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大观
当前位置:首页 > 今古大观

巩中坚:以身许国的胡乃超

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022-10-12 15:32:00    来源:
打印
| 字号:
|

  胡乃超,原名李树馨,又名李铁英。1912 年出生在吉林省德惠县郭家镇厉家村一个殷实富足的家庭。中共党员,著名抗日英烈,曾任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四军分区参谋长等职。
  初心爱国委怀苍生德惠全县土质肥沃,盛产玉米、大豆、高粱,可为民丰物阜之乡。李树馨的童年正处于20 世纪的前叶,辛亥革命的爆发,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中东铁路的通车,使他家乡这个小村庄不再是闭塞的角落。
  很多移民在发达以后,想到要供孩子读书。李家也是这样。父亲希望他长大后能成为一个钢铁般的英雄,以便“拯斯民于水火,拯国家于危难”。李树馨幼年在家乡上私塾,后又读完小学。1926 年考入长春自强中学。自强中学是热心教育事业的企业家王荆山和其弟共同捐资创办的,始建于1915 年。学校新思想很活跃,经常闹学潮。学校实力很雄厚,教师资质也很高,入学考试很严格。
  李树馨学习成绩优良,身体强健,爱好运动,是学校篮球队的主力队员。他性格开朗,志趣广泛,并肯帮助别人,同学们都很喜欢他。当时正值世界风云变幻,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内外忧患加剧的年代。国家多灾多难的现状,激发了李树馨的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为了探索救国之路,他常和一些进步同学如郭峰、陆平等讨论国家大事,研究社会问题,阅读进步书刊。在校内进步教师和同学组织的“春雨社”“乐学读书会”的启发下,阅读了鲁迅主编的《萌芽》《奔流》,创造社主编的《拓荒者》等进步刊物。这些为他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1929 年,他考入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在省城吉林市)。当时这个学校集中了一批思想进步,知识渊博的教师,在省内颇有名气。这些教师不仅教学内容新颖,且热心培养学生忧国忧民,抵御外侮的爱国主义思想。因此,使李树馨在学业和思想各方面都有很大提高。他门门功课优秀,尤其酷爱写作。并把对课本的学习和对社会的观察结合起来,常常利用写文章针砭时弊,抒发爱国主义思想。任课老师审阅批改他的文章,总是给予很高的评价,称他是“少年英才,将来必成国家之栋梁”。
  李树馨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喜欢结交朋友,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进步同学,有郭峰、于克、刘居英、杨梓楠、张其义、徐文彬、宋从德。这种友情是建立在共同革命理想的基础上,这些血气方刚、志同道合的青年人,逐渐的团结起来,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使他们渡过难关,走上革命道路,并使这种友谊绵延一生。
  1931 年9 月,爆发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日军迅速侵占了沈阳、长春、吉林等大中城市,不到半年就侵占了东北三省大部分地区。日本侵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东北民众从此陷入民族压迫的苦难深渊。李树馨、郭峰、于克他们在一起议论起来,心情非常沉重。耳闻目睹日本侵略者的胡作非为,国事日非,壮志难酬,我们念书干什么?能眼看着当亡国奴吗?绝对不能!他们认为必须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斗争,可是没有人来组织领导,自己又是学生没有经验,如何去做,感到迷茫。