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飞:改革开放中成长的吉林省地方志
——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暨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立35 周年
赵 飞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也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篇章。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深影响了世界。改革开放的40 年,各项事业的发展是快速的、全面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也进入了大发展大繁荣阶段。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想,提出了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刻阐明了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文化繁荣的重要作用,文化自信的重大价值。
伴随着改革开放,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社会主义新方志事业也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呈现出了盛世修志的大好局面。恰逢改革开放40 周年,也是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立35 周年,以此文回顾改革开放进程中吉林省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历程。
一、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遗产,社会主义新方志因改革开放而生
中国地方志书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是其他国家和地区所没有的、最具中国文化特色、最有鲜明中华特色的文化产品,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地方志“是我国一项独有的文化遗产,记载的范围很广,历代续有编修”。编修方志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绵延千载,历久弥新。全国保存的各种方志有八千种,十余万卷,占中国现存古籍十分之一。
中国历代先贤圣哲通过修史修志,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方志文化是中国独有的、最具中国价值和中国精神的文化遗产。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方志事业。毛泽东主席提出全国各地要编修地方志。
周恩来总理指出:“修地方志这个工作很重要,这不是可有可无的工作,观今鉴古”。随改革开放,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的工作逐渐恢复。1979 年,邓小平同志强调:“编纂出版年鉴,很有必要,这是国家的需要,四化建设的需要”。1980 年后,中宣部、国务院就开展地方志工作先后发过文件,国务院正式把编修地方志工作列入国家“七五”规划。1983 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立并召开会议,曾三任组长。1984 年,胡耀邦同志批示:“大力支持全国开展修志工作”。1986 年,第一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召开,胡乔木到会讲话。全国各地都开展了新方志和地方综合年鉴的编修工作,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局面。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吉林省地方志事业也由此诞生。中共吉林省委领导全省地方志工作。
1983 年8 月27 日,中共吉林省委决定成立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以下简称“省方志委”)。1985 年8月26 日,中共吉林省委决定将省方志委设为常设机构,列为省委、省政府直接领导的正厅级事业单位。
1986 年,省委批准设立了中共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党组。1984 年,省编办核定全省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编制200 名。1981 年至1987 年间,全省各市(州)都成立了独立建制的地方志工作机构,各县(市、区)也陆续成立了修志工作机构,为地方志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1983 年,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通知》:1984,联合下发了《转发〈关于在省志各部门抓紧建立修志机构问题的报告〉的通知》《关于转发一九八四至一九九零年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工作规划提纲(草案)和吉林省志编修方案(草案)的通知》。2011 年,中共吉林省委将“完成吉林省方志馆建设”写入《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2018 年,中共吉林省委又将地方志多项工作列入《吉林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方案》。
省政府全面主持地方志工作。省方志委自成立以来,历任编委会主任均由省长兼任,分管副省长兼任编委会副主任。都是十分关心地方志工作,先后对地方志工作进行视察、听取汇报、出席会议、发表讲话、做出批示等。自1984 年6 月召开吉林省第一次方志编纂工作会议至2018 年,共召开了八次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已形成了每五年定期召开一次的范式。1989 年,省政府发布了《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工作暂行规定》,确保我省地方志编纂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领导地持续开展。省政府办公厅先后下发了《转发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加强地方志工作意见》《转发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进一步加强地方志工作领导意见》《关于加强〈吉林省志〉第二轮编修工作》《转发省地方志编委会制定的〈吉林省志书年鉴编纂审查验收办法〉》的通知等文件,不断加强和推动地方志工作。2011 年,省政府将“加强地方志编修和基础建设工作,新(扩)建吉林省方志馆”写入吉林省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这是地方志工作第一次纳入到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省政府多次将地方志工作写入政府年度工作报告中。2015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吉林省方志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2016 年至2018 年连续三年,将修志工作列入省政府年度重点工作。
