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大观
当前位置:首页 > 今古大观

高振环:沈兆禔拼写吉林有韵之志乘

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021-06-02 09:58:00    来源:
打印
| 字号:
|

  阅览古今,有许多为一处风景或一座城市赋诗著文者,可是罕见为一座城市以诗著史之人。近代史上,却有这样一人,千里迢迢从江南来至吉林,为之流连,为之咏赞,为之歌吟,赋得《吉林纪事诗》四卷,诗作206 首,举凡吉林城之沿革、舆地、岁时、风俗、风物、职官、人物……尽皆包蕴其中。后人因之称其“诗史”“可作纪事诗读,亦可作省志读”,乃“吉林有韵之志乘”。披阅古今诗坛,似此以诗著史者,尚不见史载,允称古今第一人。

  这个人,便是沈兆禔。

  1

  沈兆禔是在宣统二年(1910)“春夏之交,浮江渡海,走幽燕,入辽沈,远游肃慎故墟”,来到吉林的。

  沈氏字均平,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赴京参加乡试,大挑获一等。此“大挑”乃乾隆十七年(1752)额外创定的一项制度,凡不中的举人,由吏部据其形貌予以挑选,一等录以知县,二等用为教职。每六年举行一次,故名大挑。因为是从贡生里从优选拔,所以又称“拔贡”。挑选标准人文并重,一看形貌,再看应对,体貌须端正有威仪;更要思维敏捷,应对能力强,通晓吏治。俗传察体貌有“同田贯日由申气甲”八字诀,如长方面型为“同”,方面型为“田”,身材长大为“贯”,身体匀称为“日”,合于此前四字形貌者为合格。“申由气甲”则隐喻或头小脚小肚子大,或头小身大,或是脖子偏歪,或是大头小身站立不稳,身体比例不匀,一般往往很难录用。

  沈兆禔归籍之后,先是以知县签拨江苏奔走学务,自二十九年(1903)春始,在江苏甘泉和东台两任县令。虽为两任,时间却都不长,在甘泉不过一年两月,在东台仅八个月。任时虽短,政绩却不俗,深得百姓称誉。当时,朝政腐败,从上至下政务紊乱。初到甘泉,民怨沸腾,讼案不断。数月之间,沈兆禔夙兴夜寐,亲查狱案,结案500余起,“有十年不解之案,至此一讯即解”。审案之时,从不轻易拘押动刑,于妇女尤为审慎,盖因妇女一遭刑押,则恐名节受损。那时,官场上陋规多多,如冬日的“炭敬”,节期的“节敬”,寿日的“寿敬”……实则都是各种名目的公然贿赂。沈兆禔断然拒收陋规万金,“广陵(扬州)官场多知之”。

  在东台县令任上,沈兆禔以农为本,主持兴修水利,又创办学堂,发展地方教育。当时,天主教“强欲在学堂旁建堂传教”,若教堂建成,学堂将顿失安宁的学习环境,沈氏不卑不亢,据理力争,洋人自觉理屈,也只得作罢……官场旧例,衙署中多有跟班、吏役、家丁等人,俗谓之“三行”。他们无官之位,却仗恃身在衙署而逞官之威,“狐假虎威,最为民蠹”。沈氏严诫,三行中,凡家亲者一律辞却,并力戒跟从之人绝不可索取百姓一分一文……可是,在污浊的王朝末世,已是脏秽遍地,好人难做,好官更是难为。不久,沈氏即遭人中伤,无奈只得被迫去官。在家中,心存匡世之志的他,常以岳武穆之冤屈自解,又以陶渊明之旷放自遣:“汤阴三字莫须有,彭泽一官归去来;毁誉是非何处辩,闭门思过且衔枚。”这时的清王朝,虽然已走入末路,尤其是东北边疆危机日深,然诸多慷慨之士身怀家国之忧,接踵联翩走进东北,各展长才,以图兴边报国。其中最以吉林为著,省署内多有南方人士。闲居于家的沈氏恐慌如此废弃时日,亦不时听闻一班南方朋友在北地- 26 -的消息,知道吉省地方由于推行新政而广揽人才。

