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名将突地稽父子
西安唐代干陵,有一座燕国公李谨行的墓。墓主人原籍在今吉林省境内,是一位吉林省历史人物,但吉林史学界对这类人物的研究十分欠缺。据史书记载,东北地区的高句丽、靺鞨等民族,一直臣服于中原统一王朝,称臣纳贡,关系密切。
“五胡乱华”的历史时代,东北地方民族政权高句丽,也一度萌发“逐鹿中原”的雄心壮志。当隋唐统一战争锋芒指向东北地区的时候,高句丽王国所辖靺鞨民族头人纷纷朝献隋王朝。在高句丽国王抗拒隋统一的民族战争中,靺鞨族人深受其害。当隋炀帝发兵征高句丽的同时,粟末靺鞨也起兵反抗高句丽的压迫,因寡不敌众,在厥稽部首领倡导下,由勿赐耒部、窟突始部、悦稽蒙部、越羽部、步护赖部、破奚部、步步括部等联合起来,实行军事转移。他们在今农安县西北玻璃泡子一带,集结各路人马,约有几千战士,沿着历代东北边远民族开辟的一条通往中原的古道,即沿洮儿河,越医巫闾山,到达营州,即今辽宁省朝阳市。
突地稽率领的八部远投隋王朝,是人心所向的维护祖国统一的义举,为隋唐王朝的统一大业和兴旺发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是历史上吉林人的伟大创举。
隋王朝加封突地稽为金紫光禄大夫、辽西太守(大约相当于近代的省长),拥有相对的自主权,且家族独立,军政合一,富冠一方。“与边人来往,悦中国(指中原)风俗,请被冠带。[隋炀]帝嘉之,赐以锦绮而褒宠(《隋书》卷81)带领族人改掉“披发左衽”的旧习,接受中原的先进文化。
突地稽的名气,首先是千里归隋,名噪一时。其次是公元617年,跟随隋炀帝巡幸江都,“寻放归柳城,在途遇李密之乱,密遣兵邀之,前后十余战,仅而得免。至高阳,复没于王须拔。未几,遁归罗艺。”(同上)李密是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罗艺是《说唐全传》里罗通的父亲,至今吉林省还有罗通山。当然,突地稽也曾“率其徒以从”隋炀帝征高句丽,“每有战功,赏赐优厚。”(同上)早已打过一些胜仗,只是败在农民起义军手里.
史载,“武德初,[突地稽]遣问使朝贡,以其部落置燕州,仍以突地稽为总管。刘黑闼之叛也,突地稽率部赴定州,遣使诣[唐]太宗,请受节度,以战功封蓍国公,又徙其部落于幽州之昌平城。会高开道引突厥来攻幽州,突地稽率兵邀击,大破之。贞观初,拜右卫将军,赐姓李氏。寻卒。子谨行,伟貌,武力绝人。麟德中,历迁营州都督。其部落家僮数千人,以财礼雄边,为夷人所惮。”(《旧唐书》卷199下)这段引文译成白话的大意是:唐高宗时,突地稽暗地里投唐并受封,曾挫败叛匪刘黑闼,打退突厥的进攻。这两大战功,都是在今河北省北部北京地区创立的,并成为北京历史上拥有“家僮数千”,“财力雄边,为夷人所惮”的少数民族巨室富豪。其“家僮”中的商业奴隶,贩运于北太平洋上,向当地土著民族宣扬唐王朝的强盛(“陈国家之盛业”见《通典》卷200)。故有“远夷”、“三译而来朝贡(同上)”,这个功绩远远大于战功。
李谨行的历史功绩,又大大超过了他的父亲。公元7世纪中,古代长期生息在祖国北方的“大蕃(读‘拨’)”人,有一支进入西藏,成为当地统治民族,名为“吐蕃”,几度侵扰唐王朝西境。公元640年,吐蕃族首领弃宗弄赞向唐太宗献金请婚,唐太宗以宗女文成公主下嫁。第二年,文成公主随弃宗弄赞入藏,并遣弟子至长安入国学,但以后仍然不时出兵侵扰。唐太宗派李谨行率部防边。官拜右领军大将军,为积石道经略大使,驻河西走廊。
李谨行治军有方,防御严密,远近闻名,北方的突厥从不敢犯境。有一次,“吐蕃论钦陵等率众十万人入寇湟中。谨行兵士樵采,素不设备,忽闻贼至,遂建旗伐鼓,开门以待之,吐蕃疑有伏兵,竟不敢进。”(《旧唐书》卷199下)可见其从容应敌,临危不惧。又因平日严防不怠,致使敌军不敢冒犯,保障一方平安,边民深受其惠。
中国的西北,历来是民族矛盾集中的地方,驻防军的任务十分艰巨。公元676年,吐蕃军大举进犯青海。李谨行以少胜多,大破吐蕃数万众,唐高宗“降玺书劳勉之”(同上)。李谨行镇守西部地区有功,“累授镇军大将军、行右卫大将军,封燕国公。”公元682年,李谨行病故,唐高宗又加赠幽州都督,“陪葬干陵”(同上)。干陵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陵墓,能得到他两人恩准陪葬的文臣武将,自然屈指可数。身为古代吉林省境内少数民族头人的李谨行,在汉化的过程中能保留民族的一个群体,按靺鞨民族的习俗生活,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形成过程的多元化,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
跟随突地稽投隋的靺鞨民族精英,在营州柳城(朝阳)期间经历了中华文明的陶冶,造就了一大批治国安邦的人才,为后来的东北地方民族政权渤海王国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民族继续开拓东北亚、经营日本海准备了充分的物质基础。靺鞨商人和新罗商人都是北太平洋上的劲旅,对中华民族海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突地稽父子在吉林省历史上的功绩值得大书特书,予以充分地肯定。