省人大依法监督和检查地方志工作。2006 年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出台后,经吉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吉林省地方志工作条例》于2007 年1 月1 日颁布实施,是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后,首个出台地方相关法规的省份,也开启了吉林省依法修志的新局面。2009 年和2015 年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先后两次对全省各市(州)贯彻落实“两个《条例》”的情况开展了执法调研,保障了依法修志的有效开展。
长春市、白城市、延边州等三个市(州)制定了地方志工作的政府规章。省方志委先后制定了20 多个确保“两个《条例》”实施的配套性、规范性制度。经过35 年的发展,吉林省地方志工作已经建立了地方法规、政府规章、部门规范性制度相互配套的地方志法规制度体系,完成了靠行政命令管理向依法修志的跨越,依法修志初见成效。
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地方志工作。1985年3 月,全省市州志工作工作座谈会召开。1999 年3月全省市州志办主任会议召开;从2003 年以后,每年都召开全省市州志办主任会议;从2011 年开始,改为全省地方志工作机构主任会议,参会人员扩大到各县(市、区),也成为全省地方志的年度工作会议。省方志委先后制定了《吉林省地方志事业三年(2008—2010)发展规划》、《吉林省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吉林省方志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等。2008 年,省政府批准省方志委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全省已有8 个市(州)工作机构参公管理。全省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切实履行职责,积极开展修志编鉴工作,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良好成绩。
35 年砥砺奋进,35 年成绩斐然。吉林省地方志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持、人大监督、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体制和机制。
在这种工作体制和机制的保障下,地方志工作面临的实际困难不断地得到解决。尤其是全省第八次工作会议以来,吉林省地方志解决了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做成了以往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情,推动地方志事业取得了更快的发展。2015 年,时任中央委员、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王伟光同志给予了“吉林省地方志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可圈可点,很多经验值得在全国推广”的高度评价。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地方志工作的重视前所未有。2014 年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博物馆考察调研时强调,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2014 年4 月,李克强总理在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召开之际做出重要批示:“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存史、育人、资政,做好编修工作十分重要”。“修志问道,以启未来”。正如省方志委党组书记、副主任李云鹤同志总结的:“在任总书记和总理同时对地方志工作做出明确指示,过去是没有过的”。进入新时代,吉林省地方志事业步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和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全省地方志工作机构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推动地方志事业的全面发展。要充分发挥地方志现有工作体制和机制的优势,继续推动“一纳入、八到位”进一步落实;确保到2020 年完成第二轮志书的出版和地方综合年鉴的全部连续出版;着力解决县级地方志工作机构人员编制的落实问题;大力推动全省资料年报制度的实施。要大力推进依法治志工作,充分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法治手段来组织、指导、督促和检查地方志工作,逐步实现地方志从单一的依法修志,向以依法识志、依法修志、依法研志、依法用志、依法管志、依法存志、依法传志为内涵的现代法制化治理体系转型。今后,要在构建依法治志的实现路径和方法上下功夫,通过依法治志,保证地方志事业全面、协调、创新、持续发展。要以《吉林省地方志工作条例》修订为契机,继续推动6 个市尽快出台地方志工作的政府规章。开创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地方志工作的新局面。全省地方志工作机构要广开思路,切实加强与党史档案部门、政协文史委、宣传文化单位、新闻媒体、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有关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吸引他们广泛参与到地方志事业中来,走合作共赢之路,走开放融合之路,使地方志工作体制和机制发挥出更强大的力量。
二、地方志事业随改革开放的发展而前进,随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而兴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7 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落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出全面部署。从古至今,从未像新中国这样重视地方志工作、发展地方志事业。2015 年12 月,李克强总理再次批示:“各级政府都要关系和支持地方志事业发展,也希望地方志工作者继续发扬方志人精神,志存高远,力学笃行,执笔著信使,彰善引风气,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
2015 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地方志事业发展踏上了新征程。
