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大观
当前位置:首页 > 今古大观

王力:吉海铁路总站站舍设计师考辨

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022-02-07 14:37:00    来源:
打印
| 字号:
|

  吉海铁路总站旧址位于吉林市船营区黄旗屯街,建成于1930 年,后称八百垄站、黄旗屯站,1985年改为吉林西站。因其造型奇特的站舍和作为东北第一条民族铁路的见证,深受建筑学界关注和文史爱好者的青睐。1992 年被列为吉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 年被列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 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20 世纪90 年代初开始,吉海铁路总站站舍为林徽因设计、梁思成审定的说法屡见于地方史志、新闻媒体和文史书刊,在民间更是广为流传,无疑为建筑本身增添了文化价值。但经笔者多年追踪考证和研究,此说实为以讹传讹,吉海铁路总站站舍的总设计师为翟维沣。

  走进吉海铁路总站

  吉海铁路总站旧址,迄今已90 余年历史。这座造型奇特的站舍,可以称得上是吉林市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经典杰作。

  吉海铁路是指东北第一条中国人自建铁路奉吉铁路的吉林省段。1904 年日俄战争后,日本从帝俄手里攫取了长春到大连的南满铁路,又以“中日合办”或以日方贷款等方式,在吉林省境内修起了吉林到长春、吉林到敦化等铁路,并强行控制路权。张作霖主政东北后,筹划在南满铁路东侧铺设奉天至海龙的铁路,以便使铁路运输摆脱满铁的控制,争取更多的资源流动和军事运输的自主权。奉海铁路尚未完工,吉林军务督办兼省长张作相又主持修建吉林至海龙的吉海铁路。这条铁路填补了东北没有国有铁路的空白。奉吉线贯通与京奉铁路接轨以后,东北与关内的物流更加便捷和畅通。

  1927 年6 月25 日,吉海铁路在北山脚下练兵场举行了开工典礼。吉海铁路是由南端朝阳镇起修,1928 年11 月20 日,朝阳镇至磐石路段竣工通车;1929 年6 月30 日,朝阳镇至黄旗屯总站全线通车,并延伸至北山站。

  因为这条铁路是中方筹款,中方自筑,所以日本方面横加阻挠,无理拒绝在吉林站接轨,无法吉长、吉敦铁路联运,因而才决定在黄旗屯建站站舍。

  吉海铁路总站站舍始建于1928 年,当年建成票房站舍,1929 年建钟楼,1930 年建塔亭。它是一座哥特式的大型尖顶屋顶建筑,占地面积897 平方米。

  主体建筑为方石结构。屋顶为折型木结构,外挂琉璃瓦。1959 年和1985 年对屋架结构进行改修,将屋顶琉璃瓦改为水泥瓦。钟塔尖距地表为29 米,塔内有螺旋形木制阶梯。该站舍座西朝东,造型似雄狮伏卧,狮尾巧妙地设计成钟塔,塔尖塑有飞利浦旋轮(文革时被破坏),室内有壁画装饰。整座建筑呈不对称布局,立面组合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富于变化。

吉海铁路总站旧址(今吉林西站) 王力摄于2021 年4 月4 日

  吉林市有这样一座精致的站舍保留存在,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从上个世纪80 年代至今,内地及港台多部民国、抗战时期的影视剧频频以此站舍作为外景地,先后有刘松仁、刘德华、吴倩莲、吴剑豪、刘晓庆、方舒、牛振华、侯天来、潘长江等著名影视明星以及著名导演专程来吉林拍摄。尤其在刘德华、吴倩莲主演的《烽火佳人》一片中,此站舍作为“汉口火车站”出现在影片中,其独特的建筑外型着实惊艳了观众。

  吉林总站的设计师是林徽因吗?