1933 年2月,经陆平介绍,李树馨参加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3 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了纪念“红五月”,吉林特支根据中央“一•二六”指示和满洲省委的指示精神,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并决定在“红五月”期间,组织师生秘密开展一次规模较大的宣传工作。并且制定了统一的宣传口号。5 月6 日(周六)夜晚统一行动,在市区散发已印好用64 开3 色油光纸印刷的传单,约定次日早8 时到李维民(吉林特支书记)家碰头,汇报行动结果。当时撒传单是两个人一组,李树馨和陆平编为一组,负责西区,把传单撒到黄旗屯火车站,铁路车辆修理车间里,一切都很顺利。在东关负责的是金景(省立一中学生,吉林团特支书记)、郭连郊(郭峰)。因为他们这个小组行动迟缓了一些,在东莱门外(今市交际处宾馆门前)撒传单时被警察发现,金景、郭连郊当场被捕,被押送日本宪兵队。十几个小时后,金景叛变了,供出了他所知道的党团组织情况。7 日,日伪警察包围了省立一中、女师,大肆搜捕。此时,市党特支负责同志已转移,团特支失掉了党的联系。在这非常严峻的时刻,李树馨同陆平最要紧的是为了对付日伪的搜捕,保护团员。金景除知道一师陆平是团员外,其他人员一概不知道,8 日一早陆平便离开了一师。李树馨负责组织团员清理信件、书籍,使敌人未得到任何证据。几十年后,一师的校友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都深情的说,在那样危机的关头,树馨同志是那么坚定,沉着,那么不惧艰险,勇敢承担起艰难的任务。
  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多么坚定的革命意志啊!一师的十几名团员,经受住了5 月组织的大破坏,证明了李树馨有很好的组织才能和高度的责任心和扎实的工作作风。
  郭峰出狱后,为了暂避风头,于克决定和郭峰一起先回乡下郭峰老家德惠县郭家,为了避开敌人视线,他们在九台下火车,有意识地绕远道,徒步走了两天到达郭家屯。几天后李树馨也来了。他们三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喜极而泣的泪水夺眶而出。他们研究今后怎么办,郭峰的父亲郭子久是日本留学生,他深知日伪政权的毒辣。虽然经过他的努力,郭峰出狱了,但那是取保释放,还要受日伪政权的监督和控制。还有李树馨,他也是郭子久的学生,敌人正在四处搜捕他,为了摆脱敌人纠缠,必须离家出走,他们决定到北平去找党。李树馨怕连累他们,让郭峰、于克先走。于克说:“我们不能把你一个人丢在东北不管,你自己单独走,更危险,要走一起走,咱们患难与共”。1933 年10 月末,李树馨、郭峰、于克潜赴北平。离开德惠后,他们先到沈阳,往德惠家里投寄明信片说是在沈阳同学家小住,很快就返回,以此迷惑敌人的视线。
  到达北平后,经过于克原在二师的老师刘刚中的介绍,他们三人进入知行中学。因为对校方伙食管理的不满,遭到管理员的报复,在除夕之夜把他们三人赶出学校。后来又经刘刚中介绍再加上考试,他们三人于1934 年3 月,到东北中山中学读书。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国立东北中山中学”是东北三省政要通过多种渠道,向政府教育部门申请,为收容救济东北流亡学生刚刚创办的一所不收学杂费的公费中学。1935 年春的一天,厉行社的学生会发现了李树馨秘密阅读的《红军捷报》。校方当局因李树馨、郭峰、于克同时由知行中学转来中山中学,并参加抵制军训活动,要开除三人的学籍,后经过分头游说才作罢。
  学运先锋坚定革命1935 年以来,华北形势日益危机,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地处华北抗日斗争前线的北平青年学生勇敢地冲破国民党的统治,于11 月1 日平津十校自治会联合发表《抗日救国争自由宣言》,掀起了中国抗日民族解放运动新高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35 年12 月9 日终于爆发了“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12 月9 日的游行示威,中山中学因发动不充分而没有参加,许多进步同学为此痛哭难过。李树馨积极投身到这次学生爱国运动中,并作为学生运动的重要成员发动同学带头参加了“一二•一六”扩大的游行队伍。为了壮大抗日声威,在中共北方局和北平市委的领导下,中山中学的李德迈、李文翰(李涛)带头联络钱作新、方质愚、李树馨等酝酿成立学生会,以便参加北平学联。