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鉴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志鉴论坛

李为平:地方综合年鉴不能“只报喜,不报忧”

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021-06-02 10:57:00    来源:
打印
| 字号:
|

  从2011 年7 月至今,吉林省连续9 年对全省地方志系统出版的图书进行了质量评估。作为评估专家中的一员,笔者全程参与了该项工作。每年都要对吉林省内出版的数十部年鉴进行质量评估。通过逐册翻阅,笔者发现我省这些年出版的年鉴存在一个通病,那就是只报喜不报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种是顾全地方及当地领导人的面子,对负面信息根本不记。“大事记”中找不到那些不光彩、不好听、捅了娄子的“大事”;卷首照片中无负面信息的图片;“概况”中只见成就,不见缺点与不足;“条目”中对当地的工作失误、环境污染、安全事故、群体性事件、官员腐败等负面信息采取完全回避态度,通篇只看到成绩、成功和经验,看不到失误、挫折、教训、困难和问题,起不到警世和儆戒的作用。

  第二种是“负面信息正面报道”。比如有的年鉴记载反腐倡廉的成果,只是大谈纪检监察机关的应对措施,作出的种种努力,但对于涉及某些单位、某些领导人这些“敏感问题”则轻描淡写、刻意回避。对自然灾害也只坚持“正面报道”,只反映领导如何亲临现场指挥抗灾救灾工作,不提供自然灾害的完整资料,仅把年鉴当成宣传当地年度业绩和年度成就的一个平台,使年鉴的资料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削弱了年鉴“鉴”的价值。

  年鉴之“鉴”具有借鉴、鉴察、鉴戒的意思。“鉴”在古代当盛器讲,古人在“鉴”中盛水照影。顾名思义,年鉴作为一面镜子去照过去,去照今天,不是没有道理的。因此,年鉴“鉴”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鉴戒作用,成功的经验可以给人以启示与借鉴,而失败的教训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与警觉。有喜报喜,有忧报忧,这是年鉴如实反映社会现实,为当今和后世提供借鉴的起码要求。何况社会现实都是具有两重性的,一个地方在多数情况下发生的不可能都是喜事,一般都是喜忧参半的。所以,笔者认为,一部优秀的年鉴,既要记述喜的信息,也要让以下负面信息也有栖身之所:一是重大自然灾害的完整资料,如在水利条目中要记述水灾、旱灾,在气象条目中要记述雪灾、雹灾、风灾,在农业条目要记病虫害灾等。

  二是重大事故等人为灾难的完整资料,如消防条目中要记述火灾,在交通条目中要记交通事故,在建设条目中要述记施工与操作等建筑事故,在卫生条目中要述记医疗事故等。三是工程建设中的“豆腐渣工程”,四是重大案件,如法治部类要设置一个“案例”分目,收录刑事、民事、商事典型案件,在纪检监察条目中要记述检监察部门通报的党员、干部违反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政纪律的典型案例(这种条目最难看到)。五是市场与价格波动,如农副产品、工业品的滞销等。六是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如财政拮据、企业亏损、产量效益下降等。

  如今的中国,已具备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任何一个地方或行业如有大事发生,不论是好事还是坏事、美事还是丑事,只要涉及面广,影响较大,相关部门都会在第一时间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公众通报事件真相,披露相关信息;媒体也会如实报道、全面报道、跟踪报道。在这种情况下,年鉴再对负面信息“失语”,就明显落后于时代,是完全说不过去的。年鉴是纪实性资料工具书。年鉴的纪实性,要求年鉴实话实说,不能做到实话实说的年鉴内容是苍白的,从编纂质量方面来讲是有缺陷的。因此,年鉴比传媒更有理由如实记述负面信息,而没有理由对公众关心的负面信息采取回避态度,或者遮遮掩掩、弯来绕去,让年鉴失信于民、失信于史,严重损害它的权威性。

  至于都有哪些“忧”的信息可以记入年鉴,笔者认为,只要是本地年度内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和存查价值,又不涉及国家机密、不威胁国家安全、不影响社会稳定的负面信息资料,年鉴都应当收录。其实,很多“忧”信息大都不是秘密,事发之后,广播里有声,电视里有影,网络已上,报纸已登,其中涉及的许多事情由于经过一年时间的沉淀,轮廓是非已经分明,对它作客观记述、全面反映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而且正是由于年鉴资料的滞后性,将其载入年鉴也不会给编纂人员带来“炒作”之嫌。

  笔者理解,我们的年鉴之所以存在只报喜不报忧的通病,主要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局囿,轻浮浅薄之风的毒害,官办的年鉴因长官意志表功容易记过难,自曝家丑更非易事等原因造成。这就需要年鉴同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固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将“不欺世、不媚俗、不溢美、不隐恶”铭记于心,并将其融入自己所编的年鉴中去,铸造年鉴崇高的品格。

  年鉴客观纪实,自然需要有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也需要年鉴同仁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足够的勇气和聪明才智,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在分清主流和非主流、是与非的基础上,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大胆面对现实,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或是轻描淡写,或是浓墨重彩。但重要的是要以社会稳定为前提,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握准尺度,避免产生消极的社会影响。笔者衷心希望在今后的质量评估中看到的地方综合年鉴是一部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资料书、工具书,而不是一本本官气十足、内容苍白、没有借鉴意义的宣传品和功劳簿。

(作者系延边州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原副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