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鉴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志鉴论坛

关于进一步做好对张蔚华烈士宣传工作的几点思考

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008-10-27 17:28:00    来源:
打印
| 字号:
|

  通化师范学院发起成立张蔚华烈士研究会,汇聚省内有识之士,多角度、深层次地开展对张蔚华烈士的研究。这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举动,令人高兴,值得庆贺。研究会的成立,必将有力地推动对张蔚华烈士的宣传,进一步弘扬革命先烈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中朝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巩固和发展。今年7月,在抚松召开了研究会的筹备会,我应邀与会。会上指定我写一篇论张蔚华的事迹与民族精神的论文,待研究会成立时提交。命题作文不好作,但交办的任务又不能推辞。想来想去,觉得还是写我比较熟悉的,又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更为合适。

  我作为一个地方志工作者,在编修志书的工作中知道了张蔚华烈士的事迹,以及张蔚华与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金日成之间的战斗友谊。出于感动,也出于职业的责任,为宣传张蔚华,做了一些力所能及,微不足道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结识了张金泉。尤为荣幸的是2001年4月,我受省政府委托,任张蔚华烈士事迹考察团团长,出访朝鲜。去年10月参加纪念张蔚华烈士陵园落成典礼,朋友相见,分外高兴,大家戏称我们是“张金泉亲友团”,并提议我任“亲友团团长”。两次任“团长”,前者是“官封”,后者是“民举”,虽非正式职务,却很让我珍重,引以为荣。在我看来,职务就是责任,有职就应尽责。这些年来,围绕如何把张蔚华的事迹宣传得更好一些,自己确实动了不少脑筋。如果说在工作岗位时,是按职责要求,考虑得比较多的是如何在地方志工作中宣传张蔚华;那么离岗后,则更多地是从朋友的角度想问题,感情的色彩更浓一些。去年10月,去抚松参加张蔚华烈士陵园落成典礼,我与王方之老师同住在宾馆一个房间。我们虽有先有后,但都殊途同归地“走进友情”,成为张金泉的好朋友,成为张蔚华的热心宣传者。邂逅相逢,话题自然离不开张蔚华这个主题。在抚松几天时间,差不多天天晚上都是彻夜长谈,在许多问题上形成共识。去岁一别,转眼一年。这一年间,这些问题仍然经常萦绕脑际,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恰逢研究会成立,奉命为文,不妨将我的这些胡思乱想再做梳理,如实记述,权充论文,奉献诸公,以期指教。

