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大观
当前位置:首页 > 今古大观

长春历史上的头道沟

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018-05-30 14:24:00    来源:
打印
| 字号:
|

  长春旧城北,有两条注入伊通河的小河,一条叫头道沟,一条叫二道沟。据《长春县志》:“头道沟,此为乡五区任家屯前后岭浸溶之水,汇而成流。经县城北南满铁路用地公园,东过吉长铁路水门洞,入伊通河。长约十里许。南满路头道沟车站,在其北冈上。 ”

  头道沟发源于当年的任家屯。任家屯就是现在的北安路西头路北与白菊路交会一带,那一片的地势至今仍很低洼。小河沿线是自然洼地,常年被雨水冲击成沟,田野流淌积水汇流成渠。因为不常年流水,枯水季节就干涸,河道不宽也不很长而被人们称作沟。

  如果回到 110多年前的头道沟,沿着小河水西源东流的方向,坐落着这样几个村屯:源头有任家屯,上游南岸有新发屯,中游南岸有六合屯和新立屯,中下游靠南有乐亭屯,头道沟下游有铁岭屯和东安屯并在东安屯汇入伊通河。可以看出沟南村落多于沟北村落。头道沟沿岸除了少量的农户人家,就是一些耕地,更多的是荒地。沟渠两岸,树木葱茏,一派田园风光。在头道沟中游靠东,是长春旧城通往农安的大车道。这是长春旧城北郊的头道沟,是自然地理中的头道沟。

  打破长春旧城北头道沟一带自然风光的是中东铁路的修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中日甲午战争后,各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沙俄是最先侵入我国东北地区的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割去中国 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1896年沙俄为同欧洲列强、日本争夺势力范围,建立远东的出海口,诱使清政府特使李鸿章同俄国财政大臣维特在彼得堡签订《中俄密约》,俄国取得了修筑中东铁路的租让权,允许沙俄将铁路从俄国的赤塔以东穿过中国的黑龙江、吉林直达海参崴。同年 9月,清政府与华俄道胜银行签订《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1898年 3月,又签订《旅大租地条约》,允许沙俄从东省铁路干线修一条南部支线即哈尔滨经长春至大连间铁路。

  俄国人看好了长春旧城西北五里外的二道沟,1898年在长春二道沟北汊修建火车站,以长春旧城别名命名为宽城子火车站。因该车站位于二道沟北汊,又叫二道沟车站;因车站是俄国人修建的,民间又称之为老毛子车站。1899年,沙俄东省铁路公司在二道沟火车站附近划定 5平方千米的地方,修筑“中东铁路附属地”。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烧毁了宽城子火车站的部分房舍。1901年,俄国人修复被大火烧毁的房舍,车站建设全部完成。1903年 7月中东铁路正式通车运营。中东铁路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东北和掠夺资源的交通大动脉。

  中东铁路通车之后,从长春旧城内去二道沟火车站,就要出北门再向北,越过头道沟,才能到达二道沟火车站。这时的头道沟,就成了连接长春旧城和二道沟火车站的一个“咽喉要道”。长春头道沟从田园风光的自然景色之中走出,进入了交通要冲时代,也是俄国人屯兵于东北的年代。1904年 2月,日俄两国为争夺独占东北特权,同时下诏宣战,在东北大地爆发了日俄战争。俄国和日本在中国打起来了,清国做了“壁上观”,遭罪的是我东北的老百姓。日俄战争,以日本战胜而告终。1905年9月,日俄两国签订《朴次茅斯条约》,规定俄国政府允许将由长春(宽城子)至旅顺口的铁路及一切支路铁道内所附属之一切权利财产,均移让于日本政府。日本成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在经营铁路、煤矿的同时,加速了铁路附属地的建设。1906年 5月,日本将中东铁路南部支线长春至旅大段改称南满铁路。日俄两国就宽城子火车站归属问题经历了十个月的磋商,俄国以 56万卢布从日本手中买回原车站的所有权。