  沈兆禔有两位弟弟:兆祉与兆祎,兆祎当时正奉差在吉。大约是送兆祎来时,沈兆禔曾陪同着短暂来吉。

  这时遂经弟弟联络,间关北上,来至吉林,在吉林省署兵备处任考功兼执法科二等科员。

  

2

 

  沈兆禔来吉后,“颇爱此间山水,以为大似江浙风景”,于是,“自夏徂秋,公余之暇,辄搜讨乎鸡林(吉林)之天时、地利、风土人情,与夫政治上之源流沿革,发为咏歌,延及数月,纂成《吉林纪事诗》一编”。

  《吉林纪事诗》计分四卷十类,存诗206首。卷一纪发祥、巡幸、天文、舆地、岁时;卷二、卷三纪职官;卷四纪人物、金石、物产、杂俎。有序七篇,题诗二十八首。

  首纪“发祥”“巡幸”,实则叙写白山松水间的悠远历史,“绕电流虹旷代无,浴池天女果吞朱。商家玄鸟周人迹,圣世祯祥先后符。”三仙女天池浴躬,佛库伦误吞朱果有孕,诞下英雄布库里雍顺,之后沿江而下统一各部,终成一代霸业。这里记叙的是一段传说,同时又是一个民族的创世故事。“部居粟末依长白”“扈伦四部漫称雄”……从肃慎、勿吉、粟末、靺鞨、女真,直至满族,岁月绵延,族群变迁,多少历史都在其间上演……次纪“天文”“舆地”“岁时”,则将吉林历史沿革与城池山川之大千气象尽呈于前。吉林城“远迎长白,近绕松花”,天钟其灵,地毓其秀,爱新觉罗家族又向称长白乃发祥圣山,崇祀的香火,年年不断。沈兆禔抒写长白山,一阕:“山名果勒敏珊延,音共阿林国语诠。虎踞龙盘争启运,五峰围绕百泉旋。”又一阕:“龙形起伏象非凡,天作高山古不咸。放海至青为泰岳,东来紫气贯秦函。”长白山古称“不咸山”,满语称“果勒敏珊延阿林”,其雄长万山,横亘东陲,启泰岱,贯秦函,虎踞龙盘,磅礴万里之气象与魂魄,尽在沈氏笔下奔腾而来。

  吉林旧称“船厂”,呼之数百年。沈氏探源溯流,追踪船厂历史,“国初设厂傍江沿,曾命章京代造船。

  败板锈钉穿井得,追思明季督工年。”清初方设船厂时,因为凿井,曾于江岸地方掘得大量船板和铁钉,证明远在明初即在此大规模兴工造船。船厂的历史,非自清初始。深情的诗句里,滔滔涌动的是一座城的历史洪流。他的另一首诗:“山映夕阳分五色,水流明月荡重光。门前即是西湖景,船厂天然辟暑乡。”今天已是吉林大美风光的文化名片。信步江畔,天地澄净,水色明媚,山光晃漾,晚风里感受北纬42°的凉爽,诗人因之衷情畅呼“门前即是西湖景,船厂天然辟暑乡”。在此诗后,沈氏又特意注文说明:“省城南,向不设栅,以江岸为城,山水明秀,大似江浙风景,于消夏为宜。”语语深情,一怀恋恋,流泻天地……在“岁时”类诗中,沈兆禔记写吉林的乡风民俗,从一元复始的元旦领起,直至阖家欢乐的除夕守岁,绘就了一幅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吉林风俗画,人誉之“吉林豳风”。他写元宵之夜,冰灯成列,花炮如雷,男女联袂踏歌,“鱼龙漫衍夜张灯,雪月交辉淑景增。联袂踏歌归兴好,脱除晦气应休澂。”写四月二十八日的“北山药王庙会,市人以五色纸扎葫芦,大者二三尺,小者不盈寸。士女出游,焚旧者于神前,而购新者以归”。“士女如云北岭趋,药王庙购纸葫芦。不知新旧年年易,觅得金丹一粒无。”写“其巧妙诚为不可思议”的吉林冰灯:“玲珑剔透放光明,一片心同彻底清。仙佛镂空谁得似,美人狮象雪雕成。”写除夕守岁,阖家团聚,终夜不寐:“梅花未放雪花飘,守岁重裘貉与貂。儿女团圆同不睡,迎春送腊是今宵。”“岁时”类有诗四十二首,显见诗人是要在此绘制吉林风俗的诗画图。而这些画图经过百余年的风雨,仍然以其素朴的质地栩栩如生,清新如昨……诗集的卷二和卷三,均为“职官”,从省署、民政司、交涉司、劝业道,以至府厅州县等方面记叙了署衙及官员的职能,颇有文献价值。内中却有诸多诗章为那一时代留下了难得的历史镜头,吉林自清末开辟商埠以来,道路拓宽,兴办邮政,“电报电灯兼电话,扩充西学究声光”,一些海外华侨纷纷来吉投资,开办各种公司,“缔成商会辟商场,多设公司局势张。

