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大观
当前位置:首页 > 今古大观

吉林机器局:从兵工厂到艺术中心

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019-04-11 10:04:00    来源:
打印
| 字号:
|

 

 

  吉林机器局,历经清朝、民国、日伪统治、光复、新中国各个时期,从一座造枪造炮戍边之用的军工厂数次变身,造币、教学、驻军、机械厂、塑料厂......直到今日的艺术中心。无论它变成什么样,它的历史光环依然闪耀。

  始建19 世纪70 年代,沙俄蠢蠢欲动,妄图侵略中国大好河山。面对攻陷伊犁的沙俄悍兵,老将左宗棠舆衬(抬着棺材)迎敌,兵进新疆,悲壮慷慨。此时的东北,边患深重,时时弥生凶情险象,沙俄在熊噉鲸吞之外,又不断蚕食,危机日甚一日。在咸丰末年攫夺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一百余万平方公里土地后,这时又虎视眈眈欲取松花江航行权,多次派出船队侵入松花江,勘测水道,示威于我。宁古塔(宁安)、珲春、三姓(依兰)等处也有俄船游弋,情势十分紧张…… 是在如此危机之际,清廷命李鸿章与盛京将军会筹奉天防务,吴大澂受命以三品卿衔“前赴吉林随同吉林将军铭安帮办一切事宜”,旋即改为“督办”。东北的边患溯其根源,皆因长期实行封禁政策,边防空虚,给人以可乘之隙。

  吴大澂与铭安深感求本之策在废除封禁,移民安边,以固根本;编练新军,以强边防。多项筹策,很快都获批准。为了提升新军和地方军的战斗力,使防务近代化,仅靠买入大量的新式武器,耗时费巨不说,更难应战时之需。于是,吴大澂再一次请奏,要求准办吉林机器局。奏折在光绪七年(1881)六月十八日驰递北京,六月二十六日就获批准:“所筹尚妥,即著照所请行……”前后仅八天。吴大澂深知,在这封禁了二百年之久的东北边地建立近代化的机器局,面临“调员难”“建厂难”“购器难”“选匠难”“转运难”等一系列难题,吴大澂克难求进,第二年从国外购进机器运抵吉林,1883 年10 月,吉林机器局正式宣告竣工投产。

  据《吉林市志·建筑志》记载:吉林机器局院落呈长方形,中部为厂房,西部为公务房,东部是表正书院,共有房屋227 间。厂房外四周筑有土围墙,墙外为护墙河。设东、南、北三门,上为城楼,布有炮台,每个门前设有吊桥,南墙门楼上写有“吉林机器局”五个大字。这是吉林城第一个军工企业。

  吉林机器局建成后,正式生产抬枪、骑铳、雷管、鸟铳、子弹、开花弹、水雷、机枪、来复枪、汽艇。1894年还制造出一艘名为“康济号”的小火轮。这些军火供给吉林、黑龙江两省的边防军后,在保卫边疆、防御沙俄战略中大显神威。吉林机器局是当时东北第一座近代兵工厂,同时它也是“洋务运动”中东北唯一的兵工厂。

  历史当我们看到吉林机器局的历史时不由得震惊,它的“人生”是这样的坎坷,而又时时备受关注。

  清光绪七年(1881年),由钦差大臣、吉林边务帮办吴大澂奏准修建。光绪十年(1884 年),吉林将军希元奏请在吉林机器局建立制币厂,制造银币。这是吉林制币之始,也是中国机械制银币之始。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9 月,沙俄入侵吉林,吉林机器局惨遭掠夺,松花江对岸的附属建筑火药局也被炸毁。

  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吉林机器局改称“吉林造币局”。宣统元年(1909年)成立“吉林军械专局”。

  民国十七年(1928 年),时任吉林省政府主席的张作相组织人员予以重修,在土墙外修建4 米高的青砖墙,四角增建炮楼。

  九一八事变后,吉林沦陷。日寇将吉林军械厂的库存洋药全部掠夺,所有机械设备以战胜品的名义抢走,设立了伪省地方警察学校,训练敌伪的爪牙,厂房作为关东军的军品仓库和军械修理厂,后改称“满铁修理厂”“特钢冶炼所”。八一五光复后,国民党当局将吉林机器局改为“吉林保安司令部修械所”。

  吉林市解放后,吉林机器局最初为军工部第七办事处吉林三厂,后改为国营江北机械厂第五车间,1995 年成了军工塑料分厂,2001 年被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腾空闲置。2007 年5 月,吉林机器局被定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生随着城市的发展,吉林机器局——这个闲置的百年建筑遗址,被四面的楼房挤得透不过气来。2007年,吉林机器局北面新建住宅小区,北门东侧单层建筑被拆去,门楼孤单地矗立,与西侧已经不再对称。

  文保碑在门外竖立着,吉林机器局旧址的字样清晰依旧,新建楼房崭新的颜色与吉林机器局老房子的斑驳凝重形成强烈对比。它太老了,老得衰弱。

  在关心吉林机器局的人们的努力下,终于结束了拆与留的纠结,传来好消息——2011 年4 月初,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在老机器局旧址上建设市艺术中心的方案,投资2000 万,并把这个项目作为2011 年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和向建党90 周年献礼的重要工程,整体谋划和运营由市文联负责。建设中,拆掉了析中国成立后搭建的棚厦,修复了老厂房,并建设二层公用仿古建筑一座。2011 年10 月10 日,吉林机器局在喜庆彩带的点缀下,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省文联和吉林市委、市政府主办,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承办的吉林市艺术中心落成庆典暨“翰墨江城”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开幕式在这里举行,百年机器局,迎来了新生后的第一次被“检阅”。

  12 月18 日,吉林市艺术中心正式对外开放。它占地2.2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5000 平方米,其中一、二、三号馆就是利用机器局的老厂房改建,总体功能集展示、拍卖、创作、研发、培训五项功能于一身。新建的研创楼将供书法、美术、摄影、戏剧、音乐舞蹈、民间工艺等传统文化的研发和创作使用。

  吉林市艺术中心作为吉林机器局的新生,肩负着新的任务,同时也是文物保护工作新的尝试和成功案例。就像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段成桂参观后说的:“吉林市文联能够将前人留下的历史遗迹加以利用,变成艺术中心,这个举措很好。保护历史遗迹,不一定要‘圈起来’,像吉林艺术中心这样,就很有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作者系吉林市文史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