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七鳃鳗
Dongbeiqisaiman
俗称八目鳗、七星子。
拉丁学名Lampetramorii(Berg)
形态
东北七鳃鳗因两只眼睛后面各排列着七个鳃囊而得名,是原始鱼形无腭脊椎动物,体形似鳗,无鳞,长约150~300mm左右。有眼,背鳍1~2,后面的背鳍与尾鲭相连;单鼻孔,位于头顶;体两侧各具7个鳃孔。无真骨及腭,亦无偶鳍。骨骼均为软骨。口圆,呈吸盘状,有角质齿。
东北七鳃鳗身体细长,呈鳗形,表皮裸露无鳞,背上有一条长长的背鳍,向后一直延伸到尾端并环绕尾部形成尾鳍,除此之外身上无其它鳍存在。背鳍2个,口漏斗发达,无口须。东北七鳃鳗只有一个鼻孔,位于头顶两眼之间。眼发达,具松果眼,有感光作用。内耳有两个半规管。鼻垂体囊的末端是盲囊。雌雄异体,发育要经过较长的幼体期,经变态为成体。成体行半寄生生活。东北七鳃鳗没有颌,口内长满了锋利的牙齿,这是古代鱼祖先所具有的特征之一。鳃在里面呈袋形的原始状态,腮穴左右各七个,排列在眼睛后面。口呈漏斗状,为圆形的吸盘,能吸附大鱼。舌也附有牙齿。口吸住猎物时,咬进去刮肉并吸血。身体没有鳞片,包着一层黏黏的液体。
生态
东北七鳃鳗幼体称为沙栖鳗或沙隐虫,生活于淡水中,在水底挖穴而居;以微生物为食。数年后变为成体,游入海中,开始寄生生活,藉助其口吸附于鱼体,吮食宿主血液及组织。到生殖期复返淡水,筑巢,产卵而死亡。东北七鳃鳗雄性秋天挑选水深一米以下且石子多的地方停下来,诱引雌性。雄性见有雌性经过,一下吸住其鳃穴,并勒紧雌体。雌性则吸住旁边的岩石。产卵后,雌性和雄性都会死去。其幼体被称为“沙隐虫”。
东北七鳃鳗只在河川繁殖。已知的七鳃鳗有30多种,分别在初夏到秋天产卵,水温约25℃,12天左右孵化。这时的幼体没有眼睛也没有吸盘,平时都潜进河底泥土中,顺流伸出口,以吃浮游生物或泥土中的有机物为生。这即所谓沙腔鳗的幼生时期。3~5年后长出眼睛和吸盘。到海洋中生活的即所谓降海型七鳃鳗以吸刮鲑、鲭、鳕等的血肉为生,过数年后再回到河川上来,产卵后生命即告结束。至于一生都在河川生活的陆地型,在变态后的次年春天产卵后也会死亡。
分布
东北七鳃鳗在长白山区的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等河流均有分布。
经济价值
肉质坚实,味道鲜美。其肉亦可入药,鲜用,有通经活络、明目之功效。是利用价值较高的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