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大观
当前位置:首页 > 今古大观

周 琦:四任吉林将军 富俊

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022-06-08 10:47:00    来源:
打印
| 字号:
|

  富俊,清朝著名封疆大吏。自嘉庆八年(1803)五月至道光七年(1827)七月的24 年间,先后四任吉林将军,为吉林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富俊,生于乾隆十四年(1749),姓卓特氏,字松岩,蒙古正黄旗人。

  清朝入主中原后,并未放松对“发祥地”的管理,而是坚持采取严格的封禁政策,在咸丰朝以前,把吉林的绝大部分土地列为封禁地区,有些作为出产貂皮、人参等贡品的基地,有些作为清王室专用狩猎围场,绝对禁止外人进入居住生活。“到嘉庆年间,为安置闲散旗民和为驻军提供口粮的官庄只有50 处,开垦荒地15248 垧,仅占吉林全省土地不足0.19%

  随着清王朝政权的日益稳固强大,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口呈现骤增、土地兼并现象开始加剧。从康熙初年起,大量无地的关内流民被迫向东北地区流动谋生,至嘉庆年间已发展成“禁无可禁”的态势,这不仅严重的影响了清王朝封禁政策的继续实施,而且也成为当时历届吉林将军执政履职的最难以解决的首要问题。

  嘉庆十九年(1814),富俊再任吉林将军。到任后,他经过对前任案卷的认真审阅和详细的走访调查,“检查旧案,悉心妥议,……通盘核算”,采用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展开了颇具规模的开发。

  嘉庆二十年(1815)春四月,富俊亲往拉林详细勘查。见拉林东南原勘的夹信沟一带,土地洼下不易垦种。而拉林西北80 里的双城子一带,土地平坦沃衍宜耕,东西横有130 多里,南北纵越70 余里。遂即派人履丈,分拨500 旗丁上山砍木运回搭盖窝棚,并派人员分别采买耕牛和一切农具。在前期勘查和准备的基础上,他向嘉庆皇帝力陈开发双城子一带的理由。疏曰:“拉林西北双城子所在地,地土沃衍,应行开垦,移驻京旗。”并指出乾隆时期移驻京旗失败的原因就是措施不当,把本不谙农稼的旗人直接调往东北,使他们不得不“雇觅流民,久之田为民有”。这一想法得到嘉庆帝的赞许,于是富俊又拟出试垦方案。

  富俊认为,乾隆年间移驻京旗散丁,盖房、垦地均藉吉林各城兵力,但吉林旗丁只开垦而不耕种,京旗散丁往往又雇佣流民代为耕作,自己不事生产,故而失败。因此提出,筹办京旗试垦,莫若先办屯田请在吉林等处闲散旗丁内,拣选一个人作为屯丁。每人给荒地30垧,籽种石,银25两,官置牛具。每丁垦种20垧,留荒10 垧,自第四年起,所垦之田每垧征粮1 石。

  10年后再移驻京旗,人给熟地15垧,荒地5垧,留给原驻旗丁,免征粮谷,作为他的恒产。这样,所费银两不多,试垦的第一年只需银2.8万余两,10年用银总共也仅有四万零五百两。从第四年交粮起,七年还可交谷14 万石。每石银约5 钱,共得银7 万两,除去10 年用资外,尚余银两万九千多两。10年后移驻京旗闲散,本地旗人屯丁犬牙相错住在一起,又容易学习耕种,或帮工伙种,不致雇佣流民代耕或典租田地。

————————————————————————————————————————

  ①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年,第382 页。

  ②[民国]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列传129》,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第11119 页。

  ③[民国]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列传129》,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第11119 页。

 

