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城市规划解析
东北沦陷期间,长达十余年的“国都建设”改变了长春的命运。伪政权的大兴土木使长春由一个人口仅十余万的小城一跃成为人口众多、城市功能齐全、基础设施建设完备的大城市,其现代化程度曾一度超越了日本首都东京。通过阅览《伪满洲国首都规划》(东京大学教授越泽明著)一书,在铭记历史教训的同时,也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长春,了解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史。
一、长春的起源
清初,在清朝实施满洲封禁政策的情况下,还是有大量的汉族人口移居长春、吉林地区。后来长春商人为防匪患,自发集资修建城墙。因此长春是一个自然形成,后来才修筑城墙的城市,其形态也很不规整。1895年,俄罗斯在长春宽城子地区修建了火车站,成为“铁路附属地区”,实际上是俄国的租界,但是日俄战争后,俄国将宽城子至旅顺的铁路转让给了日本,从此长春从地方性小站成为连接北面俄国东清铁路和南面日本南满洲铁路的联接点。
二、满铁的城市经营与街区规划
1906年,日本创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九一八”事变后,满铁于1932年将铁道附属地的行政权移交给伪满洲国。日本通过成立满铁株式会社这样一个公司来承担城市经营的角色,其经营范围包括矿山、港口、钢铁及满铁附属地的城市规划和电、煤气、电车等公共事业。其中城市经营占支出的23%。
在征收了大量的土地后,满铁开始着手长春附属地的街区规划。街区规划采用矩阵式规划,为了避免方格网式路网的单调,规划建设了广场。道路实行步道和车道分离,甚至规划了合流式的排水管道。东西两侧各规划了一个公园,东公园利用原来的森林建设,西公园(胜利公园)充分利用溪流和坡地等现有地形。另外满铁比日本国内还早实行了区划制度,即根据用途划分土地的制度,比如满铁附属地就特意规划了粮栈区以吸引更多的粮食批发商来此经营。
三、长春的街区与城市发展
满铁在完成了附属地基础设施建设和主要公共建筑后,将土地采用有偿租赁的方式租给普通民众使用,即土地公有化制度下的城市经营策略,因此吸引了大量的中国人进入满铁附属地粮栈区进行经营活动。针对一战后大量新建和改建房屋的热潮,满铁制定了一系列的建筑条例和规定来控制土地建筑物的形态,比如规定了建筑面积率的最低限度,从而避免空地现象,控制建筑高度来美化街区。
到1930年,满铁附属地人口已达到35000人,其中日本人约为10000人。由此可见,满铁附属地先进的城市经营和城市规划吸引了大量的中国人。中国当地官员为了跟满铁抗衡,制定了“商业区”的街区规划,特别是在高官和巨商联合成立的开发公司的影响下,大马路两侧商家林立,成为远超长春城内部的新的商业区,并且成为连接满铁附属地和长春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区域相互补充,成为现在长春的雏形。
四、伪满洲国的首都规划
1932年,伪满洲国政府就设立了国都建设局,开始了调查和立项工作,并于1933年颁布《关于国都建设事业计画执行的根本方针》。由于首都规划是在关东军、满洲经济调查会和伪满洲国三方参与下制定的,因此,在具体的方案制定过程中也充满了三方的争论和博弈。最后规划区域面积200平方公里,其中近郊用地100平方公里,国都建设规划事业面积100平方公里。国都建设规划事业区域的土地又分为官公用途和因私用途,分别占47%和53%,其中道路用地占比达21%,公园和运动场占比达7%,可见新京首都规划的高规格和对其政治城市的定位。
新京首都计划中的财政计划是首先统一征购土地,让后将这些土地改造成住宅用地后再出售,所得的收入作为城市开发建设的资金。也就是后来在中国大行其道的土地财政的政策。但是由于日本大藏省(日本财政部)对于城市规划方面的财政支出采取消极的态度,又加上新京是日本本土外的城市规划,因此伪满洲国转而向法国辛迪加财团贷款,但是最终使用法国贷款的只有政府办公楼项目,新京的建设最终还是凭借日本的技术和资金完成的。
五、“国都”建设规划事业的实施(1922~1937)
1932年,国都建设局成立,专门负责新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1932年底,国都建设局制定了城市建设规划,报请关东军司令部,在关东军参谋长小矶国昭和副参谋长冈村宁次的最后定案下,由关东军司令部批准出台了《大新京都市计划》。《大新京都市计划》由日本城市规划专家设计,参考了19世纪巴黎的改造规划、英国学者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以及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和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理论,风格接近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