  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正确估价当前对张蔚华的宣传工作的状况。

  张蔚华英勇献身至今已经70多年。在对他的宣传上,经历了一个曲折而复杂的过程。在近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张蔚华烈士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他的业绩没有得到广泛地宣传。在“文革”特殊的年代,张蔚华与金日成主席的特殊友情,竟然成为讳莫如深的事情,以至长期尘封。直到1984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访问朝鲜,带去了张金泉写给金日成主席的信,才使中断了40多年张蔚华一家与金日成主席的联系得以接续,也才使长眠近半个世纪的张蔚华烈士得以重见天日,再现辉煌。之后,张金泉一家多次应邀访朝,受到了金日成主席高规格的接待,张蔚华的事迹在朝鲜得到了广泛地宣传。在中国,对张蔚华的宣传也峰回路转,出现重大转机,开始受到重视,已形成良好的局面。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朝鲜方面,张蔚华得到了金日成的高度评价,成为朝鲜人民无比崇敬的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金日成主席在他的回忆录《与世纪同行》中,用了两章近3万字的篇幅,详细地记述了金日成一家与张蔚华一家几代人的深厚情谊。他饱含深情地赞誉张蔚华的父亲张万程“是我家的救命恩人”,赞誉张蔚华“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一生中结识的一大批中国同志和中国恩人中,居于首位的是张蔚华”。1992年,在张蔚华烈士牺牲55周年时,金日成主席为张蔚华烈士制作了纪念碑,并用汉字题写了“张蔚华烈士的革命业绩是朝中两国人民的友谊的光辉典范,烈士的崇高革命精神和革命业绩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碑文。纪念碑制作完成,金日成派朝鲜劳动党中央党史研究所所长姜锡崇(副总理级)亲自护送到抚松,并参加落成典礼。正如朝鲜劳动党中央党史研究所副所长玄斗赫曾当面对我所说:“金主席为一位外国朋友立碑,这是史无前例的。”在张蔚华烈士牺牲60周年、65周年、70周年的时候,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日三次敬献花圈,并派出部长级官员到抚松参加祭奠活动。二十多年来,金日成主席、金正日总书记数十次邀请张蔚华烈士后代到朝鲜,予以高规格接待。金日成多次宴请张家后人,像家人团聚一样促膝长谈。他亲切的对张家两代人说:你们的父亲和爷爷,是为我而牺牲的,我现在就是你们的父亲和爷爷。他要张蔚华的子女称他“金伯伯”;要张蔚华的孙辈称他“金爷爷”;要张蔚华的弟弟张蔚中称他为“金老哥”。他像慈祥的长辈无微不至地关心张家一家人,安排他们住在招待外国元首的宾馆,让他们乘座自己的专列、专机行遍朝鲜三千里锦绣江山。张蔚华的事迹写进了朝鲜中、小学的课本,成为孩子们的必读的课文。电视、报纸和新闻媒体大量地高密度地了报道张蔚华的事迹,以及烈士后代多次访朝的活动情况。张蔚华作为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最亲密的战友,已经成为朝鲜人民心中无比崇高的丰碑,成为人民最为景仰和爱戴的精神偶像。2001年我率吉林省政府张蔚华事迹考察团访朝,在朝鲜18天,亲自感受到了朝鲜人民对张蔚华的爱戴和尊敬。因为张金泉多次访朝,朝鲜的电视、报纸作了大量的报道。因此,朝鲜人民已经熟知了他的面孔。我们所到之处,人们都向张金泉报以景仰的目光,轻轻地呼喊“张乌拉、张乌拉”。(朝语张蔚华之意)。“张乌拉”在朝鲜就是一张金光闪闪的“通行证”,在新义州朝鲜边防和海关工作人员,见到张金泉,都恭敬地敬礼,所有检验项目都“免予检验”。我们到各个景点参观都能得到关照,都会被安排到最显要的位置。一个中国人,在另外一个国家,受到如此尊重和爱戴,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堪称中朝友好长篇史诗中的千古绝唱。面对这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场面,谁人能不为之动容?这不仅是张蔚华及张蔚华家人的光荣,也是张蔚华家乡吉林人的光荣,也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

  二是,在中国方面,张蔚华的事迹也得到了中国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关于张蔚华的宣传工作也正在逐步深入地展开。张蔚华烈士的后代能够在中断几十年之后与金日成主席重新建立联系,首功当推胡耀邦总书记。正是这位亲民爱民的总书记,慧眼识珠,在极为繁忙的国事访问中将张金泉的信带给了金日成主席,才使张家与金主席断弦重续。也正是总书记的英明之举带动各方面领导更加重视对张蔚华的宣传。1985年,张金泉一家应邀访朝,时任吉林省省长的王忠禹及吉林省副省长刘云沼分别接见并宴请了张金泉。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两任部长钱李仁、朱良多次接见并宴请张金泉一家,并亲自为张金泉送行。金日成主席接见张金泉时,中国驻朝鲜大使宗克文应邀参加。金日成主席访华,在江泽民总书记举行的欢迎宴会上,特邀张金泉及张金实禄兄妹参加,并安排他们向金主席、江总书记敬酒。席间,金日成主席向江总书记介绍了他与张蔚华的友谊。1986年,王忠禹省长还特批1万元专款用以维修张蔚华烈士故居。原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到白山市考察时,应邀为张蔚华烈士陵园题写了园名。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王云坤在反映张蔚华烈士有关问题的简报上作了重要批示,并在烈士陵园改造时,为陵园的碑廊题词。抗联老战士,原黑龙江省长陈雷、著名作家魏巍,以及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福友、省文化厅厅长周维杰、吉林日报社社长蒋力华等众多省内政界人士、知名作家、诗人为烈士陵园赋诗题词。中共白山市委、市政府,抚松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同志都很重视对张蔚华的宣传,白山市委书记闫宝泰以及抚松县委书记曹广成都亲自过问烈士陵园、故居的改造,帮助解决具体问题。白山市、通化市及抚松县还多次热情接待朝方吊唁张蔚华烈士的代表团。吉林省地方志编委会,在编修吉林省志时,将张蔚华写进了《人物志》,在吉林省的“青史”中写进了张蔚华的光辉名字。在世界知识出版社的支持下,吕明辉创作的《金日成与张蔚华》一书顺利出版,并被朝鲜用朝鲜文翻译出版。这本书的问世,使张蔚华的事迹在更大范围得以宣传。在抚松县委、县政府关怀下,张蔚华烈士陵园修葺一新。中共吉林省委、省政府正式决定将张蔚华烈士陵园作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故居的维修改造也已展开,不久将以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可以说,对张蔚华的宣传已经形成一时之盛。

