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吉林
当前位置:首页 > 图说吉林

吉林风景——杨靖宇烈士陵园

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018-11-08 15:01:00    来源:
打印
| 字号:
|

  杨靖宇烈士陵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杨靖宇烈士陵园,位于吉林省通化市靖宇路,建于1957年9月,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由5座琉璃瓦民族式建筑物组成,正面主体建筑为灵堂和墓室,两侧4个偏殿为陈列室,庄严肃穆,宏伟壮观。正中巍然挺立着杨靖宇将军的高大戎装铜像。陵墓是烈士安息的地方,烈士的遗首遗骨合葬于白丁香木民族式棺柩中。两侧的陈列室展出杨靖宇将军青少年时期的遗物以及他在抗日战争艰苦岁月里的一些用品和战利品等有关文物、文献、照片共280余件。

  杨靖宇(1905—1940),原名马尚德,又名张贯一,号润生,字骥生,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2月,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一个农民家庭。1923年(民国12年),考入河南省开封工业学校,1927年(民国1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豫南特委书记,领导了确山农民和刘家庙起义。

  1929年(民国18年),杨靖宇受党委派赴东北开展工人运动。“九一八”事变后,改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中共满洲省委代理军委书记等职。1932年(民国21年)秋,他代表省委去南满巡视,整顿了沈吉铁路沿线各县的地方党组织和各红色游击队、反日会,并以磐石、海龙游击队为基础,创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任该游击队政治委员。翌年,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南满游击队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独立师,杨靖宇任师长兼政治委员。是年冬,他率独立师主力越过辉发河,进入辉南、海龙、清原、兴京等地开展游击战,开辟了以抚松、濛江根据地为中心的长达1000余公里的抗日游击战线。

  1934年(民国23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独立师政治保安连202余人抵达桓仁县老秃顶子山的仙人洞村,考察这里情况,为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做准备。4月,独立师各部相继进入本溪县山区,逐步建立了以桓仁县老秃顶子和本溪县和尚帽子两座大山为中心的本桓抗日游击根据地,在本溪地区进行了4年半之久的武装抗日斗争,实现了杨靖宇建立本桓抗日游击区的计划。

  1934年(民国23年)8月,杨靖宇来到桓仁,检查与部署建立游击根据地情况。11月7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正式成立,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一军下辖两个师,第一师师长李红光,第二师师长曹国安。这以后,本溪地区即成为第一师的活动区域。1935年(民国24年)春,杨靖宇率一军军部骑兵300多人,在袭击兴京东昌台警察署后进入桓仁,帮助一师巩固老秃顶子根据地。队伍活动在海清伙洛、洼子沟、高台子、碑登、铧尖子等地。他率队在海清伙洛村驻扎时,曾邀请姜东魁、于昭清、隋相生等穷苦人到王伯永家开会。他在会上说:“东北被日本侵占了,咱们得起来救国。别看我们现在的队伍人少,慢慢就会扩大。火柴虽小,点着火以后可就无法扑灭。抗日的队伍也是由小到大。我们现在人少,就采取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躲的办法,但胜利终究是我们的。我们是红军,是人民的子弟兵。我们有铁的纪律,不准打骂百姓,不准动百姓一针一线,就是百姓给我们炖猪肉我们也不能吃。我们的目的是抗日,全东北的人民都应当起来抗日,把日本侵略者打出中国去。”

  杨靖宇是一个出色的军事指挥员,他善于在战斗中灵活运用游击战术,主动出击敌人。他不但为一师制定了详细、具体的战略战术,而且经常到本桓山区,领导一师在战斗中实践这些战术。1936年(民国25年)春,杨靖宇率一军军部等部队由柳河、通化一带来到本溪地区。这时日寇派汉奸邵本良率重兵在后穷追不舍,妄图一举歼灭抗联,并活捉杨靖宇,邵本良原是胡匪头目出身,当过东北军团长,“九一八”事变后投降日军成了日伪军的团长,群众对其恨之入骨。邵本良处心积虑地追堵抗联和各抗日武装,杨靖宇早就决心消灭他。4月下旬,一军军部与一师主力部队在宽甸县四平街会合,然后共同沿桓仁与宽甸交界和本溪与凤城交界行进。4月30日来到本溪县东部的赛马集(今属凤城),在梨树甸子大东沟会同地方武装和与一师结盟的“山林队”共800人设下埋伏。上午10时,3架敌机飞临大东沟上空侦察,未见异常,便飞走了。约半小时后邵本良率其全部人马1个司令部、1个加强营、1个炮兵中队,共800余人,从分水岭进入梨树甸子大东沟。时杨靖宇在高处,见敌人已钻进抗联伏击圈,一声令下,一军指战员对敌猛烈开火。大东沟山势险要,易守难攻,敌人虽有小炮却无法施展,几成瓮中之鳖,不到半日即被歼500余人。炮兵中队长、日本人菊井少佐被当场击毙,日本指导官英俊志雄大佐躺在死尸堆中,身涂血迹装死侥幸逃脱。邵本良脚部负伤,带20余人乘乱逃走。此役当时震动南满,使日伪当局惊恐不安。

  1936年(民国25年)5月中旬,杨靖宇与一军军部和一师部队来到本溪县汤沟,召开沟通抗联与关内抗日武装的联系。6月下旬,西征部队从本溪县蒲石河(今属凤城)出发,经历千难万险,最远曾深入海城、营口境内。但因敌人急速调动兵力堵截,西征部队-停进,分路返回。在返回途中,一师一部在本溪与辽阳交界的摩天岭与日伪军遭遇,伏歼日军一个中队,取得摩天岭大捷。8月,杨靖宇来本溪听取了一师的西征汇报,认为此次西征虽未能沟通与党中央和关内抗日武装的联系,但扩大了抗联的政治影响,锻炼了干部和战士,打出了一师的军威,于是兴奋地写就了一首《西征胜利歌》。

  同年11月,杨靖宇率部来到本溪县外三保,部署三师进行第二次西征。因敌人-过密,未能突破辽河,再次撤回山区。杨靖宇亲自部署的这两次西征,虽未收到预期效果,但政治影响很大,给所到之处的人民送去了抗联的信息,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日斗志,特别是西征中创造的摩天岭大捷,对全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都是极大的鼓舞。

  1937年(民国26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寇为固守东北这块侵华基地,对抗联进行了疯狂的“围剿”和“讨伐。”在本溪地区,日寇从1938年(民国27年)2月开始,向抗联一师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再加上抗联一军内部又出现了个别叛徒,使抗联的活动规律、军事密营等被日寇掌握,游击根据地和军事密营遭到了大规模的破坏。为保存实力,坚持抗日,杨靖宇不得不忍痛离开本溪,于1938年(民国27年)秋转入长白山一带的深山老林。从此,抗联的斗争进入极其艰苦的阶段。1940年(民国29年)1月,杨靖宇与抗联一部在吉林濛江县(今靖宇县)东部大森林里被敌人重重包围。2月18日壮烈牺牲,年仅3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