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鉴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志鉴论坛

认真搜集资料保证县志质量

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986-10-16 10:22:00    来源:
打印
| 字号:
|

  编写县志是一项认真严肃的工作,因为它要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它要求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不能有半点杜撰。为此,认真寻查资料和走访知情者,先把足够的资料拿到手,是提高县志编写质量的前提。

  通过搜集大量的书面材料和口碑材料,经过反复的核对和分析研究,以辩别材料的真伪,不断有新的发现,抓住重点深入挖掘,最后整理出各类专题材料,这就是我们资料搜集工作的全过程。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舍得花费一定的时间,付出一定的劳动代价。下的工夫不同,其收获也当然不同,在这方面我们是有深刻教训的。

  广泛搜集扩大线索

  县志是一部县的“百科全书”,涉及面极广。这就需要广泛搜集,不断扩大线索,特别是口碑材料,更需要采访更多的知情者。如伪满时期的资料,我们县一点也没有书面记载,需要口碑,到外地去查。又如三年解放战争时期这段历史,由于农安地处敌我双方争夺的“锯口”,战事频繁,变革极大,所保留下来的书面材料很少,大部分要口碑来解决。为了广泛搜集这段时间的资料,我们县在1983年11月间,召开一次农安解放战争史座谈会,请在外地工作的老干部回农安,到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来参观访问,同聚一堂来回顾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从各地回农安的老干部共34位,有当时的县委书记、县长和区委书记等。这些老同志不但提供了当时的各方面情况,还对如何写好这段历史,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原长农县委书记董雨航同志,为我们带来了他所藏三十七年的珍贵革命文物,是1946年期间,当时省委、地委领导同志亲笔写给长(春)农(安)县委领导的指示信12件。这些信,使我们对当时党的方针、政策和策略以及具体斗争部署有了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极为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根据老干部提供的线索,我们一方面给较远的老同志发了将近30封信,信中写明我们所要请教的内容。多数老同志都先后回了信,并逐条地都做了答复。最近我们收到一位老干部的复信,是成都军区副司令员郑本炎同志。他原是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三团的副团长,1946年间,他所率领的部队主要活动在长农地区,并且攻打过长春、农安和伏龙泉等城镇,由这个部队下派十几名干部到长农做地方工作,这些战斗的历史都详细地给我们写来了。一还有原辽北省一军分区司令员钟鸣风同志,去大连疗养,最近到长春,我们县的领导把他请到农安来,为我们讲述了当时一军分区部队在长春、农安间的活动情况和他组织部队攻打农安城的具体经过。这段历史,是我们一直没有采访到什么资料的难点。由于我们前个时候给他去了两次信,他回信叫我们到西安市去见他,这次他到东北,怕我们跑去西安扑空,特从沈阳打来电话,通知我们。

  往往有些口碑材料,同一事件其说不一;有时好容易找到了人,又没提供出什么材料。遇到这些情况都不应灰心泄气,只要下决心去查寻,终会获得到成果的。在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中,长农县一带流传着不少部队编唱的歌曲和群众传唱的民歌。如《先打哈拉海》、《满洲痛》、《扛活难》、《劳工叹》、《送郎参军》等。我们跑了不少乡,采访了不少人,都是只能唱上几句,搜集不到个完整的民歌。但是我们坚持结合走访其他资料,到处搜集这类民歌,现在《满洲痛》已经搜集到十六段了。《先打哈拉海》是支从部队传到地方的歌,长农一带上了年岁的人都熟悉。原歌题目叫什么,记不清了,我们出外访问,有些老同志,一提到在农安的战斗,就唱起这支歌来,可惜多是两、三句,头尾都忘了。这支歌是当时活动在长农地区的主力部队编的,很有地方性和时代特点,其中提到的三个小镇子名,都是农安县的。这首歌已经搜集到五句了:“……先打哈拉海,后打伏龙泉,三盛玉的胡子全部消灭完,八路军多勇敢……”,我们仍然在继续搜集。

