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鉴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志鉴论坛

杨富中:浅谈新形势下如何提高综合年鉴“大事记”编纂的质量

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019-04-11 09:40:00    来源:
打印
| 字号:
|

  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全方位、开创性地记述新时期的历史性变化,是新时代年鉴编纂工作需要深入思考探究的问题。《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和《全国年鉴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以下简称《年鉴规划》),明确了到2020 年全国年鉴事业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并就实施中国年鉴精品工程提出了要求。作为一项长效机制,“地方综合年鉴必须具有权威性、时效性、百科性,以及与市场经济联系的紧密性等特性”。从蹒跚起步到攀登巅峰,从创刊号到全国精品年鉴,地方综合年鉴的质量需要一个逐步完善和提高的过程。而大事记位居地方综合年鉴之首,更是年鉴的窗口和门面;在年鉴众多构成部类之中,大事记是读者最关注、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大事记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年鉴的整体质量和形象。这就要求编者对编纂过程中暴露的每一个问题都高度重视、及时解决,做到精益求精,并不断改革创新,把年鉴大事记编纂的质量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一、年鉴大事记编纂常出现的问题

  年鉴大事记是将上年度发生的大事、要事、新事、特事,按照时间顺序简要记述,反映本地区本年度发展的轨迹。而地方综合年鉴的总体结构是以类系事,横排门类,分概览、政治、经济、基础建设等分目。只有其中的大事记是以时为经、以事为纬,对于整部年鉴来说具有索引作用。然而,目前公开出版的部分综合年鉴,特别是创刊不久的地方综合年鉴中的大事记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大事记成为领导大事记

  一个行政区域的大事,一般情况下领导都参与。

  但在写法上不宜突出领导个人,而应突出本区域的事件或事项。但个别年鉴在编纂大事记时突出的却是领导个人,这是十分不可取的,应坚决纠正。如某年鉴记载:“3 月12 日,✕✕市委书记✕✕✕、市长✕✕✕等市领导参加‘博爱一日捐’捐募活动”“3 月13日,✕✕市委书记✕✕✕、市长✕✕✕等市领导参加‘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活动”等等,几乎天天都是一、二把手活动的事,几乎成了主要领导的专记。

  (二)时间越限地方综合年鉴中的大事记记录的是上一年度的事,原则上不能越限。但从部分公开出版的地方综合年鉴中发现,有的大事记上限超出年度,下限随意后延,甚至下延至搁笔付印时止。方志学家黎锦熙认为:“大事记乃自然之断限。”也就是说,大事记与各类目的时间断限必须协调一致,如随意上溯或后延,必然自乱体例,使各类目记载出现重复杂糅等不良现象,失去了综合年鉴“一年一鉴”的意义。


 ① 孙宝君:《论地方综合年鉴的地位、作用及发展方向》,《中国地方志》1995 年第1 期。

 ② 黎锦熙:《方志今议》,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2 年。

 

  (三)篇幅控制不严

  大事记在年鉴中的主要功能是“纵向勾勒整体”,其篇幅既不能太短,也不宜过长,一般应控制在全书总字数的5% 以内。但近年来,很多大事记都存在篇幅失控问题。导致大事记过度膨胀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大事选定标准过宽,诸如各部门一些临时工作机构的建立与撤销、一般性文件的制定下发、一般性会议的召开、地市司局级及以下领导人的视察调研活动,甚至启用新公章、年度统计数字和明星演员的演出活动等都作为大事记载。这些内容选入大事记,范围显然过宽。二是对原始档案资料加工提炼不够、文字表述欠精练,被事件细节过程平淡啰唆的语句占去许多篇幅。

  (四)入选标准随意

  有的大事记重政治、轻经济;或重级别,轻创新。而对于一些应该记、必须记的事项,如:重点企事业的兴建、管理体制的改革、新技术的推广等,却往往忽略不记。还有的对同一类事物随心所欲,时收时不收,且收载程度与范围也不一致。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的记载,这些会议毫无疑问都是一地政治生活中的大事,理应记述得规范而完整,但在实际工作中,漏记、错记、记载要素不一致等问题屡见不鲜;二是主要党政领导人的任免,记党委、政府而不记人大、政协,记任职而不记免职,记平时任免的不记会议选举产生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五)记事欠完整