  嘉庆二十一年(1816)春二月,又分拨50旗丁,凑足1000名屯丁。改双城子名为双城堡。设协领1人、佐领2人,分左右翼统辖各旗,每旗设立5屯,一起开垦屯种。嘉庆二十二年(1817),富俊虽调任盛京将军,仍十分关心吉林屯田,上疏奏道:“唯有移驻屯田,因田地自然之利,使自耕种为养,方资久远之计。”他认为,双城堡剩余荒田还有好多,应当再次拨发盛京、吉林旗丁各千人,在嘉庆二十五年春天到来以前,继续开赴双城堡屯田垦种。并将久屯改名中屯,另外分设左、右二屯。这样,再开垦3 年以后,每年便可移驻京旗200 户,15 年即能陆续移驻3000 户京旗。他认为各方面条件都已成熟,提议要进一步扩大双城堡屯田范围,而且对抽调、安置屯丁,新开之地征收税课等问题都认真地筹划,对如何争取政府资助开发等事项也进行了妥善的安排。他回任吉林将军后,为稳妥从事,再次亲临双城堡一带“携印亲诣查勘、督催、查验盖完官兵房间、屯丁窝棚。收买牛只分给各丁,并发给每丁棉衣、棉裤,诵皇恩深沃,俾众丁咸知勤勉力田。”嘉庆二十五年(1820)双城堡又建成左右二屯,将已垦之地称为双城堡中屯。从嘉庆十九年(1814)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仅五六年间,双城堡这块“丛草迷离”的亘古荒原就垦出熟地六千五百余垧,安置旗民3000 户,计万余人口已成为“比屋环居,安土乐业,有井田遗风”的富庶之地了。

  道光元年(1821),富俊根据对吉林西北部实际情况的实地勘查得出结论,再上奏皇帝要进一步在伯都讷(今扶余)进行屯田。认为“伯都讷围场即无林木又无牲畜,可垦地二十余万垧。”这一建议虽得到道光皇帝的赞同,但其提出的改以往由屯丁助耕为直接募民垦荒的建议,遭到廷议反对。为此他据理力争,先后7 次上疏,力陈募民垦田之利,认为:“即赴各处漂流,均系物业贫穷之人”,若领地之人给其银两、地亩,安置好他们的生活,6 年后起课,每丁纳银制钱9000,以此推之,积数十年后,不仅20 万垧荒地得到耕垦,移驻京旗的费用也足以支付。

  经其再三努力,这一利国利民的治国措施,最终得到朝廷的批准。从道光四年(1824)起,陆续安置移驻京旗,按户给予房间、地亩、牛具。宣宗诏准,令晓谕京旗散丁,使其了解迁移之利,凡愿意移驻双城堡的本旗报名,国家按期出资送行,到达后分给田产耕作,谋取宽裕生活。到道光七年(1827),认佃户达到1556户,“前后总计一百二十屯,星罗棋布,与双城堡互为表里。

  旗无征粮,民有恒产,所以为旗人万世计者至矣。”“自此伯都讷、双城堡两地,号边方繁庶之区焉。”富俊在拓荒屯田的同时,还不断筹办义学、培养人才、安置流民,在开发矿业资源、疏通道路发展交通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富俊在嘉庆十九年(1814)初任吉林将军时,就在吉林的参局街买下5 间民房办起了白山书院。因无师资,道光二年(1822),奏请道光皇帝,欲将革职发遣到黑龙江的乌振辰改发到吉林专司教读。这一请奏非但没有准奏,连他在吉林办学之举也遭到道光皇帝的非议,认为:“议课生徒学习文艺,必致清语日益生疏,弓马渐行软弱,究之书院仍属具文,于造就人才毫无裨益,是舍本逐末,大失朕望矣。”

———————————————————————————————————————— 

  ①[清]萨英额:《吉林外纪·卷10》,《双城堡、伯都讷屯田》,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年,第145 页。

  ②[清]萨英额:《吉林外纪·卷10》,《双城堡、伯都讷屯田》,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年,第145 页。

  ③[清]长顺修、李桂林纂,李澍田点校:《吉林通志·卷31(下)》《食货志四·屯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548页。

  ④[民国]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列传129》,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第11119 页。

  ⑤[清]长顺修、李桂林纂,李澍田点校:《吉林通志》卷31(下),《食货志四·屯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548页。