12 月13 日晚,他们在校园东南角一小屋开会讨论成立学生会具体事宜时,被校方发现,会没有开成。后来,在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的带领下,冲破了阻力,终于在12 月16 日之前成立了学生会。李树馨、郭峰、于克等30 名学生,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学生会。他们按照学联的统一口号和行动方案进行了细致、周到的准备工作。12 月16 日清晨,中山中学东校同学在教学大楼后集合,正式宣布学生会成立,随即冲出校门。西校内,有学生会纠察队长李文翰(李涛)号召和组织同学们集合冲出校门,东西两校1000 多人,冲破军警重重阻拦向天桥集结。他们高举“国立东北中山中学”校旗,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收复东北失地!”等口号,高唱救亡歌曲,浩浩荡荡行进在北平街头。游行示威之后,12 月20 日,中共中央通过共青团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各校学生各界同胞宣言》,对北平青年学生的英勇斗争给予了热情的鼓励。27 日,团中央又发表一份《关于学生爱国运动宣言》,再次号召学生运动必须与国内广大民众的斗争相结合,帮助他们,唤醒他们。平津学生组织了南下宣传团,深入农村,广泛发动群众。南下学生团结斗争,并于1936 年2 月1 日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李树馨、郭峰、于克他们随南下宣传团到达保定地区后,被军警强迫遣回北平。国民党当局鉴于南下宣传团的各种活动,决定在北平实行大逮捕,各校都拟定了黑名单,中山中学黑名单上共有12 人,李树馨、郭峰、于克均在黑名单上。由于他们事先已经预料到敌人会来,所以对各种可能的突发事件都一一研究了应对措施,再加上学校训育室校工的帮助,于克指挥李树馨和郭峰等人按计划先撤出校外。李树馨从图书馆外边紧挨西墙的楼梯处越墙撤出。
  逃出中山中学后,李树馨等几人在师友处暂避。
  经过“一二•九”和“一二•一六”运动的洗礼,李树馨他们几人在政治上更加成熟,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在国破家亡的危急时刻,继续读书上大学这条路行不通,只有投身革命成为一个职业革命者才是正确的选择。于是,他们确定了共同的志愿,就是积极寻找走上革命道路的时机。
  投笔从戎以身许国1936 年6 月,在西安成立了由北方局领导的中共东北军工作委员会。主要工作就是通过各种渠道推荐和介绍一大批中学生及青年知识分子加入东北军,以增加东北军中的抗日骨干分子和新鲜血液。通常把这批人称之为东北军学兵队或学生队。李树馨、郭峰、于克他们是第一批被招入。此时,李树馨改名为胡乃超,从此投笔从戎,开始了戎马生涯。到了学兵队,开始接受训练。训练内容有两科,一是军事课,内容有“步兵操典”“射击教范”“测绘”等;二是政治课,内容是马列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时事政治课。主要讲授中国近代革命史、抗日救国斗争史和现状以及抗日理论、苏联革命、中国苏区和红军斗争历史。受训之后,他们分别被派到东北军里当兵。1937 年2 月,党的五十三军工委在北平成立,郭峰是成员之一,胡乃超被派到一一六师六四七团当兵,六四七团的团长是吕正操。为了开展党的工作,吕正操很快将胡乃超提为排长。2 月初,中共北方局派李晓初来第六四七团任中共总支书记,对外名义上是上尉书记长。李晓初代表中共组织通知吕正操,由李晓初和胡乃超作为他的入党介绍人。
  由于团内党的工作迅速发展,更引起五十三军军长万福麟的警觉,四月间,他们趁蒋介石缩编东北军的机会,把六四七团拆散,分编到两个师的三个旅里。吕正操任新编的六九一团团长。胡乃超任六九一团三营排长。至卢沟桥事变前夕,经过胡乃超等大胆、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发展了三营七、八、九连班长以上的大部分干部及其他营的一部分干部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所在的三营营长刘裕勤被胡乃超发展为党员,刘裕勤感到有了明确的有意义的人生目标,积极为党工作,在保卫永定河的战斗中,为了守住阵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由于三营在换了武器装备之后,兵员满员,士气高,军事素质好,胡乃超、李梦龄(曾任吉林省委书记)听到这样的反映,说三营是吕团长的亲信,一、二营是没娘的孩子,以此来破坏一、二营同三营的团结。