吉林省地方志成立之初主要任务是编纂地方志书。1984 年,省政府召开全省第一次地方志工作会议,首轮修志工作全面启动。至2006 年,首轮省市县三级志书全部编纂出版,是全国率先完成首轮修志任务的十个省份之一。2000 年,启动了市县两级第二轮志书编修工作;2004 年启动了《吉林省志(1986—2000)》的编纂工作。至2018 年,第二轮修志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组织编纂地方综合年鉴。1987 年,省方志委组织编纂的省政府年度公报《吉林年鉴》创刊,此后每年出版一卷。至2006年,全省9 个市(州)都出版了首卷地方志综合年鉴。2007 年,推行县级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试点工作;2008 年,全面启动县级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至2017 年,全省县(市)地方综合年鉴已全部出版首卷年鉴。至2018 年,省市县(含市辖区)三级地方综合年鉴出版覆盖率达到95.8%,省市县三级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体系已经形成。推动方志馆建设。2006 年,吉林省方志馆成立并面向社会开展公益服务,是全国较早成立的具有独立馆舍、设置单独机构编制的省份之一。至2018 年,吉林省方志馆藏书已达14 万册。2012 年,省方志委在全省组织开展方志馆(资料室)评估工作。至2017 年,9 个市(州)采取多种方式都建立了方志馆,长春市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吉林道台衙门”作为长春市方志馆的馆舍。大力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35 年来,全省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利用地方志资源,共编纂出版了500 多部成果。2008 年,省方志委借鉴高校和科研机构社会科学项目的管理模式,在全国地方志系统创立了地方志资源立项开发模式。至2018 年,已立项目86 个,出版各类成果72 部80 册。
这项工作得到了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的肯定。组建吉林省情网。2001 年,省方志委建成并开通了吉林省情网站,是全国地方志系统最早建立网站的省份。2009 年,吉林省情网完成改版工作,内容和栏目更加丰富。至2013 年底,9 个市(州)全部开通拥有独立域名的方志网站,初步建成了以吉林省情网站为中心节点,辐射全省的地情网络。打造方志资源数据库。2001 年,数字化完成了吉林省方志成果206 部,达1.7 亿字,为吉林省情网站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2013 年,省财政给予每年30 万元工作经费专项用于地方志的数字化建设。至2018 年,省情数据库数字化成果达540 部,总计4.4 亿字。
到2009 年,吉林省地方志已形成了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省情数据库、方志馆建设、吉林省情网站和地方志资源开发等较为完善的六项重点工作。
在2009 年全省第七次会议上,确立了构建“志、鉴、库、馆、网和开发”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第七次会议之后,省方志委加强全省地方志学术理论的研究工作。2009 年底,召开了省地方志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学会组织召开了多次学术年会,出版了多部论文集。自2011 年开始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全省方志系统编纂出版物质量评估工作,努力提升志书质量。举办多种形式的志鉴业务培训班,提升全省志鉴人员专业水平。方志理论研究工作成效显著。在2014 年全省第八次工作会议上,将省情数据库和省情网站建设工作合二为一,作为网络信息化建设工作统筹安排,将方志理论研究纳入到重点工作中,提出了志、鉴、用、馆、网、研“六位一体”的新工作格局。第八次工作会议后,省方志委多措并举,加快推进地方志事业全面转型升级。2015 年,面向第三轮修志启动了全省市(州)、县(市、区)志书总纂人员长期业务培训规划,组织开展了“方志理论研究三百工程”,培养专业修志人才队伍。
2016 年,省方志馆新馆建设全面启动,现已完成建馆前的各项准备工作。2017 年,《吉林省地方志工作条例》修订工作列入省人大立法规划。2018 年,在开展资料年报制度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在全省组织实施资料年报制度。
35 年不断求索,35 年春风化雨。吉林省地方志已经完成了由“编一本书”向“兴一方事业”的转变,实现了由单纯修志编鉴到构建志、鉴、用、馆、网、研“六位一体”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地方志工作格局。站在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城镇化进程加快,人民群众对家乡历史文化、家族迁徙变化、地方风土人情、各地物产景点、民族习俗特色等知识和信息的需求日益多元且在快速增长,地方志大有可为。
要大力推进地方志事业的转型升级,切实解决地方志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构建地方志事业的大格局。要逐步完善“六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实现地方志事业全面发展的转型;要不断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实现地方志公益文化服务的质量升级。吉林省在地方志全面发展的转型上起步较早,既做了有探索性的、创造性的“摸着石头过河”;又注重前瞻性、长远性的顶层设计和科学谋划。同时,在地方志公益文化服务的质量升级上,逐步打造了全方位、多元化的方志文化平台。形成了省方志馆实体多功能服务平台、吉林省情网站的互联网数据平台、《今古大观》的方志理论研究期刊平台、省地方志学会的学术交流平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项目合作平台、“感动吉林”人物年度评选的活动平台、“方志吉林”微信公众号的新媒体宣传平台、家谱研究会的根亲服务平台、青少年“知家乡爱家乡”系列方志读物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平台。今后,还要继续探索新时期地方志工作的新途径、新模式,进一步提升公益文化服务的水平,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文化公益服务,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文化需要。
三、真实记述中国改革开放之道,构建地域文化的“战略资源”宝库,为改革开放提供资政辅治之用