  我们一方面通过口碑搜集资料,一方面到外地去搜集书面材料。由于各地收获的资料不尽相同,我们先后到长春、吉林、沈阳、大连、哈尔滨和北京等地图书馆、档案馆和大学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并把这几处图书馆做为重点查阅处。县志办有七名离、退休老同志参加县志编写工作,按计划每次外出,集中到一个馆中去先查阅目录,查阅时,按篇目分工包干,同时注意合作,发现有别人需要的目录或资料,保证告知有关人。这样做,以便集中人力,力争把该馆所藏同农安有关的资料查阅到。凡是与农安有关的资料,我们见到什么要什么,说得土一点,叫做“大划拉”,用这种“大划拉”的办法,确实“划拉”了不少有用的资料。为了尽量不漏或少漏掉与农安有关的东西,在查找目录时,面要扩大,凡带有“东北”“满洲”、“东蒙”、“西满”、“京白线”、“农安”字样名头的材料,大部分都经过试调和翻阅了。虽然这种办法很笨,要白花一些气力,但我们还是坚持这种笨办法,耐心地查阅,有的一本书挺厚,也要翻阅到底,因为里面不知什么地方,就会发现提到农安,并且是很有用的资料。我们本着查阅彻底,尽量减少遗漏,收到了很大的成效。如我们在吉林市图书馆,查阅目录见有《吉林省一中校友会刊》,从题目看,它同农安无关,但我们为了从中寻找有没有农安人,真就见到了两篇写农安的文章:一篇叫《农安的婚礼》一篇叫《农安的靠山屯镇》,两篇材料写得很具体,是两名在吉林一中读书的农安同志写的,很有参考价值。象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这样查阅,开始时,图书管理人员不大同意,因为这样调书量太大太频,经过我们向其解释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调书之后,多数图书馆还是支持我们了。如在黑龙江省图书馆,我们八个人,每调一次书,就是几十本,得用小车推,可管理人员十分耐心,尽量协助我们完成了彻底查阅的任务。在这个馆我们复印和摘录了四十多份资料,其中日伪时期的《农安地方财务机关特别事迹调查报告书》,不但记载了农安的财税金融情况,而且还有农安的历史沿革、区划变更、政治、经济等比较详细的记述。又如《吉林省地方财政概要》一书,内容排列着农安县从伪康德元年到伪康德八年的预决算,为编写县志提供了可靠的数字依据。

  反复核对辩伪求真

  编写县志很重要的一条是尊重历史,所记史料必须翔实。这就要求编写人员有个求实的精神,绝对不能应付了事,更不能含混糊弄,也不可偏听偏信,搜集到个材料就认定是事实了.这样就会出现错误,甚至歪曲历史。我们县在解放战争期问,我军三出三进农安城,三打伏龙泉,解放军三下江南,都在农安发生过激烈战斗。三下江南战斗,我军在靠山屯先全歼敌正规军一个加强营,后消灭敌七十一军八十七师等有名战斗,都是县志中应当详实记载的重大事件。以我军后两次打伏龙泉为例:头几年我们县,通过搞革命文物普查,对三打伏龙泉的战事就已经有了记载材料;伏龙泉烈士塔也有记叙两次战斗的碑文;近年来,县政协文史资料也发表过这个专题;我们在当地又访问了不少人。但是这些资料,碑文和口碑材料,说法各异,特别是连时间和我军是哪个部队都未搞清楚,成了我们编写这段历史的一个难题。我们本着不到黄河不死心,不搞个水落石出不罢休的精神,最后终于找到了线索,我们到了某军司令部,查阅了该军军史,发现了这个部队曾先后打过一次农安城,两次打过伏龙泉,打过一次靠山屯。我们把所录军史中有关在农安地区的战斗资料,同我们过去已经见到过的材料进行认真对照核实,弄清了真伪虚实。又如关于农安古塔的修建年代问题,旧《农安县志》中曾有记载:“吉林旧闻录为辽圣宗时所建。……农安古物调查表塔系金兀术设黄龙府所建。戊已报告书县城西门外有古塔一座世传为辽时所建”。那么塔倒是何时建的呢?为了核对真伪,我们差不多翻遍了辽金的史书,并未见到有只字记载过塔的内容。按着旧志所提线索,我们查阅了《鸡林旧闻录》,此书是民国二年魏声和所著。书中记道:“塔为辽天圣年间所建”。我们查了年代表,辽根本就没有天圣年号,经过反复对照,天圣是宋的年号,宋天圣年间大体正是辽圣宗太平年间。从这儿我们又联想到,辽景宗保宁七年,黄龙府卫将叛,辽将黄龙府南迁至今四平市一面城,一直隔了四十五年之久,到辽圣宗太平年间,辽圣宗为了加强其东北方的统治,又将黄龙府迁回今农安。经研究,我们认为农安塔建于辽圣宗太平年间更为准确(1021年—1030年),因为景宗时把黄龙府迁到今四平市一面城,原来的黄龙府(今农安)已降到一个不重要的地位。所以在黄龙府未迁回今农安这四十五年间的时间里,不会在农安这个地方修建佛塔。待到太平年间,辽将黄龙府迁回今农安后,在扩建它的东北军事重镇的同时,必然兴建一些寺庙和佛塔。确定农安古塔修建于辽圣宗太平年间,正和《鸡林旧闻录》所载相附和。上述所举例证,说明虽然农安塔的修建年代在旧《农安县志》中已有记载,为了核对求实,我们也不肯放过。再如有关辽黄龙府东北军事前哨宾州的记载。宾州是宋、辽、金时期,通往金首都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南的白城)的必经之路。古今的一些著述中说法不一,我们搜集了不少这方面的资料,趋向宾州在今农安县东北靠山屯的红石村。为了求得真实,虽然我们是文物的外行,也到当地去做了考查。现在的红石村东省有个广元店屯,广元店屯东有片农田直到松花江边,当地群众叫它东城子,是一座古城遗址。城东墙下是饮马河伊通河汇合后,两河又入松花江处,江崖是红石,陡立高约三十余米,形势异常险峻。在古城的地面上铺满了砖、瓦,陶磁器残片,据当地群众介绍,从他们的祖先在这里居住时,就从地里往出拣这些砖头瓦块,到现在仍然拣不净。我们从地里拣了不同的残片,到省文物工作队请教,经他们给一一做了鉴定,我们也学到了一些初步的文物知识。省文物工作队的陈相伟同志,在我们之前也曾去广元店进行过考察,同时写了篇《宾州考略》,发表在《吉林博物研究》上。过去对宾州究竟在今何处,因说法不一,拿不准应取哪一家之说,这回经过实地踏察心里才有了底数。