  长春作为南满铁路的终端,日本不可能没有自己的火车站。1907年满铁征购长春停车场用地。《伪满洲国首都规划》一书中这样写道“当时的头道沟虽然只是一片住有十几户农家的高粱地,但问题是中国当地政府已经计划在此修建吉长铁路局总部,商埠公司也建起来。而且,土地征购一直在进行,大量的枕木和建筑材料已经运到现场。 ”满铁是以三井物产的名义秘密运作征收土地,后来又通过官方征收头道沟的土地。1907年 11月,日本在头道沟修筑一座新车站,命名为长春火车站。

  长春站的站线改变了原中东铁路的南北方向,由西向东,把车站横在长春旧城与宽城子火车站之间。因为长春站位于头道沟北岸,民间称之为头道沟火车站。自此宽城子车站为中东铁路南端终点站,长春站为南满铁路北端终点站,长春成为两个帝国主义对峙下的分界处。这样,头道沟区域内就结束了被沙俄践踏的历史,转而沦为日本人的铁路附属地。

  从这时起,头道沟就不仅是一个自然地理名称了,还是长春历史上第三块街区的别称。日人所建附属地范围,我们也都叫作了“头道沟”。

  头道沟,是满铁附属地的主要水源地之一。满铁头道沟上游,西公园内先后打了四眼水井,日供水能力 2000吨。第一眼井建成于 1912年 9月,为西广场水塔配套供水,大井直径 9.6米,深 16米,俗称“铁路大井(东井) ”。(见《长春市宽城区志》和《胜利公园百年回顾》)

  据《长春市志 ·城市道路志》记载,头道沟上建有日本桥、东五条通桥(俗称长农桥)、东三条通桥、东二条通桥、八岛通桥(又名头道桥)、兴运桥和盐仓南桥,在头道沟公园内外有8个游园小桥。

  《长春市志 ·城市道路志》记载,日本桥原址在今胜利大街与上海路交汇处稍北,朝鲜族饭店楼南侧道路上,是日本满铁附属地与长春商埠地的主要交通干道上的最大桥梁,当时定名为“东斜街桥”。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开工,1909年竣工,桥长 11米,桥宽 18米,木结构。后因桥木腐朽,1917年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拱桥,同时更名“日本桥”。钢筋混凝土桥长 10米,宽 18米,设计载荷 15吨。1935年改头道沟明渠为暗渠,将原日本桥作为暗渠留于地下,仅将桥面栏杆拆除。

  兴运桥原址在今光复路与陕西路交汇处,伪皇宫门前道路左侧明沟上。伪满修建的光复路(兴运路)建在排水暗渠的终点处。

  盐仓南桥为木桥,修在盐仓南侧头道沟上。

  长农桥就是东五条通桥,在今光复路西端永长路与东五条交汇处。清宣统元年(1909年)建成,桥长 36尺(12米)、宽 60尺(18米)的木桥。为长春府城至农安县城的必经之地。后因桥木腐朽,1921年动工修建成钢筋混凝土桥,桥长 10米、桥宽 22米。约在 1937年修建宁波路排水暗渠时,将桥留于地下成为暗渠。

  东三条通桥,原址在宁波路与东三条街十字路口的头道沟上,1917年建成一座长 9米、宽 4米木造桁架桥。后因交通量增大,于 1922年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桥,长 10米、宽8米,桥面分设车道步行道,设计荷载为 15吨。该桥约在 1937年伪满修建宁波路暗渠时拆除桥面栏杆等装饰物,整个混凝土桥体留存在地下。

  头道沟桥又叫八岛通桥,在今北京大街与人民大街交会处。1913年建成一座长 9米,宽 7米木造桁架桥。桥基用块石砌筑,1937年改造明沟时,桥被拆除,桥基留存地下。