  一条好的大事条目,通常要具备时间、地点、人物(或单位)、原因(或背景)、经过、结果等6 个主要素。但有些年鉴大事记记事过于简略,如某县年鉴在大事记机构改革中仅写道:“2015 年11 月,党政机关机构改革”。究竟是哪一级机构进行改革,改革自何时开始,至何时结束,依据是什么,机构设置与人员配置在改革前后有什么变化等均未做交代。由于缺失基本要素,必然给人以记事欠完整、欠明确之憾。

  (六)表述不当

  大事记文字表述不当,有的任意使用当代人或当地人习惯用的简称或缩略语,不仅缺乏可读性,也不利于后人和外地人阅读理解;有的违背年鉴“坚持述而不论,寓观点于记述之中”①的行文要求,有的对事件直接进行评价,有的给某些称谓加上褒贬之词,令人有画蛇添足之感。

  (七)技术规范欠严谨

  在年鉴大事记编写过程中,执行技术规范欠严谨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的年鉴大事记想怎么记就怎么记,怎么省事就怎么记,一点也不考虑整体性和规范性,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标时问题。在记述一件事的内容时,先将时间标出叫标时,在形式上类似于文章题目,大事记都是按标时的先后顺序排列的。标时的形式也不一样:事情整个过程在一天之内的标“某月某日”;日无考的标“是月”或“同月”,列于当月之末;月无考的标“某季”,列于当季之末。但有的年鉴大事记却只有开始时,而无结束时;只有事件终止时,却无开端时。二是人地称谓问题。有的年鉴大事记人地称谓欠规范,如人名、地名、机构等称谓写错别字;运用简称不统一,如在同一篇大事记中就有“中共✕✕县委”“✕✕县委”“县委”三个不同简称。三是人称问题。一些条目误用第一人称,如:“我党”“我军”“我市”等时有出现,还有的乍看不是第一人称,但仔细品味仍是第一人称。如“中共✕✕省委书记✕✕来✕✕市就抗洪救灾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其中的“来”字即为第一人称的衍生词,应改为“到”。四是计量单位问题。有的年鉴不按要求使用最新的法定计量单位,依然保留市制单位。五是数字书写问题。年鉴数字书写欠规范,不能按照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关于出版物上的数字用法记述,该写汉字时写阿拉伯数字,而该写阿拉伯数字时却写成了汉字。


 ①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地方综合年编纂出版规定》第二十三条(三),2017 年12 月21 日。

 

  二、编写年鉴大事记的基本要领

  《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要求:“选录大事要得当,做到重要事项不漏,记述要素齐备。可将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

  (一)明确年鉴大事记的收录范围

  大事记的范围一般包括:建制变革、行政区划调整,重要机构设立、撤并及体制改革,重要会议的召开,重要政策法规的实施,重大改革的举措,党委、政府、人大、政协主要领导的任免,著名人物在本地的活动、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军事活动,重点项目的建办(投产),重大案件和社会事件,重大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特殊的自然现象和其他有地区意义的新事、特事等等。总之,均离不开各行各业的重、特、大、首、主、变、新等内容,具有规模大、意义大、影响大等特点。年年有的事例,如周而复始的节日庆祝活动,如无特殊意义及影响,就没有入选的必要。

  (二)掌握年鉴大事记的特点

  一是以时系事,以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梳理排列;坚持一事一条,不能诸事杂糅;同一事项可适当上溯交代背景,如时间跨度大,则采用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体例,完整记述;二是语言简洁,记述清楚,简明扼要,文约事丰;三是提纲挈领,言简意赅,不能与同类条目叙述的内容相矛盾。

  (三)牢记年鉴大事记的基本要求

  编纂大事记要求严格,应做到准确、精炼、突出。

  一是时间要准确。二是内容要核实。凡与概述、条目内容有矛盾或冲突的,应向大事发生的单位核实。

  年鉴全书对同一事件的表述必须一致,不能出现硬伤。三是表述要规范。记录大事一律使用第三人称,不用套话、空话,不用生活俗语、习惯用语,人、地、单位、职务、会议、工程等名称尽量使用规范全称,全称过繁者第一次使用全称,括注规范的简称,后视情况使用统一的简称。四是文字要精炼。语言使用规范的现代汉语书写,朴实、简洁、流畅,做到文约事丰。

