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鉴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志鉴论坛

问道 乃修志之道

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017-05-09 08:33:00    来源:
打印
| 字号:
|

  提 要:2014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地方志工作做出重要批示,提出了“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的精辟论述。修志问道,就地方志工作来说,是在修志的过程中对于安身立命之道、经世济民之道、治国安邦之道追寻、叙述、记载、弘扬的过程。地方志工作者要完成修志问道的光荣使命,一要培养问道的人文情怀,二要坚持问道的职业操守,三要做出问道的使命担当。

    关键词:修志问道 人文情怀 职业操守 使命担当
   
    2014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地方志工作做出重要批示,提出了“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的精辟论述。“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短短一句话,体现了总理对地方志工作价值使命的凝练概括,寄托着总理对地方志工作者的殷切期许,蕴含着总理对地方志工作未来的深刻洞悉。认真学习李克强总理的重要批示,愈发强烈地意识到,“修志问道”有着极其深刻、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高屋建瓴地回答了为什么修志、什么人修志、怎样修志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地方志工作指明了方向,对地方志工作者提出了要求。笔者在此将自己的学习体会和领悟思考加以梳理,与方志同仁分享,以就教诸位方家。
    “修志问道”的核心,在于“道”字。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道”之一字,涵盖万千。但是就“修志问道”的具体语言环境来说,其内涵应该与《易·系转》当中 “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的“道”字相同,是哲学层面的“应然”之谓。与《道德经》当中所阐述的“道”,与《大学》当中论述的“大学之道”的“道”,意义是一样的。问题是,这个形而上的“应然”的“道”,用现代语言来进行表述,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笼统说,道是真理,包含着抽象的客观规律、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等诸方面的意涵,意蕴幽深,难于言表。为免曲解“修志问道”之“道”的涵义,我们不妨从老百姓安身立命之道、理政者经世济民之道、柄国者治国安邦之道来意会。就地方志工作本身而言,通过对历史资料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系统梳理和总结,找出道之所存、道之所言,是为“寻道”;按照志书的体例规范,将“存道”“言道”的历史资料加以编纂,用方志语言阐释“道”的内涵,是为“述道”;通过志书的记载,将道之发生、道之起用、道之伟力加以忠实呈现,“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是为“载道”;通过读志用志传志和地方志资源开发,将志书所载之“道”为更多的人知悉并遵循,充分发挥资治、教化作用,是为“弘道”。而这寻道、述道、载道、弘道的整个过程,就是修志问道。从这个意义上说,修志的目的在于问道。对于地方志工作者来说,通过自己的辛勤工作,将蕴含在历史资料中的安身立命之道、经世济民之道、治国安邦之道挖掘整理出来,以绳当代、垂鉴后人,这是光荣的历史使命。编修地方志自隋唐以降,代代相继、绵延不绝,是世界文明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化现象。方志与国史、家谱在不同层面发挥着传承历史文化、承载历史智慧的重要作用,先哲将其功用概括为“存史、资治、教化”。那么所存之史是否为信史,志书所载是否有资治价值、能否发挥教化功能,关键就在于修志者是否做到了“修志问道”。王伟光同志在2015年全国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了“为谁修志、修什么志、怎样修志”三问,其答案就要在“修志问道”的内涵中寻找。然而,能完成修志问道使命的人,则必非泛泛之辈。
    一是要有问道的人文情怀。中国传统士大夫“兼济天下”的情怀中,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当今社会环境下,地方志工作是“不容易受到重视”的工作,而且素有艰苦、辛苦、清苦“三苦”之谓,如果没有“兼济天下”的人文情怀,是无法承担起包括寻道、述道、载道、弘道整个过程的光荣使命的。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身处春秋乱世,孔子看到自己治世立功的理想和抱负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家国天下的情怀始终不曾消减。著《春秋》以 “绳当世”,而使“天下乱臣贼子惧”,可谓用心良苦。司马迁学识渊博、游历广泛,之所以忍受被处以极刑的人生至痛,为的是完成《史记》,“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从中我们领略到,在中国古圣先贤那里,无论个人的境遇多么艰难困苦,内心多么痛苦纠结,“兼济天下”的人文情怀从来没有改变。如果说求利,求的是天下利;如果说留名,留的是万古名。一言以蔽之,其汲汲所求者,无非一个“道”字。这就是他们的情怀,他们的问道情怀。这种“兼济天下”的人文情怀,如果要更为具体地表述出来,笔者以为,以张载所言最为妥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今天从事地方志工作的同志,大都有着“坐冷板凳”“看冷面孔”的不平之气,心里总是翻腾着“边缘”“弱势”“三苦”的无奈。这是对客观现实的正常反应。在这样的现实面前,要完成修志问道的使命,则非有这样的“问道”情怀不可。孔子以《春秋》立言,司马迁以《史记》立言,地方志工作者则要以志书立言。若无“兼济天下”的问道情怀,终日耿耿介怀于个人的际遇得失,怎么可以问道?言何以得立?何得不朽?所以,要“修志问道”,不能“修志问名”,不能“修志问官”,也不能“修志问利”。只有如孟子善养浩然之气,培育“兼济天下”的人文情怀,汲汲于修志问道,才能平静地接受一切不平,才能安然地忍耐一切不公,才能坦荡地面对一切非难,才能修得流传后世的佳志良品。