  1935年至 1937年,头道沟大部分明沟改建成暗渠,原来的桥面变成了路面。唯有头道沟与吉长铁路交会在吉长铁路下建成的水门洞始终留存,头道沟水过了水门洞再向东,流经东安屯,注入伊通河。头道沟在水门洞以东一段,一直是明沟形态。从实地踏查来看,现存的头道沟上桥梁仅存在于东安屯,具体位于东莱南街和东莱北街之间,叫作“东风桥”(据《长春市南关区地名志》)。头道沟上先后存续有两个公园。头道沟公园即今天的胜利公园。1908年日本

  人在正式规划满铁附属地的时候,就将头道沟的上游设置为公园预留地。胜利公园那一片土地,本属于头道沟农民赵洛天。1913年至 1914年,满铁诱骗赵洛天,非法购买赵洛天田产。1915年,满铁正式宣称在该地修建公园,因在东斜街修建过“东公园”,头道沟公园被命名为“西公园”。1937年 12月,满铁附属地撤销,公园归伪满新京特别市管理。1938年 11月在公园正门广场西侧立了儿玉源太郎骑马的铜像,公园更名为“儿玉公园”,光复后,儿玉像被拉倒。儿玉公园更名为鲁迅公园。1946年 6月国民党占领长春后,将鲁迅公园更名为中山公园。1948年 10月长春解放,1949年初长春市建设局成立了公园管理所,同年将中山公园改名为胜利公园至今。胜利公园水面是头道沟现存最大的水面。

  大鼻子花园就是日本桥公园。据《宽城史话》记载,在 19世纪末,头道沟中游的北岸,有一块地势较高的地方,有大树野花野草便显得特别有风景。这是曾经名噪一时的头道沟风景。1898年,沙俄在二道沟以北修建东清铁路,随后扩建铁路附属地,俄国员工越来越多,每当休息日节假日便来到头道沟中游北岸游玩野餐,这一带一时成为俄国人的游乐地,附近的居民就将这个地方叫“大鼻子花园”或“老毛子花园”。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人盗买头道沟土地修建铁路附属地,把这个地方稍加修缮,用作满铁俱乐部,成为满铁员工集会和娱乐场所。两年后把这里的房子办成了满铁“创业馆”。1909年伊藤博文来长春,特地到这个园子里休憩,次日伊藤博文在哈尔滨被安重跟刺杀,又给“创业馆”加上了“伊藤博文纪念馆”的名称。1916年,满铁又在这里办起来一个商品陈列所。1922年,改东斜街为日本桥通,这座公园也随之叫作日本桥公园。1925年,在公园西门两侧各安放一尊奇形怪状的铸铁兽,人们叫它“鹰虎子”。日本桥公园在 20世纪 20年代盛行一时,后来随着西公园的投入使用,这里日渐荒废。1942年在修建长春站到东大桥的有轨电车线路时,园中的一些房舍被拆除,树木也移走了。日本投降后,这个公园变成了垃圾场。长春解放后拆除了原有建筑,平整了地面,修建了长春市宽城区朝鲜族小学及其他单位。

  《长春市志 ·城市道路志》记载,贵阳街、宁波路、厦门路等头道沟流域街路始建于 1921年,较长江路、黄河路、珠江路等满铁附属地正向街路建设年代1907年,晚了 14年。上海路以北头道沟区域街区间距也明显小于正向街区。这也是头道沟的自然水系给城市建设遗留下的明显痕迹。

  最后说说和头道沟相关的行政区划。1948年长春解放后,原中山区改称头道沟区。1950年,长春市的 10个区改为 9个区,头道沟区改称第二区。1955年,改化为 10个区,第二区改称头道沟区, 1957年,将原有的 4个农村区合并为 1个郊区,将原有的6个城区合并为 4个城区。宽城区和头道沟区合并成为宽城区。这是头道沟作为城市区划行政单位的一段经历。(见《长春古今政区》)

  进入21世纪,长春人的日常生活里几乎无人会提到“头道沟”这个词了,头道沟成了长春的历史名词。

  (李春昌 作者系长春史料研究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