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吉林特产

乌鳢

发布时间:2018-08-17 09:17:00   来源:  字体显示:

  乌鳢

  Wuli

  俗称黑鱼、才鱼、乌鱼、乌棒、蛇头鱼、生鱼。

  拉丁学名 Channaargus(Cantor)

  形态

  乌鳢体长186~520mm。呈乌黑色,由背至腹颜色逐渐变浅,圆鳞。鱼体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头长,前部略平扁,后部稍隆起。吻短圆钝,口大,端位,口裂稍斜,并伸向眼后下缘,下颌稍突出。牙细小,带状排列于上下颌,下颌两侧齿坚利。眼小,上侧位,居于头的前半部,距吻端颇近。鼻孔两对,前鼻孔位于吻端呈管状,后鼻孔位于眼前上方,为一小圆孔。鳃裂大,左右鳃膜愈合,不与颊部相连鳃耙粗短,排列稀疏,鳃腔上方左右各具一有辅助功能的鳃上器。奇鳍黑白相间的斑点,偶鳍为灰黄色间有不规则斑点。侧线平直,在肛门上方有一小曲折,向下移二行鳞片,行于体侧中部,后延至尾基。乌鳢背鳍颇长,几乎与尾鳍相连,无硬棘,始于胸鳍基底上方,距吻端较近。腹鳍短小,起点于背鳍第4~5根鳍条下方,末端不达肛门。胸鳍圆形,鳍端伸越腹鳍中部。臀鳍短于背鳍,起点于痛鳍第15~16根鳍条下方。尾鳍圆形。肛门紧位于臀鳍前方。乌鳢鳔单室,细长,前端圆形,末端较尖,延至臀鳍基底上方。胃呈囊状,幽门垂2个,粗长,约为肠1/3。肠短双曲,长于体长1/2。

  生态

  乌鳢喜欢柄息于水草茂盛或浑浊的水底,当小鱼、小虾等游近时,它便发起突袭将这些小动物吞掉,一条05kg的黑鱼能一口吞下一条150g重的草鱼或鲤鱼。乌鳢还能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氧,它凭借这一“特异功能”,当久旱无雨,湖水即将干枯时,它能像某些动物冬眠一样,即呈蛰伏状态,这时它尾部朝下把身体坐进泥里,只留嘴巴露在泥面以上,俗称乌鳢“坐橛”或“坐遁”,这就是乌鳢的“旱眠”。这时它处于麻木状态,可持续数周,等再次来水时便恢复正常生活。冬眠时钻到稀泥里。温暖的季节,乌鳢在水中活动一段时间后,往往需要将头部露出水面,藉以辅助呼吸。乌鳢的生存水温为0~4℃,最适水温为16~30℃。

  乌鳢

  乌鳢为一种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且较为贪食。捕食对象随鱼体大小而异。体长3cm以下的苗种主食桡足类、枝角类及摇蚊幼虫等,体长3~8cm以下的苗种以水生昆虫的幼虫、蝌蚪、小虾、仔鱼等为食,体长20cm以上的成鱼则以各种小型鱼类和青蛙为捕食对象。乌鳢胃的最大容量可达其体重的60%上下。乌鳢还有自相残杀的习性,能吞食体长为本身三分之二以下的同类个体。其食量大小与水温有密切的关系。夏季水温高时相当贪食,摄食量大;当水温低于12℃时即停止摄食。

  乌鳢的卵金黄色,有油球,为浮性卵,卵径2mm左右。水温较低时,孵化时间较长;水温较高,则孵化时间短些。刚孵出的鱼苗全长38~43mm,体遍布黑色素细胞,胸鳍原基出现,油球和卵黄囊使体部明显膨大,外形像蝌蚪,常侧卧漂浮于近水面,运动能差,依靠吸收卵黄而生。苗全长达61~62mm时,胸鳍、鳃裂和口均已出现,卵黄内油球位置移至腹部,常呈仰卧状态于水面,并能向下作短程垂直运动,开始摄食,亲鱼随群保护。全长达74~75mm时,全身黑色,卵黄囊消失,集群游动,开始摄食,亲鱼随群保护。全长达155mm时,体呈黄色,奇鳍末端呈黑色,背鳍、胸鳍和臀鳍已具鳍条,腹鳍则始现鳍条,开始分散游动,亲鱼亦停止护幼。

  分布

  乌鳢在长白山区的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等水域均有分布。

  经济价值

  乌鳢肉质细嫩,口味鲜美,营养价值很高,因而在国内外市场深受欢迎,是人们喜爱的上乘菜肴。此外,乌鳢还具有去瘀生新、滋补调养、健脾利水的医疗功效。病后、产后以及手术后食用,有生肌补血、加速愈合伤口的作用,也可治疗水肿、湿痹、脚气、痔疮、疥癖等症。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