  海外华侨心祖国,投资招股遍南洋。”即是当时吉林工商发展的真实景象。

  卷四记人物、金石、物产……这是又一幅关于吉林风物的画卷,诗人写皇家至宝的东珠:“光大圆匀五人物长廊- 27 -2020 年第5 期(总第95 期)色珠,媚川应月瑞潜符。有时啄蚌藏鹅嗉,傻鹘冲霄击得无。”写吉林三宝之一的乌拉草:“革履嫌坚挞草填,细如丝线软如绵。性温若使为衣絮,利用功居吉贝前。”写龙潭山上乾隆曾亲祭的神树:“干直枝齐九丈高,诏封神木主恩叨。春秋日共龙潭祭,岁旱都能作雨膏。”在此,人参、火玉、金雀花、鸡腿蘑菇……都于诗人的诗笔之下历历如绘。谁人看过,都称这是吉林的一幅历史画卷,是吉林的风俗地理画卷,是东北山河大地的风物画卷,是堪比清明上河图的诗画卷……可是,再细阅读,即会发现,这一部《吉林纪事诗》,又不只是一幅诗画卷。

 

3

 

  《吉林纪事诗》书前,有“最新吉林全省舆图”,又有“吉林全省疆域职官简明一览表”。“表”中甚为精详地标示了吉林全省以及各府州县的地名沿革、方位里数、设治年月,旁兼总督、巡抚之职司和所属府衙之品秩……一部诗集,何以有此?这样编撰,岂不非驴非马、不伦不类?看过诗人在书前写的“凡例”,就明白了,原来,沈氏是立意要为吉林撰著一部诗史,“史以纪事,兼以纪言,诗之为道,何莫不然。在昔少陵,曾称诗史,景仰唐贤……”而“山川疆域,非图不明。沿革变通,非表不备。仿诸裴秀,经直纬横,本之史迁,旁行斜上。地理官制,始有所稽。列于简端,以醒眉目”。

  位虽卑而心念报国,以二等科员之身而酿行如此佐治之事,这就是沈兆禔撰著《吉林纪事诗》的初衷宏愿。杜少陵(杜甫)诗有“诗史”之誉,写尽大唐兴衰;魏晋时期的裴秀曾作《禹贡地域图》,开创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李约瑟称其“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比肩。沈氏追比前贤,决意将此一部诗集著为诗史:“首纪发祥,次纪巡幸……三纪天文,四纪舆地,五纪岁时,附以风俗,定方位,名沿革,识风土也。六纪职官,稽旧章,考新制也。七纪人物,志英贤,存勋旧也。八纪金石,九纪物产,搜古器,征土物也。十纪杂俎,又所以拾遗而补缺也。”在此基础上,附列图表,不仅可“以醒眉目”,且利于钩稽研考。

  却又不仅于此,在每一首诗后,沈氏又详写注文,综览一部《吉林纪事诗》,注文竟达十余万字,大大超过了诗歌的文字数量。写吉林舆地:“玄菟句骊北沃沮,挹娄建国接夫余。石砮楛矢周时贡,肃慎先征孔氏书。”诗后则注:“吉林全境虞为息慎,夏商至周为肃慎,一曰稷慎。郝氏懿行谓声转字通,实一国也。