  但是,在为已经出现的良好局面而欣喜的同时,我们不能不说,对张蔚华的宣传还有不尽人意之处。与张蔚华对中朝两国传统友谊做出的巨大贡献相比,我们的宣传还不够深入、不够广泛。烈士陵园和故居的改造和维护虽然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但基本上还处于“民办公助”的状态。

  回首张蔚华牺牲至今70多年的漫长历史,几多风雨,几多曲折。金日成主席在回忆录中回顾与张蔚华的友情时曾经说过的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我甚至这样想,为国家做好事的人上帝也会保佑他,总有恩人来保佑他。这并不是唯心论,决心为人民贡献自己一生的人,不管在哪里,人民总会帮助他的。这是真理,是辩证法。”今天,我们再来品味金主席这段很有先见之明的话,真是感慨良多。我们要珍视大好的局面,总结经验,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完善机制,把对张蔚华的宣传工作做得更好,更加富有成效。

  我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看待宣传张蔚华的现实意义?

  我的看法是,张蔚华是抗日战争时期,吉林大地涌现出的民族英雄,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他的出现是抚松乃至吉林的光荣与骄傲。张蔚华是闪耀光芒的“地域名片”,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珍贵品牌”,是很有开发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

  在巩固与发展中朝两国的传统友谊上,张蔚华烈士有着特殊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坚持与邻为伴、与邻为善,是我国即定的重要国策之一,是我国和平发展的外交方针的重要内容。巩固和发展中朝两国的战斗友谊,对吉林省来说更有其特殊的意义。吉林省与朝鲜山水相连,唇齿相依,有着1000多公里边境线。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妥善处理好与朝鲜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都是吉林省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在抗日战争时期,金日成等一大批朝鲜热血青年来到吉林,和吉林人民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吉林是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最前哨,也是朝鲜人民的大后方。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和平发展的外交方针,坚持与邻为伴,与邻为善的方针,珍视中朝友谊,努力构建和谐边境。风物长宣放眼量,莫为浮云遮望眼。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吉林人民正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广交五大洲的朋友。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我们在结识新朋友的同时,不应忘记老朋友,尤其不能忘记曾经与我们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老朋友。正是从这一战略高度上,我们应当充分看到张蔚华烈士在巩固和发展中朝友好上所具有的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广泛宣传张蔚华烈士与金日成之间在战斗中形成的跨越国界、跨越民族、跨越时空的伟大友谊,使这一友谊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加发扬光大,造福于两国人民。

  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上张蔚华是生动形象的乡土教材。在抗日战争年代,在抗日将领金日成面临危急的关键时刻,张蔚华舍生取义,慷慨赴难。他的这种壮举绝非一时冲动,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多年熏陶的必然结果。张蔚华祖籍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张家深得儒家文化的真传。据张金泉介绍,其曾祖父当过私塾先生,多年来诗书传家,注重用儒家文化教育子女,孔孟之道中的忠义、爱国、友善待人的思想成为张家的家训。在金日成的父亲金亨稷因开展民族独立斗争而逃亡到抚松时,张万程冒着巨大的风险,毅然帮助一个素不相识的外国人落籍,并在金亨稷、金亨权兄弟因为从事民族独立斗争而被捕后,投入重金多方营救,不正体现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包容兼蓄的博大胸怀吗?难能可贵的是,张蔚华在继承张家优良家风的基础上,又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使其思想境界得到了新的升华。为了抗击日寇,帮助金日成率领的抗日部队,他不惜倾家荡产,毁家纾难,多次为金日成的部队购置枪支弹药、药品、粮食及布匹,为抗日部队雪中送炭。在叛徒告密,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的关键时刻,他为了保卫金日成,为了坚守党的秘密,舍生取义,毅然献出宝贵的生命。这种壮举不正体现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坚持正义的高风亮节吗?

