豆油等。王荆山与许多买办所走过的道路一样,一边给洋商当掮客,赚得“佣金”;一边自开店铺,赢取利润,从此发迹。
1914年6月,奥国皇储裴迪南被塞尔维亚爱国者刺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因战争首先在塞尔维亚国土展开,塞尔维亚人苏伯金急欲回国,遂匆忙将火磨以4.9万卢布的低廉价格卖给了王荆山。王荆山获得了生产面粉的机械设备和厂房。原火磨技师俄人雅阔夫也同意继续留任,兴办一座近代的机器面粉加工厂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王荆山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实业救国”的热潮中,于1914年9月12日创办了裕昌源火磨。裕昌源火磨是长春市第一家由中国商人开办的机械化大型粮食加工企业。
近代的长春城是作为粮食集散地发展起来的,周围盛产粮豆、小麦,这就为裕昌源的生产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而裕昌源创办之时正值欧战爆发,列强无暇东顾。这些有利的客观条件,再加上王荆山的精心经营,使裕昌源兴办伊始便生产顺利,购销两旺,获得丰厚的利润。
裕昌源的累累盈利刺激着王荆山的勃勃雄心,他决心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1915年春,从英商伊达洋行经纪人纪氏之手,王荆山购得“满铁”附属地内地皮7000“坪”(日本计算地积的单位,每坪约3.3平方米)和一条铁路专用线。在这片地皮上,王荆山悉心规划,修建厂房,安置从德国进口的机器设备,平整道路,经过两年多的基本建设,终于建成了设备先进、厂房和院落宽敞、道路平整的新工厂。1917年底,裕昌源新厂址建成投产,日产面粉能力为1500包,每昼夜可磨制小麦2750普特(俄制重量单位,一普特16.38公斤),年盈利额15万元。新厂址的建成使裕昌源在自己的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先进的机器设备、宽敞的场地和便利的道路与铁路专用线,这些为生产的发展和粮豆购销业务的扩大提供了良好条件。
随着裕昌源生产和经营的发展,王荆山的资本积累迅速增加。1918年他以19万元收买了吉林的恒茂火磨(1915年由任天章等开办,日产面粉近1600包),改称裕昌源吉林火磨。1926年王荆山又从哈尔滨商人刘某之手,买下了一座正在修建的火磨,建成裕昌源哈尔滨分号。此外还在黑龙江安达开设裕达火磨,在长春增设碾米厂、烧锅。与此同时,王荆山又从事粮食贸易。自1917年始,裕昌源就在长春收购黄豆,在大连设出口部,由其弟王焕卿担任经理,与日本三井、三菱等财团联营,向日本运销。从1921年到1931年,裕昌源每年出口黄豆近万吨,获利达几十万元。
资本积累的迅速增加使王荆山不再满足于单独经营粮食,开始向金融和其它产业投资。1919年“益发和”财东刘家与交通银行合资开设“益通商业银行”。王荆山利用该行经营不力、赔累甚巨的机会,于1921年投资2万元,并出面对该行进行整理,从而夺得了益通商业银行董事长的职位,直至日伪政权垮台。1941年王荆山又出资50万元,由其长子王秉公出面,在长春东郊兴隆山开办“大名陶瓷厂”。此外,王荆山还经营着数千间的房产。从开办裕昌源粮米铺开始到1945年“八·一五”东北光复,王荆山的资产不断的增加,仅以裕昌源股金为例,据1946年统计,该企业共有股本5万股,己缴股金200万元,其中王荆山本人名下有5789股,占11%;加上他妻子、儿女及弟弟的股份计算在内,王氏家族计有27400股,占全部股本的55%。王荆山的事业取得成功,但他不辨民族大义,通敌经商,他的成功来得并不光彩。1913年日本“满铁”长春事务所组织赴日商业参观团,王荆山应邀参加。他在日本东京、名古屋、大阪等地参观市政建设和工商企业,深为日本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所倾倒。王荆山为使裕昌源在铁路运输和资金等方面得到方便,任用日本人岩坂,专跑“满铁”,负责联络火车;广交日本在长春的实业界人士,并将自己的次子王秉章交由金井带往日本读书,更名为金井秉章。在日本“关东厅”的监督下,1921年日本在长春组织信托公司,由日方派出专务董事一名,中日双方各派董事3名,王荆山被任命为董事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迅速沦陷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王荆山随之被日伪反动当局物色为“新京”实业界接受其侵略与统治的应声虫和领头羊。