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鉴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志鉴论坛

试说志书的分析性写法

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018-05-04 15:13:00    来源:
打印
| 字号:
|

  地方志书的编写方法,要求围绕着篇目最小记述单元(一般是目,也有的是子目或节)的标题记述事物、事件,每个标题基本上都是一个单一的概念,个别也有复合概念的,要按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来记述,一般不旁涉其他事物、事件。作为资料性著述或文献,只要把事物的始末、盛衰起伏以及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史实等,记述清楚就可以了。这样,记事专一,主题明确,材料容易组织。但也有不足,就是割断了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难以反映事物之间的因果以及其他方面的关系。简单的事物,记述一定的现成客观材料,可以让读者自行判断。而有些复杂事物的发展变化,就非记述现成的资料所能表达,必须在与密切相关事物的联系中才能记述清楚,有时还需要编者运用抽象思维来揭示,否则,可能不被读者理解,让读者去另寻有关篇章的记载是不妥当的,而且也未必能找得到相关的记述。基于此,一些志书在保持志书记述文体基调的基础上,采用了分析性写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其所分析的内容,大致有以下一些:一是分析事物存在的矛盾。如安徽《马鞍山市志》农业编蔬菜生产章第四节《种植面积与产量》,对马鞍山市蔬菜生产出现供不应求矛盾加以分析,写道:“除菜地持续不断地减少等原因之外,与蔬菜基地设置不够科学有关。已形成的蔬菜生产基地,除慈湖、雨山、冯桥等地土壤适宜种植蔬菜之外,霍里、杜塘等地,土壤黏重,通透性很差、灌溉不便,种植蔬菜费工费力,产量不高,而小黄洲、江心洲及沿江冲积地带,土质肥沃,通透性能好,灌溉方便,适宜蔬菜生产,如能调整蔬菜产地布局,开辟新的蔬菜基地,将会大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缓解城市居民吃菜难的矛盾。”

  二是分析人的行动动机。如《合肥市志》(1986~2005)乡镇企业·民营经济篇民营经济章第一节《民营经济发展概况》,记述民营经济发展的调整阶段中,一批知识分子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士“下海”经商,写道:“当年,这些人在政府机关或者大企业、大集团有着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却依然下海,下海并非是为生活所迫,也不仅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经过商海大潮的洗礼,这些人成了民营企业中的精英。”

  三是分析事物的特点。如《扬州市志》艺术篇曲艺章第一节《扬州评话》分析扬州评话的艺术特色,指出扬州评话特别注重塑造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历代名家都努力把书说“活”,即联系实际,常说常新;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幽默风趣;说表语言分官白、私白两类;演示动作幅度小,不尚“大开口”,一般身子不偏出书台桌角,两足不露出书台桌围;历代名家在演示艺术上有不少创造等。再如山西《平遥县志(1997—2011)》民情风俗编方言章第一节分析方言特色,指出:“千百年来,平遥人民共同生活活动于同一县域,逐步形成一套独特的平遥方言,从语音、词汇、俗语等诸多方面,形成一套独特的语言小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全国著名语言学家侯精一等方言专家研究认定,平遥方言在全国十大方言语系‘晋语语系中’,最具代表性。平遥方言最突出特点是辅音中没有唇齿音、声母中前后鼻音不分、很多卷舌韵要加‘儿’尾表示,儿尾自成音节(下略)。”

  四是分析事物发展趋势。如《合肥市志》(1986~2005)环境·资源·人口篇资源章第二节《水资源》记述水资源时写道:“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全市总用水量呈稳定增长趋势,由1980 年的10.7 亿立方米增加到2000 年的15.3 亿立方米。加之,在地质构造上,全市境域内地层上部,广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覆盖,其裂隙和孔隙均不发育,储水空间极差,降水多形成地表径流排走,因而含水微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全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缺水形势日趋严峻,供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五是分析事物的因果。如《扬州市志》艺术篇绘画章第三节《清代中叶“扬州八怪”》分析“扬州八怪”产生的原因:“当时扬州经济文化发达,人们审美情趣发生变化,画坛出现了一股创新潮流。加之扬州聚集了一大批盐商,他们或不惜重金购求名画,考校鉴赏;或主动与画家结交,邀请他们参加各种‘雅集’;或向画家提供华居美食,开放藏书藏画,让画家随商船游览各地风光,笼络画家为其作画。盐商与画家频繁接触,互相影响,对‘扬州八怪’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再如广西《容县志》侨务篇华侨、华人章第一节《出国原因》,分析写出容县华侨、华人出国的原因:首先是政治原因。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清政府对农民起义实行斩尽杀绝的政策,一些义军战士和亲属,为避免清廷的杀戮,逃离家乡。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广西军阀秉承蒋介石旨意,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一些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和农运骨干,在白色恐怖下出走到了国外。还有的为逃避国民党征兵而逃奔国外。其次,是经济原因。为摆脱受压迫、剥削而极端贫困的境况而出国。再次,容县是文化之乡,不乏远见卓识之士,他们放眼世界,欲展宏图于四海。