  胡锦涛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时期,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概括为“八荣八耻”。张蔚华身上所体现的革命品质与我们党当前所提倡的“八荣八耻”有着共同的内涵,一脉相承。因此,宣传张蔚华的革命品质,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张蔚华生在吉林,学在吉林,生活和战斗在吉林,是我们“家乡人”,是白山松水孕育出的民族英雄。对他的事迹,人们有亲切感,是对人民群众进行革命传统育的极好的“乡土教材”。发扬光大张蔚华精神必将使我们更加深刻领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荣辱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在开发长白山历史文化资源,促进红色旅游事业的发展上,张蔚华是极具特色的“地域名片”。长白山的开发,在吉林省的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而红色旅游又是在长白山开发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长白山有火山、天池、林海、飞瀑、热泉、峡谷,不缺乏举世罕见的自然景观,缺乏地恰恰是人文景观。因此,长白山的开发,不仅要对神奇的自然景观进行保护、发掘和利用,更要对蕴含在白山松水的文化资源进行发掘,使深厚的长白山文化与奇美壮观的自然风光相互辉映。张蔚华是抗日战争时期,从白山松水走出来的一代英杰,是长白山地区群英谱中的重要成员。他与金日成共同演绎的人间大爱,在厚重的长白山文化中是极为辉煌的一笔。只要我们认真地进行发掘和利用,就会为长白山的开发增添“灵气”,使白山松水更具山“魂”水“韵”,为红色旅游的开展增加一道亮丽的风景。

  我思考的第三个问题是:搞好张蔚华的宣传,当前应主要做些什么?

  我的看法是对张蔚华的宣传工作,是一篇可以做大的文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站在更高的层面、更广阔的视野,认真的谋划,需要调动各方面力量,全力去做。最重要的是需引起党委和政府特别是白山市委、市政府;抚松县委、县政府进一步的重视。有了这一条,其它的事都好办。

  第一,希望白山市委、市政府;抚松县委、县政府更加重视纪念和宣传张蔚华活动。抚松是张蔚华一家世代生活的地方,是烈士张蔚华出生、学习以及从事革命活动并壮烈牺牲的地方,也是金日成主席的第二故乡。这些年来,白山市委、市政府;抚松县委、县政府对张蔚华烈士的纪念和和宣传活动是重视的,多次热情接待朝鲜派出祭奠张蔚华烈士的党政代表团;在烈士陵园、故居的改造、维护上也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希望白山和抚松的党政领导更加重视这项工作。要把纪念和宣传张蔚华烈士,作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品牌来悉心经营。建议抚松县委、县政府应指定一位领导分管这项工作,并组织宣传、民族、文化、教育、外事、旅游、党史、地方志等部门各负其责地做好对张蔚华的宣传工作。要对烈士的纪念活动、以及陵园、故居、纪念地的改造、维护纳入县委、县政府的工作议程,落实领导和部门责任制,制定工作规划,使纪念和宣传活动形成由县委、县政府主办,张家协办的体制,使宣传张蔚华烈士的活动制度化、常态化、职责化。