1932年春国际联盟调查团在英国人李顿率领下到东北,王荆山在日本侵略者的指使下,参加“请愿团”。该团盗用东北三省3000万民众名义,将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和武装占领颂扬为“拯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日本帝国主义策划组织傀儡政权,挟持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到长春时,王荆山以“民众代表”的身份,参加所谓的“迎銮”活动。1934年日本人选中王荆山做“新京”(今长春)头道沟商工会长。1937年该会与市内商工会合并,成立“新京特别市商工公会”,王荆山又充任副会长,直至1945年“八·一五”东北光复。1940年王荆山二次东渡日本,参加“东亚经济恳谈会”。1941年在伪满洲国经济部的授意下,王荆山将日人资本开设的钟渊纺织公司所属的义大火磨并入裕昌源,从此裕昌源的股金之中有了外资。并先后委任日本人中西泷三郎、大泽次部、町田等3人为裕昌源的常务理事。王荆山还在日本人开办的“军援产业株式会社”、“泰东烟草公司”、“满映”(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等企业投入了较多的股金。
日本帝国主义一手策划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成立之初,世界各国拒不承认,惟南美萨尔瓦多于1934年3月间宣布承认,但一直未派驻外使节,后便委托伪满洲国代聘领事。1940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把伪满洲国这个傀儡政权装扮成“独立国家”的模样,伪满洲国外交部便委派王荆山出任萨尔瓦多驻“满洲国”的名誉领事。于是,在裕昌源院内王荆山的住宅悬挂了领事的牌子,升起了萨尔瓦多的国旗。1937年“七·七”事变和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日伪反动当局为了加紧对东北地区的经济控制和资源掠夺,对多种物资实行“统制”,在各种行业中建立“组合”。王荆山是长春面粉业、榨油业“组合”的理事,担任着伪“新京烧酒中央会会长”的要职。银行业是控制经济活动最得力的部门,日伪当局指派王荆山出任长春、哈尔滨两地的银行协会会长。为了加紧对中小民族工商业者进行压榨和搜刮,日伪当局成立“统制经济协力会”、“防范协会”,王荆山在这两个组织中均担任会长。同时,王荆山在伪满交通会社、计器会社、图书会社、军用犬协会、赛马俱乐部、协和会等社团组织中也分别担任监事、理事等要职;同时,还担任伪新京特别市咨议员、日满实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央禁烟促进委员会委员等职务,积极为日本侵略者效力。1942年在所谓“七·二五”物价停止令施行一周年之际,王荆山发表讲话,拥护“七·二五”停止令无限延长,宣传“日满一体,共同防共”的反动论调。1943年在伪新京市公署的策动下,为了支援“大东亚圣战”,王荆山带头发起在“新京”、哈尔滨、安东(今丹东)、大连等5个城市组织“飞机捐纳”运动。每次举行“捐款”活动,王荆山都亲自出场。长春全市的工商业者共捐款7000元,王荆山自己就拿出1000元。
不可否认,王荆山身上也有值得肯定的一面。在东北沦陷时期,王荆山热心慈善和公益事业。他幼年失学,发迹后深感教育事业的重要。1915年他出资在长春东大桥东借用山东会馆房舍开办自强小学。1918年又办自强中学。1920年新建的自强学校校舍建成,学校随之迁入新址。他聘请杨维周为校长,加强对学校的领导和管理。由于他不断出钱资助,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充。自强学校当时在长春是有一定影响的。此外,他还出资开办“荆山幼稚园”,资助修桥筑路。
1945年“八·一五”东北光复,日伪政权垮台。同年11月间,苏联红军将其逮捕,对其进行审讯,旋即释放。翌年1月他逃往哈尔滨躲避,8月绕道吉林返回长春。因当时裕昌源及其厂内王荆山的私宅被国民党军队洗劫,王荆山便迁往其女儿吕家居住。1951年4月26日在镇压反革命运动的高潮中,王荆山被逮捕。翌年3月19日,以“汉奸叛国”罪被处决,时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