胡乃超及时传达了总支部的指示,要求大家通过和一、二营的士兵交朋友的办法,揭穿敌人的恶毒谣言,宣传“六九一团都是一家人,团长对三个营没有远近之别”。经过积极地做工作,一、二营的士兵破除了戒心,通过三营党员的努力,这场风波很快平息了。这样共产党掌握了六九一团,为该团从一个旧军队转变成人民革命力量创造了必要条件。
  胡乃超抛家舍业,一心要打日本,远在东北的父母能不惦念吗?何况他也到了娶妻成家的年龄,他家有良田百顷,父母希望他回去过安稳的生活。一天,胡乃超收到父亲托人带来的一封家信。父亲在信中说:“亲爱吾儿,你所作为,父完全首肯。但近年我身体一年弱于一年,你母又抱病卧床,企望能见儿一面,死而无憾矣!况你已年近而立,早该娶妻成家,吾已为你选择一女,才貌双佳……”胡乃超被父亲信中浓烈的亲情感动着,晚上他给父母写了一封回信:“尊敬的父母大人,我已经以身许国,决心为祖国为人民的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切。我在家时,父亲教导我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儿坚决实践之,要为天下人谋永福!现在国已不国,家将何存?匈奴不灭,何以家为?不驱除倭寇,不夺取革命的胜利,我决不结婚,敬请见谅儿之苦心,自保自重,健康长寿!”1937 年,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面抗战,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非常时期,却也是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六九一团遵照中共北方局的指示,留在敌后找地方党,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为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由胡乃超和杨鼎昌负责,成立了抗日俱乐部,创办了《抗日旬刊》,作为全团政治思想指导和抗日宣传中心。
  8 月底,第六九一团又奉命开到安次、永清附近设防,第一三○师师长周福成有意把第六九一团部署在永定河一个三面受敌的突出部位,企图借日军的力量削弱这个团。吕正操命令部队死守阵地。营长刘裕勤等4 个党员就是在这次战斗中牺牲了。作为消灭异己的一种手段,第六九一团奉命掩护第五十三军,处于危险的境地。然而,军长万福麟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的这个安排,又恰好为第六九一团脱离第五十三军提供了方便条件。10 月10 日,六九一团在藁城梅花镇的战斗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军长万福麟却让他们丢下被日军团团包围的一营,去追赶五十三军大部队。吕正操坚决不同意丢下一营。在接应一营突围的战斗中日军伤亡七八百……六九一团官兵士气大振,当地人民群众也受到很大鼓舞。吕正操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果断决定,就此脱离五十三军,北上找地方党,打游击去。撤离梅花镇后,来到晋县(今晋州市)小樵镇,经过几天的休整、讨论,六九一团走向了新生,每个人也走向了新生,这一天是1937 年10 月14 日,阴历丁丑年九月十一。它的名字叫人民自卫军。改编为人民自卫军后,胡乃超创作了《人民自卫军军歌》,套用《莱茵河军队战歌》(即《马赛曲》),未及斟酌,没有定稿就传唱开来。歌词虽然没有文字记录,至今有人还能记起,可见是及时唱出了人们的心声,才给人留下了这样深刻的印象。
  歌词是:神圣的自卫战争,是民族最后生路。
  大家向前!倭奴逞强权夺我东北,更无厌蹈进长城关,寇已深,国将亡,家已破,我们要起来,誓收复旧河山!遵守党的铁纪律,团结成救亡血战线,统一意志冲破一切艰难。
  为争生存而战!为复失土而战!勇敢!前进!到东北去!这是人民自卫军!人民自卫军成立后,开始创建冀中根据地。