  (四)准确把握各类型大事的记述要点

  在记述重要会议时,尤其是在记述重大决定性会议和重要人事任免会议时,不仅要将基本要素记述完整,而且还要将会议的内容记述清楚。在记述重大举措和决策时,不仅要对做出改革决策的会议或文件名称进行准确的记述,而且还要对改革采取的措施、政策内容等重点进行记述,对产生的实质性效果也要视影响记述好。在记述重大收获成果时,一般只记述获得国家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科研产品及荣誉表彰。在记述往来调研考察时,一般只对考察调研的具体内容进行记述,对陪同的对象一般不记述。在记述重大项目工程事项时,一般只对投资超过✕✕亿元或✕✕千万美元(欧元)的项目,产生较大经济效益的项目进行记述。在记述重大灾害事故时,对整个事件发生的时间、事主、地点、结果等要完整地进行记述。在记述组织机构时,主要记述地方党委部门、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的撤销、合并、设立,民主党派、群团组织的成立、升格,对其他重要单位的变化,单位名称的变化也要重点进行记述。

  在记述新事特事时,要重点把具有年度特点、地方特色的新事物、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等进行完整的记述。

  总之,编纂好年鉴大事记要做到“大事突出、要事不漏、小事不收”。大事内容准确,语言精练,特色鲜明,亮点突出。


  ①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地方综合年编纂出版规定》第二十四条,2017 年12 月21 日。

  

  三、编者要树立“编与纂”的意识

  (一)树立大局意识

  方志专家许还平提出,史志工作者“要立足于历史的高度”“全省(市、县、区)的高度”“全志的高度”,编者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来编纂大事记,不能只局限于本单位、本部门的角度。要与时俱进,将那些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全国性或地区性中心工作相吻合的具有重大意义、起重要作用的事件(事情)予以记录。而将一些看似不大,但却意义深远,或极具地方特色的事件(事情)遗漏。以《邯郸年鉴》2010 年卷“大事记”若干条目为例:例一,河北钢铁集团邯钢公司邯钢新区2 号高炉正式投产,这标志着邯钢新区除冷轧项目之外的所有工程全部竣工,具备年产450 万吨精品板材的能力……也是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标志性工程;例二,河北钢铁集团邯钢公司4 座300㎡级高炉被拆除……这是淘汰落后装备的又一大举措。这两件事情看似不大,也没什么特别,但细心考量,却蕴涵着重要信息:前者的背景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高耗能立业已经不能继续“生成”了,这是大局,是改革的方向;后者所讲的是落后装备必然要“淘汰”,多少年来的高耗能立业必须要退出历史舞台,这对于治理污染、还群众一个“蓝天白云”无疑是一件大事、

  幸事,这是大的趋势,必须选入大事记。

  (二)树立存真求实意识

  大事记是对于客观史实的叙述,真实准确是第一要义,无论是时间、地点,还是事情的始末,必须查实出处,真正做到确凿无疑。撰写时要遵循的原则一是开门见山,直陈其事,用真实而经世致用的话语把事情交代清楚,不加议论、修饰,不加官话、套话和穿靴戴帽的空话;二是用事实说话,真材实料,不弄虚作假。

  (三)树立特色与创新意识

  要实现年鉴的实用性,就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大事记”是一种以时间为单位的记事方式,本身就在编织历史,因此一定要有历史感,具备时代特色、时期特点。因此,年鉴“大事记”编写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形成自己的个性,积淀自己的风格。

  (四)树立严格把关意识

  即对年鉴的稿件,严格把好“审理、审改、审核”三关。审理,就是对所收集到的资料,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判断,决定取舍,并做好录用资料的补充、核实、考证和修改等,以确保记述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审改,就是年鉴编纂工作者对自己所编写的大事记内容,应反复与当地的报纸和原材料等不厌其烦地检查对照,纵横对比,反复核实,从中发现问题,修正错误,拾遗补缺,力求大事记记述的内容更加真实准确、表述得体。审核,就是年鉴主编对大事记的书稿全面审校,通过分析、比较、调查、核对等方法,找出差错,发现纰漏,予以纠正。对各部门稿件撰写好后,由特约撰稿人统纂,规范整理后交由主管领导审核把关,尤其是涉及政治、政策敏感性问题和含有重要统计数据的条目,要经过权威机关和权威人士审核。

  总之,大事记在整个地方综合年鉴编纂中举足轻重,必须谨防时间越限等问题,抓住大事记的基本要领,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和写作素养,将大事记写成真正的“大事记”,充分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为打造精品年鉴打下

  坚实的基础。(作者系邯郸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① 许还平:《新方志续修100 题》,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年6 月,第8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