  第二,张蔚华烈士陵园及故居的管理工作应当由政府接过来。在白山市委、抚松县政府主要领导的亲自关怀和支持下,张蔚华烈士陵园已整修一新,成为抚松一景,成为开展红色旅游的重要基地。烈士的故居改造也已开始。据张金泉家透露,张家拟在改造后的故居内开设陈列金日成主席、金正日总书记多次赠给张家的大量珍贵的礼品,以及张家多次访朝,受到热情接待的照片等重要资料,使故居成为展示中朝友谊的纪念馆。应当看到,张蔚华烈士陵园和故居,已经不完全是张家的“私有财产”,而是抚松县及白山市的宝贵历史文化财富。陵园和故居的管理,继续由张家承担,显然是不合适的,也是难以为继的。建议抚松县委、县政府将陵园、故居以及通化铁路分局在张蔚华与金主席最后一次会面的抚松温泉建立的纪念室、“战友泉”纪念碑一并申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指定相关部门,配置专门人员,编列专项经费,进行管理和维护,并发挥其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第三,进一步搞好张蔚华及金日成在抚松学习、生活、战斗的场所及纪念地的开发。抚松是张蔚华烈士生活、学习、战斗的地方,抚松的山山水水都留下过他活动足迹,是极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县委和政府应责成党史研究、地方志编修部门,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广泛深入的搜集、整理,并对开发工作做出规划。据说抚松县实验小学就是当年张蔚华和金日成念书的抚松优级小学,是他们的启蒙之地,是一个极有意义的纪念地。建议将这个学校命名为中朝友谊小学或张蔚华小学,参照金日成主席曾就读过的吉林市毓文中学的做法,开设专门的纪念室,展示张蔚华、金日成读书时的历史资料。学校还可以和朝鲜平壤万景台小学建立友好校,开展经常性的互访和交流。如有条件,张蔚华从事地下革命时开设的照相馆和书局也应恢复。还可以选择一条马路、一座园林,命名为“张蔚华大街”或“张蔚华公园”。抚松县还可以和朝鲜的相邻郡建立友好县郡,积极开展经贸、旅游及文化、体育交流活动。我们的这些愿望如能实现,就会在抚松县形成众多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集群,产生规模效应,使抚松在对外开放上形成独具的优势和特色。栽下梧桐树,必引凤凰来。时下,各级领导都为招商引资,促进发展而煞费苦心。认真保护,大力开发本地的历史文化,正是为引进“金凤凰”而广植“梧桐树”的先导工程和基础工作,只要认真在“植树造林”上下功夫,“金凤凰”的飞来必定是指日可待的。

  由于张蔚华和金日成的特殊关系,所以研究和宣传张蔚华必然联系到金日成。金日成从十几岁就来到中国,他在这里读书学习,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组织抗日武装,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为朝鲜军队,党及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这一段经历是中朝两国人民的共同财富,也是中朝两国党史、军史、革命斗争史研究中不能回避的问题。搞好这段历史的研究吉林省社会科学工作者责无旁贷。我们应以国际主义的博大胸怀和实事求是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认真地搜集金日成在吉林活动时的历史资料,寻找、保护其重要的活动场所,对其在抗击日寇侵略斗争中的作用,以及在中朝两国人民的战斗友谊中的贡献做出正确的评价。

  第四,不断创新对张蔚华的宣传工作。张蔚华烈士牺牲已经70多年。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一代人的离去,现今的青少年对烈士的事迹所知不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新的形势,不断创新宣传工作。在这个问题上作家吕明辉同志的《金日成与张蔚华》一书的创作出版,起了开先河的作用,功不可没。但仅此一书,还是不够的。建议相关市县的党政领导动员当地文艺界、教育界及党史研究人员和地方志编修人员,积极地进行创作,用电视剧、小说、故事、回忆录、人物传、中小学乡土教材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活泼地宣传张蔚华烈士的事迹,宣传张蔚华与金日成经过生与死的考验,血与火洗礼的战斗友谊,使当地人民家喻户晓,并引以为荣。

  第五,重视张家在加强中朝友谊的特殊作用。张蔚华与金日成的友谊,开始于张万程和金亨稷这一代;到了张蔚华和金日成这一代是第二代,历经生与死的考验和血与火的洗礼而达到高峰,谱写了极为壮丽的史诗;难能可贵的是以张金泉为代表的第三代和以张琪为代表的第四代,已经从先辈手中接过接力棒,继续演绎着中朝友谊的新篇章,使这一友谊成为绵延近百年,历经几代人的传世佳话。