社会主义新方志不是旧方志的再版,不是简单地教条地翻版旧方志,而应是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展示中国革命文化独特魅力、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灵魂的中国的方志、人民的方志。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就是要真实记录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绵延辉煌的悠久历史;真实记录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谋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当家作主的斗争历程;真实记录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繁荣发展历程;真实记录中华民族全面走向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富强的历史进程,“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自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以来至2017 年底,全国已编纂出版首轮志书5300 多部,第二轮志书累计出版2600 多部;还累计出版了部门志、行业志、专题志24000 多部,乡镇志、村志5200 多部;全国省市县三级共启动综合年鉴2700 多种;累计整理旧方志3100 多种。这些成果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新方志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的继承,又是展示“强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创新,是最能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的“中国制造”,是世界文化的“中国力量”。
35 年来,全省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开展了富有成效的修志编鉴工作,推出了数以亿字计的“吉林方志”成果,创造了不可磨灭的文化财富,打造了吉林省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社会科学成果群,形成了弥足珍贵的地情资料库。首轮志书全部出版,第二轮志书编修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1987 年第一部县级志书《集安县志》出版;1991 年7 月第一部《吉林省志》分志《经济综合志·工商行政管理》出版;1992 年第一部市级方志《白城地区志》出版;1992年第一部市辖区方志《昌邑区志》出版。到2006年,首轮《吉林省志》89 部分志、68 部市(州)和县(市、区)志已全部出版,文字量达1.4 亿字。还编纂出版了部门志、行业志、乡土志620 部。第二轮志书编纂也成效明显。至2018 年12 月,《吉林省志(1986—2000)》已出版35 部分志(规划60 部分志);规划的9 部市(州)志已全部出版;县(市、区)志已出版54 部(规划59 部)。为落实中共中央《意见》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管理,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的部署,中指组开展了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吉林省积极参与名村志、名镇志的编纂工作。2017 年,《防川村志》出版,成为吉林省入选中国名村志的首部村志。《夹皮沟镇志》已编纂完成,即将出版,是吉林省入选中国名镇志的首部志书。省市县三级地方综合年鉴即将实现全覆盖。1987 年,省政府年度公报《吉林年鉴》创刊,一年一卷,已连续出版31 卷。1987 年,第一部市级综合年鉴《辽源年鉴》出版;至2006 年,9个市(州)全部出版首卷地方综合年鉴,已实现一年一卷、公开出版。1987 年,第一部县级综合年鉴《镇赉年鉴》出版,至2017 年,全省40 个县(市)全部出版首卷年鉴,还有17 个市辖区也出版了首卷年鉴。这些地方志成果,全面展示了吉林省在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中取得的辉煌成就。
35 年笔耕不辍,35 年持之以恒。进入新时代,国家对地方志提出了新要求。201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地方志工作纳入其中,纳入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工作任务。2017 年,《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要求“完成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出版工作。开展旧志整理和部分有条件的镇志、村志编纂”,将地方志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任务之中。《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规定:到2020 年必须实现省、市、县三级志书和年鉴的双覆盖。地方志工作任重道远,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要在确保志书质量的前提下,全力以赴在2020 年,实现“每个一市(州)、每一个县(市区)都有志书和综合年鉴”这个前所未有的宏伟文化工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志”礼,将地方志成果打造成为最具中国标识、最具吉林地域特色的文化“战略资源”。
修志重在致用。地方志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只有把方志成果、地情资源开发利用起来,为了解地域情况服务,为资政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服务,才能“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开发利用好地方志是保证改革开放更好发展的真贡献,是存史、资政、教化职能发挥的真作用。35 年来,省方志委组织编纂了《辉煌五十年·吉林》电子光盘(1999年出版)、《吉林百科全书》中英文版(2003 年出版)、《简明吉林地情公务员读本》《简明吉林地情学生读本》(2015 年出版)《吉林省大事记》等多部地情成果;全省地方志系统编纂了《长春记忆》《吉林市地情丛书》《百年辽源·辉煌今朝》《话说四平》《珲春大事记》《汪清百年》等一大批地情成果,为展示吉林形象、宣传吉林省情作出了巨大贡献。省方志委编纂的《吉林省行政区划概览》(2003 年出版),对研究吉林省区划的沿革有重要价值;全省地方志系统编纂的《2010 年吉林省抗洪抢险救灾记事》《吉林市2010年抗洪救灾大事纪略》,对防治松花江流域水灾有借鉴作用;《延边的未来——二十一世纪中国模范自治州现象研究与设计》,为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管理的范式提供了研究经验;《长春水旱灾害考》《长春鼠疫流行史》等,都为相关工作提供了资政参考。组织编纂的《长白山志》《中国吉林大典》《通化——中国医药城》等价值较高的成果,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了有益服务。组织编纂《剪纸话关东》《吉林二人转》《吉林水师营》《郭尔罗斯王府史略》《清代东北民生诗选》《完颜希尹家族事略》等一大批具有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的著作,在文艺创作、科学研究、挖掘和保护文化遗产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省财政的大力支持下,2008 年省方志委创立了地方志资源立项开发模式。