新京规划体现了许多国际上都是比较新型的规划策略,比如新京的道路系统是综合了放射状、环状和矩阵状的优点,主干道呈放射状有利于表现求心性和通景的效果,支路路网呈矩阵状则有利于土地分块出售和开发。规划了直径达300米的大型圆形广场来分散中心区的机能,并兼做公园;道路交叉要求采取直角式;通讯、电话、给排水、煤气、电等地下管网沿着支路直通各家各户,防止干线道路由于铺设管网而反复填挖,保证大街道路的美观。
新京的规划理念也体现在每一个细节,比如新京的街道禁止户外随意张贴广告,仿照欧洲城市在街路树旁设立广告专用的广告塔。新京建设了净月潭蓄水池来解决水源问题,排水方面则要求新街区强行推行水冲厕所,因此新京成为亚洲首个全市全面实现水冲厕所的城市。排水管网采用当时日本国内也没有先例的雨污分流式设计,收集的雨水则注入规划的人工湖,成为亲水公园。
在规划中,城市布局采取同心圆内向结构,以大同广场(人民广场)为中心,纵向以大同大街(人民大街),横向以兴仁大路(解放大路)为轴线,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新市区。行政中心位于安民广场(新民广场)至顺天大街(新民大街)。建设“帝宫”及宫内府、国务院及政府各部。城市中心位于大同广场,附近设有伪满中央银行、伪满电气会社、伪满国都建设局、伪满首都警察厅。文教区设于南岭、协和广场,建设亚洲最大的动植物园和综合体育中心。社交中心规划在盛京大路(今南湖大路与和平大路。日本人娱乐区设于开运街,建有高级饭店、酒吧、赌场、高级妓院、高尔夫球场、赛马场等。中国人娱乐区在“新天地”(今桃源路)。铁路在市区内采取地下通行,交通中心为新京驿和南新京驿,规划为大型的国际中心车站。规划建设120公里的环城地铁和有轨电车道路,以及环城高速公路。
在这份计划中,对用地规模、地上地下建设程序、建筑高度、立面造型及退出红线宽度等都做了规定。公共建筑用地(包括“帝宫”、机关、道路、公园、运动场)为47平方公里,居住、商业、工业用地为53平方公里。“帝宫”建设地在紧邻建城区的杏花村,“新宫殿”规划面积为51.2公顷,包括大广场、正门、本殿、正殿、宫内府、尚书府及花园。城郊铁路西侧大房身地区另有200公顷的“帝宫保留地”。
由于“新京”的城市功能定位是行政中心及军事指挥中心,因此,工业只有食品加工、印刷、卷烟、造纸、胶合板等服务性企业。而军事用地占地5%,实际占地突破了9%。在市区周围修建了大量关东军营房、细菌部队、航空队司令部、军事机场、靶场等一系列军事建筑设施。
最后,一期工程(1932年3月~1937年12月)完工后,国都建设局在1938年解散,建设工程移交给新京特别市负责实施管理,特别市设立了临时国都建设局,进行为期三年的二期工程的建设。
六、“国都”建设二期工程与末期的百万人口城市规划
相比“开疆拓土”的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则更多的是“修修补补”。公园被列入主要规划建设项目,比如新京在城市规划顾问的眼中是“应该把首都建设成为充满鲜花绿色的公园城市。”为了缓解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压力,二期项目还对“三不管”地带的中国人村落进行搬迁,开辟新的住宅用地,扩充公园绿地和展开地铁的前期调查。到1941年二期工程完工,新京人口突破50万人,人均用地200平方米,并将其总人口控制在100万,在规划区外围规划有环状绿化带,如果人口超过100万,则考虑在绿化带外围建设卫星城市。
末期工程随着人口的进一步增加,城市建设也逐渐偏离原来的城市规划构想,比如强制推行水冲厕所的政策也不得不放宽。比较一期、二期和末期的规划建设,一期偏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设计人员,二期偏重公园、文化设施建设的造园方面的设计人员,末期则是负责调控民间建筑活动和整合住宅理论等建筑方面的设计人员为主,即“城市建设的发展阶段是与设计人员的业务职能密切相关。”
编后语:客观地说,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在城市规划方面应当说是比较先进的,在规划伪满洲国都“新京”上是下了一番工夫的。但通过此文,也让我们更加看清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狂妄和愚蠢。狂妄的是:他们卖力地建设“新京”,自以为以此为据点,可以长期称霸中国和亚洲;愚蠢的是:他们不自量力,仅十几年时间,就被中国人民打得屁滚尿流、滚回了老家。
(作者系吉林省方志委办公室调研员 马元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