    二是要有问道的职业操守。方志作为一方之全史,发挥存史、资治、教化的功用,兼有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的重要功能,惟其“信”之一字为最难。我们经常自我宣称地方志为信史,然而要编纂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信史,绝非轻而易举。信史必当存真求实,但是何为“真”?眼见为真吗?《左传》记载,晋灵公聚敛民财,残害臣民,执政大臣赵盾多次劝谏,灵公不但不改,反而想加害于他,赵盾只好逃亡。其族弟赵穿带兵杀死灵公,他又返回继续执政。太史董狐记载:“赵盾弑其君”。赵盾辩解,说是赵穿所杀,不是他的罪。董狐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这个故事就是“董狐直笔”的由来。表面看,灵公确为赵穿所杀,董狐如果记载“赵穿弑其君”似亦符合事实。然而,当时的晋国已在赵氏家族的把持之下,赵盾作为正卿,逃亡了却没有到他国避难,而是留在边境静观其变,事实上是给悍然作乱者以暗示;国君被杀,归来复位以后,又没有对弑君凶手进行追究惩处,事实上是默认了赵穿的犯上行为。究其实质,赵盾就是灵公被害的幕后黑手。董狐之所以如此记载,是秉持太史的职业操守,揭示出事件的本质,也是在问正卿之道。这是史官的操守,是史官们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所以,董狐直笔的故事流传下来,成为美誉。修志问道,就必须有如董狐那样问道的职业操守。在当今是社会环境下,修志工作中不会再有如董狐那样直接面对权势者的危险,但是我们所面对的事物远比古时要复杂得多。志书所记载的事实,是表面现象的“实”,还是揭示事物本质的“实”?这关系到志书能否成为信史。在修志的实践中,如果没有“问道”的职业操守,那志书所记载的,就只能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是“赵穿弑其君”,看不到“赵穿弑其君”背后赵盾的纵容和默许,更看不到当时礼崩乐坏、君臣失道的社会现实。如此编修出来的志书,当然难以承担起应有的价值。很多情况下,地方志工作者面对的只是反映表面现象的历史资料,而隐藏在表面现象背后的真正事实,则需要以问道的执着去抽丝剥茧、考证稽核。如果不能将表面现象背后的真实挖掘出来,志书就不能述道、载道,也就实现不了修志问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因此,地方志工作者唯有坚持问道的职业操守,才能完成修志问道的光荣使命。
    三是要有问道的使命担当。修志问道,绝非易事。章学诚曾经以 “清晰天度难,考衷古界难,调剂众议难,广征藏书难,预杜是非难”的“五难”来概括。当今的地方志工作者所面对现实更为复杂,已经不是“五难”所能概括得了。在困难和压力面前,能否坚持问道的职业操守,关键看有没有问道的使命担当。春秋时期,齐国的大臣崔杼与齐庄公发生矛盾,纵容他人杀了齐庄公,立景公并自任国相。齐国太史记曰:“崔杼弑其君”。崔杼不愿意在历史上留下弑君的恶名,下令把这个太史杀了。继任的太史还是这样写,又被杀了。第三个太史仍然这样写,也被杀了。第四个太史照样直书其事,崔杼感到正直的史官是杀不绝的,只好作罢。这时,齐国另一位史官南史氏,听说接连有三位太史因实录国事被杀,惟恐没有人再敢直书其事,便带上写有“崔杼弑其君”的竹简向宫廷走去,中途得知第四位太史照实记录没有被杀,就回去了。南史不畏强暴,秉笔直书,充分体现了史官问道的使命担当,几千年来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官的典范。董狐也好,齐国太史也好,特别是南史的所为,表面上看,只是秉笔直书,而在这样的具体条件下,秉笔直书就是将生死置之度外来“问道”。他们明明知道自己坚持秉笔直书将会面对什么结果,但是仍然义无反顾、勇于担当。为什么崔杼杀到手软,感到“正直的史官是杀不完的”,就在于史官将秉笔直书的职业操守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而且面对危险勇于担当者总有其人。就像刘知几所说,他们或“身膏斧钺”,或“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或遭秘密杀害而“无闻后代”。然而尽管如此,直书其事的史官仍然不绝如缕,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就这样绵延不绝地流传下来。在法治条件下,如历史上的残酷杀戮不会再有,但是修志工作中还会经常面对各种困难、困扰甚至煎熬,特别需要地方志工作者的使命担当。这种担当,不是简单的为完成任务而担当,而是有着问道的人文情怀、职业操守的担当,是为追求真理而问道的使命担当。
    综上,修志问道,就地方志工作来说,是在修志的过程中对于安身立命之道、经世济民之道、治国安邦之道追寻、叙述、记载、弘扬的过程。就地方志工作者来说,是光荣的历史使命。为完成这个使命,需要培养问道的人文情怀,坚持问道的职业操守,做出问道的使命担当。这是笔者对于修志问道内涵的理解。在笔者看来,问道,乃修志之道。地方志工作的价值所在,就在“修志问道”;地方志工作的追求目标,就是“修志问道”。我们要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修志问道的深刻内涵,从历史发展、民族兴衰的高度,深刻认识自己承担的历史使命,增强方志工作的历史责任感,牢固树立职业自信和自豪,不断强化使命感、责任感,升华情怀、提升境界,将修志问道作为地方志工作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更好地完成“修志问道”的伟大使命,不辱“以启未来”的殷切期许,成为当代的问道者、卫道士!
    (作者系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 李云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