  吕正操任冀中军区司令员兼行署主任。1937 年11月,胡乃超任人民自卫军纠察队队长(警卫营长),1938 年春任军部特务团团长。7 月,人民自卫军在冀中发展壮大,整训改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特务团改编为第二十七大队,胡乃超任大队长。1939年被党组织选派到抗大二分校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到冀中一分区(七支队)任二十一团副团长。抗战以来,国民党顽固派与我党之间的磨擦与反磨擦的斗争一天也没有停止过。1940 年1 月,八路军发起讨伐朱怀冰部和石友三叛军的作战。冀中一分区所属部队参加了冀中、冀南两军区组成的讨逆大军的序列。讨逆战役胜利结束后,胡乃超所在部队改称南下支队。胡乃超率团南下,直抵冀鲁豫边区。同年九月,任南下支队二十一团团长。
  冀鲁豫边区地处津浦、平汉、陇海铁路三大动脉之间,扼守华中、华北、山东之交通枢纽,乃日伪顽与我角逐争夺之战略要地。南进支队参加冀鲁豫边区的抗日反顽斗争,对该区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940 年12 月,为了保卫和扩大抗日根据地,回击北犯根据地的国民党顽固派,南进支队强攻古云集,消灭顽军暂编第一师。古云集是豫北濮阳县北部的一个大村镇,高堡深筑,重兵设防,军区领导研究决定:拔掉这颗“钉子”。并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胡乃超。12 月8 日晚,胡乃超率部发起攻击。但由于守军兵多且装备精良,连攻3 天都未能取得大的进展,为了尽快扭转战局,胡乃超在战地召开了班长以上干部参加的“诸葛亮”会,制定了新的作战方案。
  胡乃超还深入到战士中间作思想政治工作,鼓舞士气。到第四天傍晚,胡乃超又率部开始了总攻。这一仗击伤了敌军暂编第一师师长孟昭进,歼敌2000余人,缴获了大量物资和枪支弹药。
  1941 年,日军对华北根据地疯狂进行“扫荡”,大搞“治安强化运动”,沿公路修筑碉堡、架设电话线。敌人企图利用军事装备上的优势,妄图分割“蚕食”抗日根据地。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1941年四五月间,胡乃超率南支二十一团二营及营部重机排400 余人,组成了1500 余人的破击大军,对清丰城北至高堡间的清北公路进行了一次成功的破击战。这次破击战,使日、伪军在清南公路上苦心经营的封锁沟、公路电话网一夜之间破坏殆尽。
  接着,胡乃超带领二十一团接连在清南公路沿线拔据点、烧炮楼。几个漂亮仗大大鼓舞了清南路沿线抗日军民的抗日情绪,坚定了他们抗战必胜的信心。
  1942 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也是边区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冀鲁豫军区根据中央精兵简政的指示,进行了整编。成立了十六团,下辖五个连,胡乃超任团长。濮阳南八公桥驿有孙良诚部,此时孙良诚已投敌当了汉奸。他们常外出抢粮、砍树、抓兵,加之老百姓连遭虫灾、旱灾,已濒临绝境,为救民于水火,我军决定要消灭这股敌人。为摸清敌人的情况,胡乃超亲自率领二、五连在化庄打一次伏击战。这次伏击战歼敌120 余人,缴获轻机枪2 挺,步枪80 支,为消灭大股敌人扫清了障碍。
  胡乃超有勇有谋,善于运用谋略指挥战斗,以较低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有一次,日军向坚持反共立场的一八一师逼降。胡乃超不计旧恶,主动向日军背后猛攻,为该师解了围。事后,一八一师师长大为感动,立即给胡乃超写信致谢,表示以后一定摒弃前嫌,一致对敌。又一次,十六团打掉清丰县刘寨日军的一个炮楼,日军12 人中死亡7 人,伤5 人。胡乃超为了执行分化瓦解敌军的政策,特地命令将日军尸体整理好,并以他的名义给清丰敌军中队长写了封信,一并送到清丰城内日军所在地。为了表示尊重日本风俗,对死者头上帽内的小铜佛和私人所有物品都丝毫未动地原物送还。对此,城内日军既害怕又感激,也写了感谢信。从此这帮日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敢再轻举妄动。