  关于这幢建筑的设计背景,吉林市的很多文史资料及公开出版的著作上的介绍几乎都一致:吉海铁路总站站舍的设计者为中国著名工艺美术家林徽因女士,审定者为林女士的丈夫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梁思成先生。

  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福建省闽侯人。1904 年6 月10 日生于杭州,1920 年随父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同年入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1923 年参加新月社活动。1924 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 P. 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

  1928 年3 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1928年出任东北大学建筑系副教授。1931 年到北京中国营造学社任职。1946 年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1955 年4 月1 日病逝。

  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著名学者梁启超之子。1901 年4月20 日生于日本,1915 年至1923 年求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 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 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 年至1928 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 年回国,按照梁启超的安排,与林徽因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 年。1931 年至1946 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l941 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 年为清华大学创办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1972 年1 月9 日病逝于北京。

  林徽因和梁思成从欧洲回国后即在东北大学任教,时间是1928 年9 月,他们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由于建筑系没有专业教师,所有的专业课都由梁思成与林徽因分担。林徽因除担任美学和建筑设计、雕饰史等课程外,还讲授专业英语。她经常把学生带到昭陵和沈阳故宫去上课。空闲的时候,她和梁思成还去测绘那里的古建筑,作图稿可依据的记录。1929 年1 月19 日,梁启超逝世,葬在北京西山卧佛寺西东沟村,墓碑是梁思成和林徽因设计的,这是他们毕业后的第一件作品。

  1929 年夏天,同在宾夕法尼亚留学的陈植、童隽等应梁思成、林徽因之邀,也来东北大学建筑系任教。几个老同学聚在一起,商定成立了一个“营造事务所”,不仅从事建筑研究,而且也承揽建筑工程。

  适逢张作相在吉林创办大学,他们把总体规划、教学楼和宿舍设计一揽子全包了下来。这也就是说,吉林大学的设计不只是梁思成一个人,而是整个“营造事务所”集体。为吉林大学设计校舍让他们施展了身手,漂亮的花岗岩和加固水泥的行政楼、教学楼、宿舍楼在1931 年7 月如期竣工。

  似乎由此可以推断,作为与吉林大学校舍近乎同期、地理位置又相距不远的建筑,也许吉海铁路总站同样也是由这个“营造事务所”集体设计的。但上文已记载票房站舍于1928 年建成,在梁启超墓碑之前,更在营造事务所成立之前(即接手吉林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之前),在时间上有矛盾。

  笔者查阅了一些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传记,关于“营造事务所”在东北大学期间的设计所有的介绍都一致:事务所成立不久,一开张就接了两个大项目,一是修建吉林大学校舍,二是设计交通大学锦州分校校舍。林徽因不但一直参与这些设计,还和梁思成在一项“公共设计”中合作,设计了沈阳郊区的一座公园——肖何园。此外,他们还替沈阳一些有钱的军阀设计私宅。其中交通大学锦州分校的设计则命运多舛,他们完成了这个项目的设计和预算,工程已经开始施工,可是因为九一八事变爆发,工程毁于战火。

  1929 年,兼任东大校长的张学良将军设奖金征集东北大学校徽图案,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以其象征东北地理特色及其气魄的长白山和黑龙江而独受青睐,现经修改仍被东北大学使用。1929 年7 月,林徽因产期已近,由梁思成陪同返回北平,8 月,女儿降生在协和医院。宝宝满月之后,他们回到了沈阳,东北大学已经开学。繁重的教学工作加上带孩子,她撑了不到一年就病倒了。一直到1930 年秋天,才听从徐志摩的劝告,回北平治疗。

  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占领了沈阳,摧毁了东北大学,中国第一个建筑系也随之夭折了。1931年9 月,林徽因随梁思成从沈阳回到北平参加中国营造学社工作。自始至终,我没有在林徽因的传记资料中找到任何关于设计吉海铁路总站的记载。梁思成于1947 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作学术报告时亲自撰写的详细简历中亦未有提及。持这种说法的,仅限于吉林市出版的一些图书和资料,以及由吉林市有关部门提供材料的全国性汇编类图书。

  种种迹象表明,林徽因和梁思成并未到过吉林,更未参与吉海铁路总站站舍的设计。

  吉海铁路总站与津浦铁路济南站对比

  多年前,笔者在翻阅由罗哲文、杨永生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失去的建筑》一书时,发现吉海铁路总站站舍与书中刊载的津浦铁路济南火车站站舍外型惊人地相似。同吉林铁路的情况一样,因胶济、津浦两条铁路的统辖权不同,原胶济铁路济南总站、津浦铁路也分设两处。相距数百米,有两座颇具规模,均为欧式风格的车站,这在我国其他城市中罕见。直到1938 年,侵华日军才将胶济铁路站并入津浦铁路济南站。