  张金泉、张琪父子无愧于张蔚华烈士的后代,无愧于金日成主席的教诲,牢记革命后代的历史责任,时刻不忘维护中朝友谊的大局,尽其所能地为中朝友谊大厦添砖加瓦。在与朝方频繁交往中,他们荣幸地被当作金主席的亲人,当作朝鲜人民的国宾,享受了至高无上的荣光。但张金泉一家不居功,不自傲,不坐享先辈的恩泽。他们始终谦虚谨慎,低调行事,从不伸手索要,从不提不当要求。疾风识劲草,患难见真情。张家在金日成主席和金正日总书记的关怀下,从事中朝贸易活动,取得一些成效后,他们不忘本,知报恩。1994年,金日成主席逝世后,朝鲜连续几年遭受自然灾害,加上美国的封锁和制裁,朝鲜人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在朝鲜人民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如同自己的先辈张万程、张蔚华一样,视朝鲜人民的困难为自己的困难,慷慨解囊,给朝鲜人民有力的支援。2001年,我率张蔚华烈士事迹考察团访朝时,朝鲜党史研究所的同志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张家无私捐赠给朝鲜大米、白面等粮食和电视机的情况。仅从1994年到2000年,张家就向朝鲜捐赠达9次之多,其中捐赠大米、白面240多吨,彩色电视机400台,美元8000元及价值1.5万美元的学习用品。一笔笔、一宗宗,朝鲜同志记得清清楚楚。这是张蔚华烈士后代对友好邻邦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他们的行动赢得了朝鲜党政领导以及朝鲜人民的尊敬。为了接受张家捐赠的物品,金正日总书记每次都是指定朝方高级将领亲自到边界迎接,并做出决定将张家赠送的食品分送到最需要的人民军将士和最困难的群众手中。

  张金泉、张琪等烈士后代还尽量通过自己的努力,促进当地党政部门、经贸部门与朝鲜的交流。经过张家协调,抚松县委几次组团访朝,金日成主席亲自接见并宴请来自“第二故乡”的亲人。2001年,吉林省政府派出张蔚华事迹考察团访问朝鲜,受到了高规格的接待。2005年,白山市委书记阎宝泰率党政代表团访朝。通过这些活动,加强了中朝两国的联系,增进了了解和友谊。张家还帮助一些单位开展中朝两国贸易、旅游等活动,用他们跟朝鲜的“特殊”关系,办了许多有利于中朝友谊的实事、好事。张家在朝鲜的崇高地位,使他们成为名符其实的“民间大使”。我们应该重视张家在中朝关系中的“民间大使”作用,作为宝贵的资源来开发,为振兴抚松的经济服务。为使张家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建议抚松县或白山市吸纳张家合适人员进入人大或政协,给予相应的政治地位,使其名正言顺地发挥作用。

  我思考的第四个问题是:可不可以建立“张蔚华烈士基金会”?

  这个构想萌生于去岁,成形于今年。去年10月27日,是张蔚华烈士牺牲70周年,也是烈士陵园改造竣工之日。朝方将派出级别较高的代表团,代表金正日前来敬献花圈。金泉给我打电话,希望我和方之能提前到达,帮助把把关,使祭奠活动搞得更圆满。这样,我和方之、中明,以及省社会科院历史所所长刘信君提前两天到了抚松。下车伊始,我们就到即将竣工的陵园拜谒,整修后的陵园虽然面积不大,但庄严肃穆,感观效果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料,心情十分振奋,由衷的佩服金泉一家艰辛的努力,也为抚松县委、县政府及各部门的支持而感动。晚饭过后,金泉来到我们房间。他说陵园大门左侧有一块空地,张琪通过朋友帮助,在长白山寻得一块巨石,拟立于此处,上面需要刻字。大家提出几个方案,征询我们的意见,看看刻上什么字为好。方之和我经过一番思考,不约而同地说出了一个字,即“义”字。