  六是分析地域的优劣之势。如《高淳县志·概述》叙述:“高淳要发展,有优势也有劣势,只要扬长避短,必然是振兴在望。/高淳地形复杂,易涝易旱,但经过历年的治理,旱涝灾害已初步得到控制。/高淳矿产资源不丰,但水资源充裕,发展水产、水运潜力很大。/高淳工业起步较晚,但农业基础雄厚,可以发展成为城市的农副产品基地。/高淳交通不太方便,但地处苏皖边境,离南京等城市不远,可以接转城市辐射,加强横向联系,发展新的工商企业。/高淳缺人才、缺技术,但劳力资源丰富,可以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做城市人才、技术的扩散市场,特别是可以大力发展建筑业,搞劳务输出。”

  还有分析事物的地位、特征、背景、政策环境,等等,不一一述说。采用分析性写法的好处是什么?其一,它可以把应该在两处或多处记述的内容放在一起分析记述,体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彰明因果,揭示规律,这符合事物处在普遍联系之中的事实。列宁说:“一切……都是经过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过渡而联系的。”①事物普遍联系的含义有二:一是指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二是指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相互联系,任何事物本身都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和多样性的统一。因此,在恪守单元记述只按题目的概念范畴来记而不旁涉其他的总的编写原则下,个别复杂事物和其他事物联系起来记述,适当作些突破,是可以的,有助克服如章学诚所说“垣墉自守,详于门内,而不知门外”②的弊端。

  其二,它可以丰富编写方法。志书所采用的文体是记叙体,主要是记述,辅以少量说明。而分析性写法,在写明此一事物史实的基础上,联系其他事物,适当加以分析议论,可深化记述,有助读者加深对史实的认识与理解。有些内容如事物的地方特色、特点、优劣、因果等,是可以随文点明的,有的一笔带过,仅能起到提示的作用。《平遥县志》记述橡胶生产工艺:“1997年,县内橡胶生产工艺为油法式生产,主要利用分解物带残内层,加工各种规格的胶囊、灰斗、鞋底。剥离后的胎面纯胶销往东南沿海地区再生胶生产企业。因生产中产生大量废水,给环境带来二次污染,再生胶工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受行文限制,再生胶生产受制约的情况只能提及。如果采用分析性写法,就可以不受随文记述的局限而展开叙述,因而深切彰明、重点突出,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何运用好分析性写法?首先,要注意和论文的论述区别开来,论文的分析,是通过分析问题、剖析事理来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说明事物的本质,阐明论点。而分析性写法,不单为阐述论点,不是像写论文那样围绕论点详细论证,而是在记述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加以精要分析,点明因果等等即可。所以,要拿捏分析的分寸,写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环节之间的联系就行,不可长篇大论。

  其次,分析性写法不可多用,只能是复杂性事物且在特殊情况下才可运用,就是说不加分析就难以让读者理解的情况下,才使用这种写法。比如上述的《容县志》侨务篇,仅是在分析华侨、华人出国原因时,才采用了分析性写法。因为,该县是广西著名侨乡,至1990 年,全县居住国外的华侨、华人有30 多万人。如果华侨、华人很少,就不必特意写出国原因了。所以,不能随意使用分析性写法。如果多用,就违背地方志书是资料性著述的性质和单元编写的基本要求了。有的志稿记述党外知识分子的状况,完全是论述,说党外知识分子的主流是好的或比较好的,其表现是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拥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奉行事业第一价值观,把积极参加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作为成就事业、实现自身价值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指出党外知识分子中间存在的问题,而史实一点都不写,这就是论述了,是论文写法,而不是本文所说“分析性写法”了,我们不能违背志书编写的纪实性原则。(梁滨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