  津浦铁路(天津至浦口)济南火车站站舍始建于1908 年,1912 年基本投入使用。该站舍由德国著名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Hcarmann Fischer)设计,后在维修过程中由日本建筑师做了个别细部的增改。

  两座站舍整体都是卧狮造型,无论是前面的柱廊、钟楼的位置、双坡瓦屋面,还是正反面的拱形高窗、侧面的球形穹顶,都如出一辙,仅在外观体量(吉林总站要比济南站小一些)、钟塔楼的形状(吉林总站下部是方柱形,济南站是圆柱形)和高度(吉林总站高29 米,济南站高32.1 米)及辅助用房等局部有差别,两者都属于典型的日尔曼风格的车站建筑。综合比较起来,济南站的设计质量更优秀一些,已作为中国近代的经典建筑进入各建筑史著作和高校建筑专业的教材中。

  那么,两座站舍为什么出现惊人的相似呢?因为济南站的修建早于吉林总站20 年,是吉林总站站舍的设计借鉴、参考了济南站的设计方案吗?作为林徽因和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大师,应该不会作出这种选择。

  笔者在邹德侬所著的《中国建筑史图说·现代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年8 月第一版)中找到这样一段话:“中国现代建筑经历了一个令人心酸的被动输入过程。我们看到,诸多的建筑类型中有现代功能类型……各种建筑形式中已有现代形式……这些建筑大都是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作品。”“从国外留学归来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不遗余力地创作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现代建筑。”津浦铁路济南站为前者的代表,梁思成等设计的吉林大学校舍则是后者的代表,而吉林总站从设计风格上看显然不在后者之列。

 

津浦铁路济南车站

  吉林总站设计图纸上没有林徽因的签名

  笔者历尽周折,终于在2005 年11 月4 日,经有关人员介绍和帮助,在吉林铁路档案馆查阅到了当年吉海铁路总站的设计图纸。经过70 多年,那些图纸仍保存完好,图线和字迹清晰可辨。不出所料,上面没有林徽因或梁思成的签名。

  设计图纸一共20 张。包括“吉林总站票房平面图”“吉林总站票房”(共2 张)“吉林总站票房侧面图”“地基吉林总站票房”“吉林总站票房断面图”“正门门脸详细图吉林总站票房”“出厦吉林总站票房”“钟塔详图吉林总站票房”“亭子详图吉林总站票房”“候车室屋顶详图吉林总站票房”“食堂及钟塔断面图吉林总站票房”“护墙板详图吉林总站票房”“飞檐及柱子详图吉林总站票房”“门窗详细图吉林总站票房”“门窗详图吉林总站票房”“盥室详图吉林总站票房”“柁架详图吉林总站票房”(共2 张)“电灯位置图吉林总站票房”(注:图纸图名中楷体部分在图纸上为小字)。

  这些图纸的设计时间从1928 年11 月21 日至1930 年5 月,由此可证,吉林总站设计始于“营造事务所”成立之前,林徽因和梁思成参与设计的可能不大)。标题栏分别有设计者(Designed by)、制图人(Drawn by),除有的制图人一项没有签名外,两者都是一致的。图中文字有中文也有英文,签名多为威氏拼音缩写,且书写较早,不易辨清。其中“吉林总站票房平面图”“吉林总站票房”(共2 张)“吉林总站票房侧面图”“食堂及钟塔断面图”“门窗详细图”“电灯位置图”的设计者为“W.F.Chai”;“地基”“吉林总站票房断面图”“出厦”“护墙板详图”的设计者大致为“J.C.Tou”;“正门门脸详细图”“钟塔详图”“候车室屋顶详图”“柁架详图”(共2 张)的设计者为“C.H.Wang”;“亭子详图”的设计者大致为“S.T.Hu”;“飞檐及柱子详图”“门窗详图”“盥室详图”无设计者签名。

  对照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威氏拼音姓名,可排除二人作为设计者或审核者的可能。林徽因的威氏拼音为LIN Whei-Yin;梁思成的威氏拼音是LIANGShih-Cheng(也写作LIANG,Ssu-Cheng)。