  ⑥[民国]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列传129》,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版,第11119 页。

  ⑦《清宣宗实录·卷34》,道光二年六月辛未。

 

 

位于双城市102 国道与东直路交会处的富俊将军青铜雕像,高18.14 米,意寓嘉庆十九年(1814

 

  在双城堡屯田尚在筹划的时候,富俊就拟定在双城堡左中右三屯各建三间义学,并规定学校所需费用皆由地租中拨给。决定“在屯丁闲散内择其通晓清、汉文者,作为教习。”为保证教学质量,又责成该地方官要“严查课读不致日久废弛”

  在富俊的努力下,不仅学校数量和就学人数不断增加,而且教育质量也有很大提高。从清初到道光初年的200 年间,吉林仅考中2 名进士,4 名举人,39 名贡生。而自其任吉林将军后,仅道光一朝吉林就出进士4 人,举人7 人,贡生12 人。到光绪末年,吉林所有中试者达180 余人,是以往200 余年的4。由此,足见其对吉林教育发展所作贡献之大。

  富俊在任吉林将军期间,为发展吉林的农业生产和安置“流民”采用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清初以前,吉林几乎没有汉人。到雍正年间,关内流民开始进入吉林。对于汉人流民的不断涌入,清政府极为重视。

  到乾隆六年(1741),下令封禁。严禁汉人流民进入吉林省境。然而,实际情况与之相反,流民没有禁止住,却日渐增多。其任职期间有增无减,据嘉庆十一年(1806)七月统计,流民增至七千余口。嘉庆十三年(1808)五月,又查出流民1010 。嘉庆十五年(1810)十一月,查出流民1459户。而对已流入的大量流民,他曾向朝廷透露,欲招集流民屯田垦荒的意向,嘉庆帝不但不允许,反而十分恼火,严令吉、长两厅将查出的流民,“姑照所清入册安置外”,以后“无许招致一人,增垦一亩,如有阳奉阴违续招民人增垦地亩者,即交该将军咨明理藩院参奏办理。”为此,富俊得到了极为严厉的申饬。虽然此议未成,但他始终以为,流民进吉林,使吉林的土地得到开发,流民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促进吉林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其对流民、对清王朝封禁等一系列问题的态度。

  对于那些已经来到东北居住谋生的流民,政府竭力驱逐,而富俊没有照搬旧套,采取了尽力安置的做法。道光五年(1825)七月,其上奏皇帝曰:“舒兰、霍伦等处查有流民一千余户,男女老幼五千数百口,请免驱逐,展立卡伦,并挖封堆,安设官兵,添设乡地保甲,仍按户将所种地亩升科”,欲将流民编入户籍,在此安居。道光皇帝考虑到“流民盖房垦地已费工本,一旦悉数驱逐无以谋生,固堪怜悯”,方才准奏。

  对于那些流入吉林(府)的无业流民,由于每到冬季严寒时节“常有冻毙倒卧街衢者,将军富俊查知此情”,下令“每年自十一月初一起,至开年二月十五日止”“于城隍庙施设粥厂,劝谕五街各铺商捐资,共襄善举”,使无数流民免于毙命。

  吉林地产优厚,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富俊到任后,深知开矿采煤的重要性。嘉庆十九年(1814)十一月十四日,他向朝廷奏请开采煤窑。其奏折言辞恳切,把吉林开采煤炭的重要性、迫切性讲得十分透彻。他说:“吉林内缸窑、胡家屯等六处,均有煤苗显露”,在这些地方开矿挖煤,“与参山、围场禁地毫无关碍”。

