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节入手提升年鉴整体品质——谈地方综合年鉴的编辑实务
1. 什么是编辑实务?
对于编辑实务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编辑实务指的是围绕出版物整个工作的统称,包括,撰稿(组稿)、编辑、审读、 装帧设计、排版、校对等。狭义的编辑实务指的是对稿件的编辑加工工作。我今天汇报中所说的是狭义的编辑实务。广义的编辑实务,本文称为编纂,以作区别。
2. 编辑实务的作用及地位
编辑实务是所有编纂工作的基础。决定一部年鉴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框架设计方面,是否具有特色,门类是否齐全,分类排列是否符合逻辑;装帧设计方面,印刷是否精致,设计是否美观;条目方面,选材和设立是否合理,信息量是否充足,编校质量是否优秀。这些都是评价年鉴质量的重要标准。其中,文字质量是所有因素的根本,抛开文字质量而言其他都是空谈。一本题材新颖、印刷精美的书,细读起来如果语言清晰、语义流畅,肯定让读者爱不释手。但是,如果有地方语句不通、表达不清,肯定令读者失望,这种错误出现的多了,甚至让读者弃如敝屣。因此,加强编辑实务,是提高图书质量的首要任务。
3.如何提高编辑实务的水平
我认为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学习,逐步提高。除此,别无他法。
二、 编辑中常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以下是我个人总结的一些情况的应对方法,还不成熟也不全面,希望大家指正。
1.在一些事物的称谓及说法上需要注意,避免出现政治性差错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香港、澳门和台湾不是国家,是地区。港澳台不能与中国并列提及,香港、澳门与内地对应,台湾与大陆对应。港澳(台湾)游客来内地(大陆)旅游,不能说来华旅游。
· 台湾的行政机构和职务要用引号,不能用“中华民国(副)总统”,加引号也不行。
· 朝鲜不能称“北朝鲜”,钓鱼岛不能称“尖阁群岛”,长白山不能称“白头山”。
· “蒙古族”不能称“蒙族”,“朝鲜族”不能称“朝族”,“高句丽”不能称“高丽”。
· 有职务人员称谓时,职务在前姓名在后,姓名后不用“同志”。
· 各级领导的活动不使用“亲自”。
· 党委对政府、法院、检察院的行政职务任免只是建议,不能直接任免。
· 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不能称为“人大(副)主任”;人大常委会委员也不称为“人大常委”。
· 吉林省委书记不能称“吉林省省委书记”,吉林省省长不能称“吉林省长”,组织部部长不能称“组织部长”,检察院检察长不能称“检察院院长”。
· 村民委员会主任简称“村主任”,不是“村长”。
· 野战部队使用番号,不能用具体名称。
· “新中国成立”不能说“建国”。
· 对为判刑的刑事案件当事人不称“罪犯”,应称“犯罪嫌疑人”。对于罪犯,如小偷,不能指出其社会身份和籍贯,不能用“农民小偷”或“新疆小偷”之类的称呼。
· 不使用“聋子”“瞎子”“傻子”等歧视性称呼,应用 “聋人” “盲人”“智力障碍者”等词语。
2. 数字及单位的使用
· 能使用阿拉伯数字的都要使用阿拉伯数字。
· 有些情况需使用汉字:历史著名事件名称,如,五四运动、六一儿童节、“一·二八”事变等;序数词一至九使用汉字,如,第三;数字作为定型的词组、惯用语等的,如,十二指肠、“八六三”计划等。
· 3000米应写为3千米,而3000人不能写成3千人。
· 单位要使用国际单位。
·没有国际单位的尽量全书统一。如,表示企业的“家”和“户”;表示书籍的“册”和“本”;表示房屋的“栋”和“幢”;表示汽车的“辆”和“台”等等。但是,也有无法统一的,如,人的量词“人”“名”“位”无法统一。
· 编制的单位用“名”,项目的单位用“个”。
3. 标点的使用
· 文件号用六角号“〔〕”。
· 破折号不能作为连接号使用,时间的连接号用“—”,数量的连接号用“~”,型号和名称中使用“-”。
· 并列的书名号和引号之间不用顿号。
· 表示作品时用书名号。证件名等非作品要用引号。
· 注意间隔号(·)与小数点(.)的区别。
· 注意中文标点与英文标点的区别,年鉴中都使用中文标点。包括,逗号、冒号、分号、括号等。
· 注意冒号(:)和比号(∶)的区别。
· 单书名号(〈〉)与大小于号(<>)的区别
·有一定层次关系的文字,注意逗号、分号和句号的应用是否合理。如,“现有教室3个。其中,能容纳120人的教室1个,能容纳70人的教室2个,能容纳20人的讨论室4个,会议室1个,住宿位156张,食堂餐位180位。”,应改成“现有教室3个。其中,能容纳120人的教室1个;能容纳70人的教室2个。有能容纳20人的讨论室4个,会议室1个,住宿床位156张,食堂餐位180位。”或“现有能容纳120人的教室1个,能容纳70人的教室2个,能容纳20人的讨论室4个,会议室1个,住宿床位156张,食堂餐位180位。”
·“其中”前后标点符号的用法:当“其中”后只列有一项内容的时候,“其中”前面用逗号,后面不使用标点符号。当“其中”后面有两项以上内容的时候,“其中”前面要用句号。 “其中”后面为逗号,各分项之间用分号。
以上说的都是一般性错误,不仅在年鉴,在所有出版物中出现,都是错误。
