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市县设置沿革及名称由来(二)[严 寒]
东丰 明设吉河等卫。清封为狩猎禁地。设置前属海龙府地。光绪二十八年(1902)析置东平县。民国二年(1913)因与山东省东平省重名,改为东丰县。地当西丰东邻,因有东丰之称。
抚松 唐时为渤海丰州地,隶鸭绿府属。辽沿用丰州旧称,隶渌州。清时设置前属长白府辖地,宣统元年(1910)析设抚松县。设治之初曾拟名双甸县,后以地处松花江上游遂定名抚松。
柳河 辽为慕州地,隶渌州。清为盛京围场一部,设置前为通化县属地。光绪四年(1878)设柳树河分防县丞,二十八年(1902)改设柳河县。县名系由柳树河而来。
长白 清为封禁地区,远隶兴京厅属之临江县。光绪三十四年(1908)分临江县及长白山北麓置长白府,隶奉天府属。民国二年(1913)改为长白县。长白其名,系因长白山而得,以长白命名,“示不忘我朝发祥之火”。一九五八年九月,成立了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简称长白县。
海龙 唐时有渤海长岭府属之河州地。元为坊州。明设察刺秃山、渚冬河等卫。清为盛京封禁围场,并设协领守之。光绪四年(1878)设海龙厅,二十八年(1902)升为府。民国二年(1913)改为海龙县。海龙为满语,意译为水獭。因此地昔时盛产水獭,故由物产而得县名。民国十八年(1929)改为辉北县,后复原名。
辉南 唐代曾设卫乐州都督府。无置斡盘千户所(瓦法),隶东宁府。明为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的辉发部活动中心。清为盛京围场地.设置前属海龙府,宣统年(1909)析置辉南直隶厅。民国二年岸元(19l3)改为辉南县,地当辉发河江南故名。
集安 汉代设高句丽县。凡都城是高句丽中期的国都,后期的陪都。唐设苍岩州,隶安东都护府辖。后为渤海鸭绿府属之桓州地。辽沿用旧称,隶渌州。清代设置前为通化、桓仁两县地,光绪二十八年(1902)析置辑安县。一九六五年为发展中朝两国关系,改为集安县。
靖宇 清为封禁地区,光绪三十三年(1907)设荒务局始招垦,次年以抚松、长白、临江及桦甸一部设立蒙江州。民国二年(1913)改州为蒙江县。县治地处珠子河上游,满语名库恰,译为濛江子,故得此称。一九四六年,为纪念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烈士,改名为靖宇县。
和龙 唐时为渤海中京显府德治,府属之显州亦在同地。天宝年间(公元742—756)曾为其都城。金设海兰路(曷懒路)总管府。明设赓金河等卫。清代设置属延吉府,光绪三十八年(1902)设和龙峪分防经历,宣统元年(1909)改置和龙县。和龙,满语是山谷的意思,因县治土名大裙子而得之。
汪清 唐时为渤海龙原府属之贺州地。元设宁远县,隶开元路。明设阿布达哩、舒繙(绥芬)河等卫。清为吉林南荒围场。设置前属珲春、延吉地,宣统元年(1909)析置汪清县。县治东有大小旺清河,满语本音作旺钦堡垒也。前清时音义 附会改钦作清,后演变为汪清,县名由此而得之。
安图 唐时为渤海显德府属之兴州地。明为禾屯吉等卫。清代设置前属长白府地。光绪三十四年(1908)析府东境置安图县。安图,满语是山阳之意,即山之南侧,因地故名。
珲春 西汉武帝时曾置苍海郡。隶幽州,旋废。唐时为渤海东京龙原府治及府属之庆州地贞,元年间曾为渤海国都城。元设奚关总管府。明设毛怜、童宽(通肯)山等卫。清初为吉林南荒围场。康熙五十三年(1714)设珲春协领。光绪七年(1881)改升珲春副都统。宣统元年(1909)裁置珲春厅。民国二年(1913)改为县。珲春,满语意为“边陲”或边远之城,地当东南边境故名。
敦化 唐时为渤海建州,是大祚荣建国的旧都之地。后为显德府属之荣(崇)州地。元置斡朵里万户府。明设农额勒等卫。清为额穆赤斡佐领所辖,光绪七年(1881)敦化县。治阿克敦城,因设治时语音附会,故名敦化。
镇赉 清为蒙古科尔沁右翼后旗地。清末设镇东设治局,宣统元年(1909)改设镇东县。民国初置赉北县。一九四七年两县合并,取首字另组新县,故名镇赉。
长岭 清为蒙古郭尔罗斯前旗地,日长岭子。设置前地属农安等县辖,光绪三十三年(1907)析置长岭县。县名系由旧称“长岭子”而来。
大安 清代属分蒙古科尔沁右翼后旗和札赉赉特旗地。光绪三十一年(1905)于洮南府地析设安广县,其名沿袭辽称(辽置安广军)而得。次年设大赉厅。宣统二年(1910)改为县。因原属蒙古札赉特旗,故名为大赉,是“光大我札赉特旗”之意。一九五八年,大赉县与安广县合并,以两县首字协另组新县,称为大安。
通榆 清为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地。光绪三十年(1904)于洮南府东南境置开通县。民国年间又划突泉县南境置瞻榆县。路旁有老榆树,县以名焉。一九五八年两县合并,取两县尾字另组新县,名有通榆。
前郭 辽代置长春州,隶上京道。金初降为长春县。后改置泰州(史称新泰州)。清设郭尔罗斯前旗,简称郭前旗。因此旗是一个古老的蒙古族部的名称,故因之。一九五六年改设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简称前郭县。
洮安 辽代设泰州(史称旧泰州),隶属上京道。金沿袭泰州旧治,并设东北路招讨司于此,后降州为金安县,隶临潢府路。元置泰宁府,后升为泰宁路,初隶辽阳行省,后改隶中书省。明设泰宁等卫。清为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地,光绪二十九年(1903)置洮南县,次年升为洮南府。因在洮儿河南岸,故有此称。民国二年(1913)改府为县。一九五八年与自城县部分地区合并,复用了白城县的旧称,日洮安。
扶余 辽置宁江州,隶东京道。金置宜春县,隶上京路会宁府。明代置撒(三)叉河等卫。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吉林副都统移驻于此,称伯都讷副都统。雍正五年(1727)设长宁县,乾隆元年(1736)废。嘉庆十五年(1810)置伯都讷厅,光绪三十二年(1906)升为府,因治新建之城,故名城府。民国二年(19l3)改为县,次年与直隶省新城县重名改为扶余县。扶余之得名,系因袭古夫余国故名。
乾安 清为内蒙旗地。设置前属农安、长岭两县地。民国十七年(1928)设乾安设治局,一九三三年升为乾安县。建县时按六里见方放荒划井。井田均按千字文顺序命名,如“天字井”、“地字井”等等,出现了规划地名群。乾字为千字的谐音,为求人地平安,乃取乾安为县名。
(原文载《长白学刊》,198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