  我们两人,一致认为张蔚华烈士的优良品质表现在许多方面,但能用一个字概括出来,非“义”字莫属。张蔚华从小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影响,热爱祖国,信仰真理,讲究忠义;他结识金日成之后,冲破国家的界限,民族的界限,建立了纯真的革命友谊,体现的是战友之间的情义;在生死的考验面前,他临危不惧,舍生取义,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凛然大义。一个“义”字准确地概括了张蔚华精神的基本方面,体现了张蔚华精神的本质特点。知父莫如子。张金泉在为父亲撰写的传记中用的题目就是“大义千秋”四个字。他为烈士陵园大门内侧上提写的匾额仍然是这四个字。可以说在对张蔚华烈士精神的理解上,我们“心有灵犀一点通”。因此我们的建议被金泉一家欣然接受。张金泉挥毫泼墨,用行书书写了一个刚劲有力的繁体的“義”字,并连夜刻写在屹立于陵园大门左侧的巨石之上。

  大概是思索刻字开启了我们的思考的闸门,抑或是心灵上的共通点燃了灵感的火花。方之和我兴奋不已,夜不能寐,通宵达旦地侃了起来。过去,我们常常为如何把纪念和宣传张蔚华活动搞得更好而思索。此时,我们突然有“顿悟”之感,似乎找到了切入点和突破口。那就是,在宣传张蔚华的事迹中,要抓住一个“义”字,围绕这个“义”字,发扬光大张蔚华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而且要使“义”字活化、物化,要像张蔚华那样,努力做一些有利于中朝友好、有利于家乡建设、有利于人民生活改善的实实在在的事情,让家乡的乡亲父老真切地感受到张蔚华仍然活在抚松大地,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渐行渐远的张蔚华,其精神品格都越来越近走进现实,走进抚松父老乡亲。但是,做实事做好事必须有物资保障和经费支撑,就是必须有钱。钱从何来?于是,建立基金会的想法自然而然地“蹦”出我们脑际。但是,建立基金会谈何容易。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向以谨慎而著称的方之老师嘱咐我,这件事先不要和别人说。直到今年7月在抚松开研究会的筹备会,“张家亲友团”主要成员,除方之因病未到,其余人等均已到齐。我有机会与这些朋友做了大致的沟通,得到了他们的首肯。与金泉、张琪见面时,我也有意地和他们交流了要注意做一些有利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利于改善家乡父老乡亲生活的事情的想法,结果与他们的想法不谋而合。这也正是他们在思考的问题:

  (一)基金会资金来源。采取多元筹集的办法。争取当地政府支持一部分,动员涉朝企业捐赠一部分,社会募集一部分,将来如能开展有关中朝经贸交流活动创收一部分。

  (二)基金会的主要用途。基金会的资金主要用于加强中朝友谊以及各种公益慈善活动。如张蔚华烈士陵园、故居的维护、管理;在张蔚华和金日成读书的学校建立张蔚华、金日成纪念室;扶持家庭困难的孩子就学、就业;接待朝方来抚松瞻仰、祭奠张蔚华的友好活动等等。当下,如资金有限,可选择一两个投资不大且易于见效的项目,如资助抚松实验小学,建立张蔚华、金日成纪念室等,从一两件具体事情入手。根据基金会发展的实际,逐步扩大范围,增加支持力度。

  (三)围绕加强中朝友好这个主题,开展适当的经营创收活动。目前,可以考虑的项目有:一是创办中朝旅行社,专门从事中朝之间的旅游活动。二是创办中朝经贸交流咨询中心,为双方开展经贸、经济文化交流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进行咨询服务;三是开发有市场潜力的对朝贸易产品。如恢复生产曾得到金日成主席赞赏有加的“东烧锅”烧酒,用以对朝出口。视市场及资金情况以后还可逐步开展其它活动。经营创收活动的收益主要用于促进中朝友谊,用于改善当地群众生活的慈善活动。

  (四)基金会的管理。应按国家关于基金会管理的有关法律和规章,建立基金会管理委员会,严格财经纪律,完善管理制度,坚持专款专用。

  因为我们对基金会的相关知识知之不多。上述只是初步想法,犹豫再三才敢写出来,目的是启发思维,集思广益。如觉得大体方向对头,则可作为研究会的研究项目进行专题的调研,拿出更为具体可行的方案。

  (作者:孙宝君,吉林省地方志编委会原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