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副省长梁仁哲到吉林省方志馆调研
11月7日下午,副省长梁仁哲先后到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和省方志馆就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方志馆开馆筹备工作进行调研并慰问全体干部职工。省政府副秘书长苏衡陪同调研。
梁仁哲一行首先到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慰问了全委工作人员,然后到省方志馆对新馆开馆筹备工作进行了调研。调研中对地方志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近年来,省方志委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史志工作的重要论述,紧密结合我省实际,积极进取、努力作为,推动地方志事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充分体现了质量建设。确立了“志、鉴、史、用、馆、研、信息化”七位一体的地方志事业发展新格局,省市县三级志书编纂成绩可圈可点,相关经验得到国家层面肯定和推广。这一点从新馆建设上也能体现出来,新馆设计布局合理,功能比较完善,馆藏已达到5.75万种、18万册,并且实现了图书信息数字化和检索自动化。另一方面,充分体现了争先创优。第二轮三级志书全部如期完成出版,并且完成时间在全国处于中上游。在全国率先开展三轮修志资料长编工作,为三轮修志做好资料准备,成功经验得到国家层面肯定和推广。年鉴编纂工作在全国始终处于领先水平。“年鉴全覆盖”目标提前完成。全省有9部年鉴入选中国年鉴精品工程。5篇精品年鉴品读论文在全国评审中获得特等奖等奖项,获奖数量居全国第一。再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改革发展。在全国方志系统首创地方志资源立项开发新模式,推出了一批填补历史空白、产生积极社会效益的重要成果,“吉林省青少年‘知家乡爱家乡’系列方志读物”影响深远而广泛。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以李云鹤同志为班长的省方志委领导班子担当作为的结果,是地方志战线的同志们团结奋进的结果,希望省方志委继续保持好这种状态,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梁仁哲指出,地方志工作是党的全局工作和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他就新形势下地方志工作建设发展,提出几点要求。
一是坚定党的绝对领导,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升方志文化影响力,加快推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保证地方志建设发展的正确方向。要充分认识地方志是意识形态的关键部门和重要战场,这个地位的特殊性,坚定拥护“两个确立 ”、坚定做到“两个维护”,严把政治关、政策关、史实关,时时处处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切实做好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二是强化“存史”功能,全面准确记录吉人兴吉历史发展脉络。“盛世修志”,记录当代、传承历史是地方志最基本的功能。要紧跟新时代,充分利用省方志馆丰厚的省情资料,科学布局从多个视角,客观记录好全省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步,尤其是全面反映好新时代,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吉林干部、群众推动地方发展取得的新成就,要把这些宣传好、展示好,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爱党爱国爱家乡情怀。
三是强化“资政”功能,全面服务吉林全面振兴发展战略。地方志工作,贵在史识,重在致用。要始终把“以史鉴今、以史资政”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将地方志工作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要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和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推出高水平的信息咨询、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等重大课题,开展资政专题研究,把历史中蕴含的智慧挖掘出来,推出一批高质量、高价值的资政成果,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四是强化“育人”功能,全面打造地方志文化教育主阵地。地方志是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和发展状况的重要载体,对于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抓住国家推进文化数字化战略有利契机,坚持守正创新,深化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全方位打造方志文化教育阵地,充分发挥志书教化育人的作用。目前,馆藏吉林省志鉴图书已完成信息数字化和检索自动化,微信公众平台影响力逐步提升,为实现数字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基础条件。
省方志委要着力推动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记录吉林历史、传承吉林精神、讲好吉林故事、传播吉林形象,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作出应有贡献。
(供稿人:苏悦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