  由设计图纸上的时间可以看出,站舍是边设计边施工的,尤其塔亭、飞檐、柱子、盥室是在全线通车以后才设计施工的。

  从档案资料和图纸签名还原设计团队

  吉海铁路筹办处成立于1926 年11 月,地址在东关圈楼附近。原森林局局长李铭书为总办,艾迺芳、齐耀瑭为帮办。李铭书将森林局所有人员带到筹备处,森林局从此撤销。处内设总务、文书、会计、出纳等课,大部分事务均在总务课办理。1927 年3 月10日,筹办处改为工程局,办公地址迁至城内河南街松江医院及朝鲜银行旧址。1930 年7 月1 日,改为吉海铁路管理局。

  筹办处成立后,首先面临着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考虑到京绥铁路完全是我国技术人员自主修筑的,吉海铁路筹办处即与该路局接洽,聘请技术人员。京绥铁路工务处长柴俊畴,字策侯,籍贯直隶天津,是天津北洋武学堂铁路工程班1893 年首批毕业生,曾任京张铁路工程司,他推荐了同样参加过京张铁路建设的赵杰和张俊波作为总工程司和副总工程司,加强技术领导工作,又从京汉、京绥、粤汉等铁路的得力人员中选调技术骨干。全工程局计有正工程司4 名,副工程司5 名,帮工程司3 名,兼职工程司4名,工务员、绘图员若干名,当然不同时间段会有人员变动。吉海铁路的设计和建筑工程技术就是由他们承担的,建筑设计师就在这些人员之中。

  笔者依据吉海铁路工程局职员名录和档案,与图纸签名相对照,经多方考证,终于使吉海铁路总站的设计团队从岁月的尘封中渐渐浮出水面。

  吉林总站票房、食堂及钟塔、门窗、电灯位置设计者“W.F.Chai”,也即吉海铁路总站站舍的主要建筑设计师,为翟维沣,威氏拼音为Chai Wei Feng。翟维沣,直隶天津人,1920 年毕业于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留美预备部四年制高等科。当年8月7日,翟维沣与同学从天津起程,先乘火车到上海,再由上海乘轮船赴美留学。翟维沣最初拟入路易斯安那大学学习化学工程,赴美时改入伦斯勒理工学院(又名仁斯利尔理工大学)学习土木工程,1924年毕业。归国后任平绥铁路局工务员,1927 年任门斋铁路(运煤线路)帮工程司,1929年到吉林任吉海铁路工程局工务处工程课技术股主任,参与吉林总站站舍设计,并承担主体部分。吉海铁路完工后,相继任山西晋绥兵工筑路总指挥部桥梁工程司、同蒲铁路副总工程司,晋冀区铁路管理局总工程司兼工务处处长,曾邀请表弟韩宝善(韩白罗)前来参与修筑同蒲铁路,担任测量绘图等工作。其后任职于天津北宁铁路工务处。新中国成立后,翟维沣是中国水利学会第一届、第二届理事会理事,还任过厦门海堤工程总工程师。

  吉林总站票房断面、地基、出厦、护墙板设计人“J.C.Tou”,即窦瑞芝,威氏拼音为Tou Jui Chih。窦瑞芝(1901—?)江苏南京人,1922 年唐山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前身)土木工程系毕业,在吉海铁路任工务员,参与吉林总站站舍设计。此后多年从事勘测选线,后在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南分院(峨眉)从事隧道等研究工作,高级工程师。1985 年10 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表彰从事土木工程工作50 周年的老专家,窦瑞芝榜上有名。2002 年仍健在,已逾百岁,由儿子窦守健代笔,以一名忠实读者的身份向《中国铁路》杂志提出办刊建议。

  正门门脸、钟塔、候车室屋顶、柁架、设计人“C.H.Wang”,即王之翰,威氏拼音为Wang Chih Han。王之翰(1897—?),直隶丰润人,1920 年与翟维沣同毕业于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留美预备部。1929年12月13 日《盛京时报》以《吉长路借用工程师》为题报道,“本埠吉长铁路局长韩麟生因某项工程缺少工程师,遂向吉海路借用王之翰工程师,现已来长,听候派遣”。吉海铁路工程结束后,王之翰曾任铁道部技正、设计科科长,代理过首都输度工程处处长。1945 年以后曾任黔桂铁路工程局(湘桂黔铁路工程局、湘桂黔区铁路管理局)副局长兼副总工程司。其弟王之卓(1909—2002),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曾留学英伦敦大学帝国学院、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回国后任国立上海交通大学工学院教授、院长,1948年秋任校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亭子设计人“S.T.Hsü”,即徐箴,字士达,威氏拼音为HsüShih Ta。徐箴(1899—1949),辽宁新宾人,日本仙台高级工业学校电气科毕业,曾任奉天电车厂厂长。在吉海铁路任总务处长兼工程处长。吉海铁路工程结束后调回奉天,任省长公署“主稿”,兼任东北大学社会学教授、东北警官学校教官,1930年7 月,任哈满电信局局长。九一八事变后,先后任北平电话局长兼东北党务办事处委员,福建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辽宁省政府主席。1949 年除夕乘太平号轮船赴台途中,与货船相撞失事,全家遇难。