  对于胡乃超的指挥才能和取得的胜利,曾多次受到军区领导的表扬。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曾写了《两个漂亮的伏击战》,刊登在《战友》月刊上,高度评价了胡乃超带领部队打的伏击战,赞扬了胡乃超的军事指挥才能。胡乃超不仅深受战士们的拥戴,而且令顽军们折服。胡乃超率领的二十一团曾被称为“打不垮的二十一团”。就连骄横跋扈、不可一世的日本鬼子也曾惊叹胡乃超是“惹不起的胡司令官”。
  胡乃超对待同志既严格又善于团结和教育,善于体贴帮助。在南清店战斗中,二十一团侦察参谋崔荣泰的右手动脉血管被打断,全身军装都是血,而他只有一套军装无法换洗。胡乃超知道后,立即派人悄悄送去自己一套洗得干干净净的军装。每当回忆起此事,崔荣泰都激动的热泪盈眶。在集体生活中,胡乃超显得特别活跃,经常参加各种军事比武和体育运动,与战士在一起无拘无束,亲如手足。胡乃超还时时刻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对违犯部队纪律,损害群众利益的真正做到处罚分明,铁面无私。每到部队驻地,他都要向房东致谢。他对李梦龄、李长宽说,老乡不恨我们才会爱护我们。有一次,他率部执行任务夜宿一个小村镇,由于一路劳累饥饿难当,有两个战士把房东放在厨房里准备串亲戚用的白馍吃了。胡乃超发现后立即向房东大娘赔礼道歉,并折价付款,然后派专人调查事件的详细情况,并作了严肃处理。这样,军分区所在地的老百姓对胡乃超的部队十分拥护和爱戴。
  为国捐躯永昭日月1943 年1 月,胡乃超任冀鲁豫军区第四军分区参谋长。1943 年,卫南战役结束之后,四分区抗日反顽斗争形势日益好转,根据地也日臻巩固和发展。1944 年夏初,整个滑县、卫南的庄稼一片金黄,丰收在望。保护麦收和秋收,也是根据地的斗争内容之一。麦子是游击战争能够坚持的因素之一。正因为这样,敌人才加紧在麦收季节的围攻、扫荡。5 月,伪二十四集团军新五军孙殿英部王牌团进占滑县双营村一带,预谋抢收小麦。第四军分区为保护群众利益,保卫麦收,巩固根据地,决定以十六团为主攻,采取速战速决之打法,歼灭突入之敌,胡乃超担任这次战斗的总指挥。5 月21 日夜,我二十一团向敌人发起进攻,经过一夜激战,该村守敌大部被歼,部分残敌占领制高点,负隅顽抗。拂晓,西南方向麇集之敌前来增援。胡乃超即令一连执行打援任务,阻击增援的敌人。随后他在村边的一处孤立的房屋前观察指挥。突然,一颗流弹击伤了他的左腿,稍加包扎仍坚持坐在担架上继续指挥战斗。激战至午后,由于敌众我寡,我军处于敌人夹击之中。胡乃超临危不惧,机智沉着,决定主动撤出战斗。可退路已被敌人全部封锁,只有一低洼存水处可走。胡乃超知道,自己的伤口过水十分危险,过水时战士们要背他,他坚持让战士背重伤员,自己柱着棍子蹚水。不料伤口过水之后引起急性感染,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虽多方抢救,终因不治而牺牲,时年32 岁。
  1944 年7 月8 日,冀鲁豫军区第四军分区与河南滑县民主政府在滑县万古烈士陵园为胡乃超烈士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在陵园内专门为胡乃超修了独立的陵墓,并请后来曾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的任允中同志撰写了近2000 字的长篇碑文,追述其高尚的人格和英雄业绩。冀鲁豫军区第四军分区指战员挽黑纱作前导,一二十人抬灵柩送往万古陵园,追悼大会上官兵们持步枪行跪礼,还有臂带黑纱的老百姓,沉痛地送别这位英雄。这样庄严肃穆而隆重盛大的场面极为少见。2012 年,滑县人民又为胡乃超烈士重新修建了一座大气、庄重、高档的新墓,充分展现了滑县人民对烈士无比崇敬和缅怀的深情。在烈士的家乡德惠市,烈士陵园专门设立了胡乃超烈士事迹展览室,供人们瞻仰。2015 年,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有胡乃超的名字。
  让我们引用任允中为胡乃超所撰碑文中最后一句结束本文,以表达对先烈的缅怀和祖国伟大复兴的祝愿:“乌云疾走,苍穹无垠,胜利不远,曙光在前。
  祝英雄事业与民族之解放经百世而不朽,祷先烈英灵同祖国之生存历万古而长青。”参考书目1. 杳霭行云委怀苍生——于克传;2. 永远的怀念——郭峰传;3. 吕正操回忆录;4. 中共东北军地下党工作回忆;5. 中共东北军党史概述;6. 东北军与民众抗日救亡运动;7. 中共东北军党史已故人物传;8. 东北军学兵队简史;9. 吉林党史人物(第10 卷)。
  (作者系吉林省人大常委会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