  国语,孔子曰:昔武王克商,肃慎氏贡楛矢砮石,其长尺有咫。汉武帝置玄菟郡,属以高句丽、上殷台、西盖马三县。大清发祥之地,乃汉上殷台、西盖马二县地,即今吉林府敦化县一带之地……”写吉林岁时冬季严寒之霜结窗花:“气晕玻璃水作冰,捋须一笑露珠凝。琼楼玉宇银铺地,江冻光含雪月灯。”诗后注文:“吉省自十月起,家家闭户烧炉,火气熏蒸,气晕窗上玻璃,作人物花卉树山川形状,夜深火息,即成厚冰。

  出门戴风帽,口气冲须髯,凝作冰块,脱帽如珠玑之散。昔人所咏明月照积雪,已为奇绝。吉省则冰雪之中加以电灯照耀,其景象更为内地所无。”写吉省“投资招股遍南洋”的工商发展,诗后特加注明:光绪“二年(1910)四月,江南开南洋劝业会,吉省派员解陈列品计十部六十二类四百七十五种赴会。内人参、貂皮、东珠、乌拉草及珍禽奇兽为土产之特色……”这些注文,考之于《开国方略》《御批通鉴》《满洲源流考》《吉林通志》,以及邸抄、官报等诸多典籍文献,花费了诗人极大功夫。如此搜讨考释,当然也是为了给这一部诗史赋予更加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以显吉林大地历史底蕴的千古沧桑。

  一片苦心,实蕴蓄于诗人的报国情怀。来吉之后,沈氏即深感此土“禁地相仍,吟坛不屑”,文集无徵,板虚梨枣(史籍书籍很少)。“于历代之沿革,民俗之变迁,既无文献足徵,又乏歌谣可采。”更惊叹这一片沃土“珠蚌金貂,珍禽贵兽,野参岩木,山茧江鱼,以及花果谷蔬,昆虫鳞介,水晶火玉,宝石玻璃,金锡银镠,铅铜硝炭,棉丝所织,皮革所缝,柳草所编,树麻所绩,冶工陶工之美,木器漆器之良”,无所不有,无所不美。沈氏为之情动于衷而志萌于心,于是“目列十门,都为一集”。注文里,关于移民实边、发展工商、招揽人才,也多有建言。终是期望以此“鸡鸣不已之诗”,酌古准今,有助于政令兴革,维新布宪。

  书成后,有吉林巡抚陈昭常、吉林劝业道使曹廷- 28 -杰、吉林兵备处陈培龙等七人为之作序,又有二十余人为之题诗。曹廷杰称其“蔼然有儒者气象”,其“诗于天文、地理、时令、风土、政事、民物暨一切之有关于吉省者,旁搜远绍,萃于一编”,可称“既博且精”“可以传矣”。陈培龙则称赞:“是编也,务其质以著其文,举其大不遗其细,且缀以图表,考订精详,可作纪事诗读,亦可作省志读……”兵备道中另一同道刘国祯则称:能诗者很多,“或则模山范水,或则弄月吟风,非不俊逸清新,脍炙人口,然而儿女情多,风云气少”,沈诗则“言体则诗,言事则史”“俨然(诗经)三百篇之遗音也”。

 

4

 

  《吉林纪事诗》编成之后,沈兆禔曾慷慨作词抒怀:“渺空烟,鹤飞万里辽天。瞰苍茫,大东风景,何人写入吟笺。牡丹江,松花秀接;长白部,粟末雄环。王气先钟,霸图休问,龙兴人物迈金源。稽土物,金貂珠蚌,林矿共天然。舆图按,岛连库页,岭括兴安。经几番,欧风亚雨,而今方觉时艰。课耕桑,徐收地利,置郡县,遍设民官。锐进新猷,促行宪政,实边长策在防边。举猎火,搜苗狝狩,讲武忆当年。悲凉调,秋笳遥和,塞外弦翻。”渴望如辛弃疾般“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报国豪情,在词里油然而现……可是,就在这时,家中突来急电,报说妻子病重。

  沈兆禔立即急速赶回家里。然而已经晚了,妻子陶锦裳在他到家之前即已病故。更可悲痛的是,他的女儿文英已于前岁死去,非常喜爱的外孙也在他到家不久殇逝。在《吉林纪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