  抓住重点深入挖掘

  编写县志要突出重点,这个重点就是能体现出本县特点的。如我们县的历史沿革,辽金时代是有名的黄龙府,解放前农安县是个鼠疫患区,解放后做到了灭疫拔源,在经济方面,农安的马产自古有名;农安县的小八家子天主教堂,在东北都出名;三年解放战争时期,农安是长春的北大门,是敌我双方必争之地,同时是三下江南作战的战场之一,都是我们应当突出的重点。对于所拟定的重点,要下大力气去广泛搜集资料,并且不断深入挖掘,把重点资料搞得越具体越翔实越好,以突出本县的特点,这样才能提高县志的编写质量。如我们对农安马产这个专题,在搜集书面资料时,有关反映农安马产方面的资料很少,即或有一点也很不具体,我们就把力量放在采访知情者的身上。负责这方面篇目的同志,先后在县内和到吉林九站、长春、公主岭等地,访问了日伪时期曾在农安搞过马产改良的人员,还有当时在伪满马政局工作的技术员。最近由于不断扩大线索,找到了吉林农科院畜牲研究所于庆级研究员。伪满时,他是伪马政局的一个负责技术的科长,曾多次到过农安指导配马。他讲了农安的改良马曾多次在伪满马产展览会上得过奖;指定农安为养马模范县;农安向伪康德皇帝献过御马。他不但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伪满时农安马产和改良的情况,还讲了解放后农安马产的发展。同时把他自己所写的《东北地区马匹改良简史》赠给了我们。这个资料中对农安马产的情况记载很多,给我们提供了比较可靠的资料。

  编写县志还要有所新的发现。对有些历史大事要事,虽然旧志中已有记载,但我们不能局限于此。如旧志中对清光绪年间,长春府和农安县的十三、十四、十五甲抗租斗争的记载,很不具体。这是当时震动全东北和清廷的大事件,历史上称为“四月惨案”,清兵镇压抗租农民一千七百余人。我们花费了很多时间,访问了很多人,查阅了很多资料,使这一历史事件更加翔实了。还有个例子,我们在查阅资料时,发现《满洲帝国博物》一书中,记有农安在伪满时出土一石棺,石棺上刻有墓志铭,藏于奉天(今辽宁)博物馆。至于墓志铭都写了些什么,查阅有关图书没见到有记载。去沈阳特询问辽宁省博物馆的同志,他们说不知道这个文物的去向。今年春天我们在长春市图书馆查阅资料时,有一本研究古瓷器的日文书,书中最后一节,是专记农安出土石棺的,书中记载:康德二年(1935年)五月二十日于吉林省农安县北门外出土一口石棺,石棺中有陪葬的黑釉瓶和素烧瓶等金代文物,又说石棺上刻有墓志铭,文字是汉文。原文是:“大定二十一年十二月三日赵景兴故,二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葬灵记”。象这样明显记载着死者故去的年代月日的石棺是罕见的。查阅历史年代表,大定是全世宗完颜雍的年号,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距今已有八百余年了。后来我们又在北京首都图书馆查到线装石印本《满洲金石志》(罗福颐编),共六卷本,在卷三中找到相关记述。

  综上所述,如果不去深入挖掘资料,就不会有新的发现,丰富新县志的内容。几年来我们深深体会到:认真搞好资料的搜集工作,是提高县志编写质量的基础。

  (撰稿人:农安县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