  他还讲“天地自然之利,如果无碍,原不禁人取用”。“如蒙谕允”,煤窑一旦开办,“旗民即少回禄之灾(火灾),日用并获佐薪之具,旗下诸色穷丁,藉得余润糊口,糜不仰戴皇仁,实属惠而不费”。此外,他还着手订制开采章程,绘制矿图。朝廷部臣还是不准开办煤窑,理由还是“近边聚众,流民潜踪滋事,防查难周”而且皇帝也同意了这个处理决定(依议)。然而富俊不久之后,即嘉庆二十年(1815)正月初三,拟写奏章,向朝廷恳切陈情,再次请求批准在吉林开办煤窑的事宜。他在奏折中讲:“试采煤斤,实为旗丁生计起见。吉林从前土沃人稀,岁多大有。

———————————————————————————————————————— 

  ①[清]萨英额:《吉林外纪·卷10》,《双城堡、伯都讷屯田》,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年,第145 页②[清]长顺修、李桂林纂,李澍田点校:《吉林通志》卷30(下),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年,第322331 页。

  ③ 数字引自孔经伟:《清代东北地区经济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 年,第155156 页。

  ④《清仁宗实录·卷236》,嘉庆十五年十一月壬子。

  ⑤《清仁宗实录·卷236》,嘉庆十五年十一月壬子。

  ⑥《清仁宗实录·卷100》,道光六年七月丙戌。

  ⑦[清]萨英额:《吉林外纪·卷8》,《粥场》,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年,第123 页。

  ⑧[清]萨英额:《吉林外纪·卷8》,《整饬驿站》,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年,第124 页。

  ⑨[清]萨英额:《吉林外纪·卷8》,《整饬驿站》,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年,第124 页。

 

  近因生齿日繁,糊口为艰,木山渐远,砍运不易,若得烧煤度日,可以节省甚半”。不仅如此,他还以盛京(沈阳)、北京两个地区开采煤窑从无煤丁聚集滋事的实例,反驳了朝廷不准奏之理由,并强调,“求治之道,全在大吏留心,不得因噎废食。谋生之裕,多使群黎均利”。他还直言,辽宁、北京、山西等地区可以开采煤矿,吉林试采煤今情事相同,为什么就不批准呢?如此公开指责朝廷是冒一些风险的,特别是之前朝廷不准开矿的决定。据《吉林通志·卷41》记载,当时批准吉林“开采缸窑、田家屯、营盘沟、波泥河、胡家屯、丁家沟煤窑六处,每处纳税银十七两零。

  签制旗人承领票张试采”这样,吉林由此开始了矿业开发的历史,缓解了流民和旗人的燃眉之急,也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富俊就任吉林将军以来,因地制宜,采取多种符合实情的办法,使吉林的经济得到了发展,人口数量显著增多,各旗及地区的交往日益频繁。为适应吉林发展的需要,他开始整饬驿站,对以往历任将军无法解决的“向来吉林驿站滥支滥应,丁疲马瘦,以致将站丁原有地亩典卖殆尽,丁逃逋欠”等问题,进行了彻底整顿。他下令清查四路驿站,严令所有卖出的土地10 年后全部收回,并拨沿站闲荒招佃垦种,作为各路站丁日常费用。经其治理,吉林驿站“丁力饶裕,驿务日增起色”。接着又对以往战争期间发展起来的、由于边事安靖而废弛的驿道,重新设站修路。同时,根据需要或对原有的旧道进行拓展延伸,或新筑道路以加强各地间的经济交往。道路的开通加强了吉林本地之间的交往,对于北联内蒙,西通辽宁、河北,沟通吉林与黑龙江,乃至中原地区与整个东北的交往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道光十四年(1834),富俊逝世。

  作为四任吉林将军的富俊,在任期间,兢兢业业,恪守职责,其功业尤著,深得民心。

  (作者系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在读)

———————————————————————————————————————— 

 

  ②[清]萨英额:《吉林外纪·卷8》,《整饬驿站》,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年,第124

  ③[清]萨英额:《吉林外纪·卷10》,《杂记》,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年,第148 页。

  ④[清]萨英额:《吉林外纪·卷10》,《杂记》,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年,第123 页。

  

  ①[清]萨英额:《吉林外纪·卷8》,《整饬驿站》,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年,第12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