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社会现实需要、填补吉林省历史文化空白、具有抢救地方志资料、吉林地域文化研究、国内外有影响的吉林人物等六个方面的选题,通过项目立项的方式,加快地方志成果的转化和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至2018 年,累计投入项目资金超过500 万元,立项资助86 个项目,累计出版各类成果72部80 册。其中,《吉林乌拉街古镇》曾得到李长春同志的批示;《中国长白山植物资源志》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肯定。实施立项开发工作,实现了由省方志委直接组织人员开发到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转变,实现了由单一项目开发到多选题开发的转变,探索建立了一个适合吉林省省情、科学合理、系统长效的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工作机制。立项开发工作使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到了地方志工作中,开创了合作共赢的工作范式,打造出吉林方志的名品,扩大了地方志的社会影响力。
面向新时代,地方志工作还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紧跟信息技术发展形式,利用现代化科技化手段,打造方志的多样形式,形成“+方志”的新模式。如“影视+方志”,拍摄《中国影像方志》就是的经典案例。《中国影像方志集安》于2018年5 月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中国影像方志敦化》《中国影像方志临江》已制作完成。再如“图片+方志”的图志,等等。要打造多媒体的方志,通过网站、微信等方式建设地方志新媒体服务平台,形成“方志+”的新模式。如“方志+互联网”的各类方志网站,“方志+展览”的方志中国展览,“方志+手机”的微信公众号等,实现方志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地方志这个文化资源的宝库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人民提供丰富多样、喜闻乐见、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精神食粮,为中国改革开放、吉林振兴贡献方志力量。
四、方志文化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改革开放的成功提供中国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新方志文化不是简单延续中国历史文化的母版,是能够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于一体的、独具中国标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地方志为党为国为民立言,其指导思想必然要以人民为中心,必然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必然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使之成为维护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重要文化利器。
方志文化要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提供“方志力量”,将“中国方志”打造成为世界文化中的“中国力量”。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可以凝聚和打造强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挖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是最具“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的成果,最能“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的载体,最能“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的介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历史地联系和统一起来的有效方式。2009 年,省方志委联合省社科院编纂出版了《吉林通鉴》。这是吉林省第一部以时为经,以事为纬的大型历史文献,全面记述吉林省自远古有人类活动起至2004 年间的重要史实,展示了吉林大地上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中国精神。2010 年,省方志委同新华社吉林分社、吉林电视台联合组织拍摄的《沧海桑田话吉林》系列电视专题片,讲述了吉林省的古往今来,在吉林卫视播出,展示了吉林人民勇于创造、敢于创新的中国力量。35 年来,省方志委先后出版了《吉林通志》《吉林外纪》《吉林志略》《长白山江岗志略》等旧方志;立项开发了《长白山丛书》《长白山文化研究》《长春锡伯族》等成果;2008年,在东亚经贸新闻报开设了“改革开放30 周年”专栏;等等。就是让埋藏在古籍库中的方志文物、陈列在方志馆里的文化遗产、书写在志书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从方志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将方志资源创造性转化为文化作品,将这些文化精神创新性发展为“中国精神”。2017 年,中央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要求:“做好地方史志编纂工作,巩固中华文明探源成果,正确反映中华民族文明史,推出一批研究成果”,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地方志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为此,围绕中华名山、中华名江(河)、中华名酒、中华名剧、中华曲艺、中华节日、中华老字号等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省方志委组织编纂和出版了《长白山志》《向海志》《吉林二人转》《长白山文化丛书》《关东大烟袋》,正在编纂《吉林省中医药志》《吉林省酒志》等一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地域特色鲜明的方志成果,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人民群众、融入生产生活中。
地方志工作承担着继承革命文化的光荣职责。
35 年来,全省地方志系统充分利用各地的革命文化资源,深入挖掘革命文化的价值,将革命文化写入地方志的同时,还编纂出近百部生动丰富的革命书籍及成果,切实履行了重温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书写爱国主义作品、讲述中国革命故事的历史使命。