(本文作者:傅朗云)
“五胡乱华”的历史时代,东北地方民族政权高句丽,也一度萌发“逐鹿中原”的雄心壮志。当隋唐统一战争锋芒指向东北地区的时候,高句丽王国所辖靺鞨民族头人纷纷朝献隋王朝。在高句丽国王抗拒隋统一的民族战争中,靺鞨族人深受其害。当隋炀帝发兵征高句丽的同时,粟末靺鞨也起兵反抗高句丽的压迫,因寡不敌众,在厥稽部首领倡导下,由勿赐耒部、窟突始部、悦稽蒙部、越羽部、步护赖部、破奚部、步步括部等联合起来,实行军事转移。他们在今农安县西北玻璃泡子一带,集结各路人马,约有几千战士,沿着历代东北边远民族开辟的一条通往中原的古道,即沿洮儿河,越医巫闾山,到达营州,即今辽宁省朝阳市。
突地稽率领的八部远投隋王朝,是人心所向的维护祖国统一的义举,为隋唐王朝的统一大业和兴旺发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是历史上吉林人的伟大创举。
隋王朝加封突地稽为金紫光禄大夫、辽西太守(大约相当于近代的省长),拥有相对的自主权,且家族独立,军政合一,富冠一方。“与边人来往,悦中国(指中原)风俗,请被冠带。[隋炀]帝嘉之,赐以锦绮而褒宠(《隋书》卷81)带领族人改掉“披发左衽”的旧习,接受中原的先进文化。
突地稽的名气,首先是千里归隋,名噪一时。其次是公元617年,跟随隋炀帝巡幸江都,“寻放归柳城,在途遇李密之乱,密遣兵邀之,前后十余战,仅而得免。至高阳,复没于王须拔。未几,遁归罗艺。”(同上)李密是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罗艺是《说唐全传》里罗通的父亲,至今吉林省还有罗通山。当然,突地稽也曾“率其徒以从”隋炀帝征高句丽,“每有战功,赏赐优厚。”(同上)早已打过一些胜仗,只是败在农民起义军手里.
史载,“武德初,[突地稽]遣问使朝贡,以其部落置燕州,仍以突地稽为总管。刘黑闼之叛也,突地稽率部赴定州,遣使诣[唐]太宗,请受节度,以战功封蓍国公,又徙其部落于幽州之昌平城。会高开道引突厥来攻幽州,突地稽率兵邀击,大破之。贞观初,拜右卫将军,赐姓李氏。寻卒。子谨行,伟貌,武力绝人。麟德中,历迁营州都督。其部落家僮数千人,以财礼雄边,为夷人所惮。”(《旧唐书》卷199下)这段引文译成白话的大意是:唐高宗时,突地稽暗地里投唐并受封,曾挫败叛匪刘黑闼,打退突厥的进攻。这两大战功,都是在今河北省北部北京地区创立的,并成为北京历史上拥有“家僮数千”,“财力雄边,为夷人所惮”的少数民族巨室富豪。其“家僮”中的商业奴隶,贩运于北太平洋上,向当地土著民族宣扬唐王朝的强盛(“陈国家之盛业”见《通典》卷200)。故有“远夷”、“三译而来朝贡(同上)”,这个功绩远远大于战功。
李谨行的历史功绩,又大大超过了他的父亲。公元7世纪中,古代长期生息在祖国北方的“大蕃(读‘拨’)”人,有一支进入西藏,成为当地统治民族,名为“吐蕃”,几度侵扰唐王朝西境。公元640年,吐蕃族首领弃宗弄赞向唐太宗献金请婚,唐太宗以宗女文成公主下嫁。第二年,文成公主随弃宗弄赞入藏,并遣弟子至长安入国学,但以后仍然不时出兵侵扰。唐太宗派李谨行率部防边。官拜右领军大将军,为积石道经略大使,驻河西走廊。
李谨行治军有方,防御严密,远近闻名,北方的突厥从不敢犯境。有一次,“吐蕃论钦陵等率众十万人入寇湟中。谨行兵士樵采,素不设备,忽闻贼至,遂建旗伐鼓,开门以待之,吐蕃疑有伏兵,竟不敢进。”(《旧唐书》卷199下)可见其从容应敌,临危不惧。又因平日严防不怠,致使敌军不敢冒犯,保障一方平安,边民深受其惠。
中国的西北,历来是民族矛盾集中的地方,驻防军的任务十分艰巨。公元676年,吐蕃军大举进犯青海。李谨行以少胜多,大破吐蕃数万众,唐高宗“降玺书劳勉之”(同上)。李谨行镇守西部地区有功,“累授镇军大将军、行右卫大将军,封燕国公。”公元682年,李谨行病故,唐高宗又加赠幽州都督,“陪葬干陵”(同上)。干陵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陵墓,能得到他两人恩准陪葬的文臣武将,自然屈指可数。身为古代吉林省境内少数民族头人的李谨行,在汉化的过程中能保留民族的一个群体,按靺鞨民族的习俗生活,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形成过程的多元化,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
跟随突地稽投隋的靺鞨民族精英,在营州柳城(朝阳)期间经历了中华文明的陶冶,造就了一大批治国安邦的人才,为后来的东北地方民族政权渤海王国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民族继续开拓东北亚、经营日本海准备了充分的物质基础。靺鞨商人和新罗商人都是北太平洋上的劲旅,对中华民族海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突地稽父子在吉林省历史上的功绩值得大书特书,予以充分地肯定。
(本文作者:傅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