4. 由于年鉴的语言特点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出版物的编辑要求
年鉴是资料性工具书,体例是条目体。在语言运用上有特点。概括起来是以准确性为中心,在此基础上,尽量做到简洁和统一。
· 不使用语气助词“了”。
· 使用第三人称记述,不使用“我”“我们”“本省”。
· 不使用“来”“前往”“赴”等,应改为“到”。
· 不使用总结式语言。如,“一是”“二、”“第三”。
· 不使用通讯报道式的语言。如,“面对洪水,省委、省政府立即进入临战状态,各部门……将损失降至最低”。
· 尽量不用“完成”。如,“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间”改成“改造农村危旧房××间”
· 尽量不用“新”。如,“2012年,新完成投资×××万元,累计××××万元。”“新”字可删掉。
· 不用“达到”或“达”。如,“合格率达到90%以上。”
· 尽量不用“就”“对”等句式。如,“对如何发展县域经济等10项议题进行研究。”可以改为“研究如何发展县域经济等10项议题。”
· 不使用“积极”“大力”“认真”“圆满”“荣获”等等,带有感情色彩的词。
· 不使用“做好”,根据情况可以删除,可以改成“开展”等中性词。
· 不能使用议论式语言,不能有“穿靴戴帽”的语言。
· 不能有预计的内容。如,带有“将来”“预计”等词的内容要删除。
· 不用“大概”“可能”等表示不确定性的语言。
· 不用“因为…所以”“不仅…而且”“同时”等关联词语。
· 不用“立刻”“马上”等程度的副词。
· 不用“从前”“过去”“去年”“目前”等不确定时间的词语。
· 不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等称谓。
· 表示概数的“多”和“余”,如“10万余人”,应该统一。
三、对提高市、县地方综合年鉴整体质量的思考
目前,全省市(州)、县(市、区)地方综合年鉴的编辑质量还不高。在众多影响因素中,编纂队伍业务水平影响作用异常大。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 人员变动引起的
人员变动的影响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就这几年来看,好的少。这些年很多市、县人员发生变化,编纂质量随之出现较大滑坡,有的可以说是对年鉴事业的重大打击。这种改变属于“不可抗力”。人员变动影响也有好的,有些县聘用一些退休的老同志,短期能提高质量,但从长远看对年鉴编纂还是不利居多。
2. 现有编纂人员的水平
编辑业务的提升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时就像逆水行舟。有工作认真、学习努力的,在从事年鉴工作之后,没有十来年的时间,也很难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要尽量降低人员变动对编纂队伍素质的不利影响,同时,尽最大可能提高现有人员的业务水平,是年鉴指导工作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两个《规范》的颁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大多年鉴都按照《规范》的要求对年鉴做了调整,但《规范》中没有具体要求的方面,主要是条目编辑方面提高不足,如《规范》中对标点符号的要求是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可是,经过这几年的情况看,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情况并没有明显改变。显然,大家对国家规定的具体情况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有的甚至都没有听说过这方面的规定。但是,《规范》只是也只能从大体上对年鉴的模式有个约束,不能过于注重对实际的编辑工作的指导。《规范》中有的方面,如框架设计,只能作方向上原则上的要求,不能具体化,否则适得其反。而在编辑实务上可以做具体规定,但有的与国家规定重复,有的还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这些都不适合写入《规范》。
每年的业务交流起到了一定作用,这几年编纂质量有所提高,但是,在这些年的有些点评和评估中反复出现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显然,需要一种能够保存这种成果的载体,并通过这种载体作为学习工具,以便随时翻阅查找。
如果能有一个在具体编辑工作中有指导作用的东西,它包括现有的所有与年鉴有关的规定和年鉴工作中总结的经验作法对年鉴稿件中存在的大多数编辑方面的问题有处理方法,那么对现今全省各级年鉴编辑质量的提高就会有积极作用。就像一个“说明书”或者“操作手册”这类的,作为年鉴编辑的最低要求。对稿件的具体情况做出修改规定,而这种规定有很强的灵活性。可以随时补充,不断提高标准。这个手册的修订主体不是个人,应该是年鉴编纂单位。这样,即使人员变动,也能在最短时间使编纂质量得以恢复。保证全省年鉴整体质量不断提高。
(赵 旭 作者系吉林省方志委年鉴指导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