编纂出版了《四战四平史》《四保临江》《萧振瀛将军传》《万宝山事件史料辑录》等一批极富感染力的革命读物,让人们重温革命历史,忠于祖国;组织拍摄了《血与魂》《梁士英》等多部电视剧,让人们缅怀先烈,牢记使命。1984 年编纂出版的《八·一五这一天》,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40 周年,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编纂的《吉林抗日图鉴》《伪满洲国统治机构图鉴》等爱国主义作品,让人们牢记屈辱,自强不息。辽源市地方志组织编纂的《辽源二战盟军高级战俘集中营史实研究》(2011 年出版)为有效保护二战盟军高级战俘营遗址,为其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做出了贡献。正如李鹏同志所说,“每个地方的人,都对本地的人和事比较熟悉,而且感到亲切,所以地方志又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在地方志的编纂中,还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抢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生动地写入地方志。积极参与并完成《汶川特大地震志·灾后重建志》的编写工作,正在组织开展《中国抗日战争志吉林分志》的编纂,都是对革命文化的继承,新时期改革开放精神的弘扬。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铸就形成。中国进行的改革开放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虽然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等诸多方面的调整。尤其是面对多元化思潮的冲击,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领域的中国力量。而社会主义新方志作为记述全面反映中国改革开放伟大进程的资料性文献,是能够最全面体现“四个讲清楚”的文化载体,最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发展各个方面的文化产品。35 年来,吉林省地方志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培育文明风尚、弘扬民族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责任。从2003 年开始,省方志委同《新文化报》合作开展的“感动吉林”人物评选活动就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典型活动。“感动吉林”人物评选每年开展一次,至2018 年已连续15 年,共评选出150 名“感动吉林”人物。这些人物的事迹不仅感动了吉林人,甚至感动了全中国人,成为吉林精神的“名片”,也充分展示了改革开放建设中铸就的“中国精神”。编纂的《感动吉林人物榜》《感动吉林人物评选纪实》《感动吉林人物评选年鉴》等书籍,通过全面记述人物先进事迹,全面展示改革开放中吉林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国改革开放之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自信。面向新时代,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实现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将方志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品格,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6 年,省方志委“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组织全省地方志系统开展了青少年“知家乡爱家乡”系列方志读物编纂工程。2017 年,已编纂出版了《知家乡爱延边三字经》。2018 年,《知家乡爱白城三字经》即将出版。
以三字经、千字文、童谣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形式,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真正将优秀历史文化基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传承到青少年的文化血脉中,代代相传。
35 年牢记使命,35 年代代相继。一代代吉林方志人的执着守望,志存高远,默默奉献,留给了后人非常珍贵的文化和精神财富。不能忘记王季平老省长“向天再索三千日,吉林省志看一眼”的夙愿,创建了吉林省方志委,开创了吉林省地方志事业。不能忘记刘凤仪、孙宝君、刘淑坤等几代方志人的上下求索,锐意进取,将冷板凳做成了热事业,为推动地方志事业的全面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不能忘记邹宗刚、苑广才两位80 岁的老人共修两轮《吉林省志政府志》的佳话,让方志人感受到了修志这个事业的伟大,修志人精神的可贵。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吉林方志人已走过了万水千山,但仍要不断跋山涉水。李克强总理在批示中强调:“地方志工作者继续发扬方志人精神,志存高远,力学笃行,直笔著信史,彰善引风气”。面向新时代,方志人要自强不息,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将修志编鉴进行到底,将地方志事业全面转型升级贯彻到底,将方志精神弘扬光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正在乘风破浪前行。刘延东副总理在讲话中指出:“推动地方志事业的发展,既能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也能体现现代文明与历史文明的一脉相承。特别是能更好地凝聚人心,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对实现‘两个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各地要从战略全局高度重视和加强地方志工作,将其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来抓,进一步推进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历史借鉴和智力支持”。40年的发展成就充分证明,中国的改革开放一定会成功,也必然会成功。35 年吉林省地方志事业的丰硕成果充分证明,在筑牢中国文化自信的成员中,每一份力量都不可或缺。“修志问道,以启未来”。方志人要用手中的笔写好“中国方志”,以精品佳志“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质量更高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在文化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秉笔著信史,彰善引风气”。方志人要让方志文化熠熠生辉,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继承革命文化,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贡献力量,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作者系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