  除此以外,飞檐及柱子、门窗、盥室的设计图纸上没有设计人和制图人签名。需要说明的是,吉海铁路工程局里有专门的绘图员,名为林国士,威氏拼音为Lin Kuo shih,应该也参与了设计、制图工作。

  以上所有图纸中的E.N.C(. Engineering Commad,即工程指挥)一项的签名均为Chao Chieh,即赵杰,又名赵俊卿,1900 年毕业山海关北洋铁路学堂,曾任京绥铁路总工程司,在吉海铁路任总工程司兼工务处长。

  所有的D.E.R(. Design Review,即设计审核)一项的签名均为C.P.Chang,即张俊波,威氏拼音为ChangChün Po,又名张瀛舫,1900年毕业于山海关北洋铁路学堂,在吉海铁路任副总工程司、第一总段长。

  吉林总站站舍在建筑史上的意义

  “吉海铁路总站站舍的设计者为林徽因,审定者为梁思成”这种说法的确是以讹传讹,但它在吉林建筑史上的价值亦不可取代。1992 年7 月1 日,津浦铁路济南火车站被拆除,吉海铁路总站更显示出不可替代的文物价值。说来也巧,正是在1992 年,吉林市人民政府将吉海铁路总站旧址和梁思成、林徽因参与设计的吉林大学旧址一起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20 余年间先后列入省级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申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过程中,笔者曾将相关图纸照片和考证文字提供给文物部门,作为申报上级文保单位的支撑材料。十几年来,“吉海铁路总站站舍并非林徽因设计”这个结论在省内文史界和国内建筑史界逐渐形成共识,但新近考证出的设计者翟维沣尚不为人所知。

  笔者阶段性考证文章发表后,几乎每年都有来自各地高校的专业教师、建筑学者、博士生硕士生陆续向- 44 -笔者咨询。相关文字和图片已经被许多文史和建筑专业论坛广泛引用和转载,进而成为业界考证研究的素材。

  简而言之,吉海铁路总站站舍主要建筑师为翟维沣,参与设计的还有窦瑞芝、王之翰、徐士达、林国士等,审定者为赵杰、张俊波,与梁思成和林徽因确实无关系。目前已知翟维沣与梁思成唯一的时空交集是,他们曾经同时在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读书。

  1923年,梁思成亦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波士顿的哈佛大学,而翟维沣就读于特洛伊的伦斯勒理工学院,1924年就毕业了。

  还需要提及的是,吉林舒兰籍中国古建筑史学家张驭寰先生上世纪50 年代在中国科学院与清华大学合办的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室任助理研究员,兼任梁思成先生的助手。他说梁先生曾向他问及:“你是吉林人,你知道吉林大学校舍是谁设计的?目前状况怎样?”张驭寰回答说:“我知道这座吉林大学是梁先生在九一八之前设计的。目前保存完好,没有一处破坏。”梁先生又说:“当时是在‘九一八’前,吉林大学校长李锡恩先生找我,委托我进行建筑设计,我当时答应他。后来我做出设计,交图之后吉林当地进行施工。可惜,在施工之后全部竣工,我还未去看过。那是我回国后第一项设计。”笔者在《张驭寰文集》中找到了这段回忆的记载。因为吉林大学校园的设计完成时间是1930 年12 月,此前没有设计过其他建筑,所以在1928 年11 月开始设计的吉海铁路总站站舍肯定与其无关。张驭寰证实,梁先生从未提起过吉海铁路总站。这也算是一个旁证吧。

  笔者并非专门从事建筑史和铁路史研究的学者,因专业知识所限,尤其档案资料欠缺,故行文中难免有疏漏谬误和不妥不周之处,此文也仅作为学术探讨,敬请相关专家和学者不吝赐正。

  (作者单位:吉林市北华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