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鉴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志鉴论坛

关于新编地方志工作中的几个问题

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985-03-25 15:55:00    来源:
打印
| 字号:
|

  一、指导思想问题

  我们编修新方志一定要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进行。怎样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修志工作的指导思想呢?概括起来可以包含三个问题:一个是为什么修志,即修志的目的性问题;第二是修一个什么样的方志;第三是怎样修好这样一部方志。

  对修志目的的认识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一九八一年一般地把修志的目的概括为五条,到了一九八二年时,在这个认识基础上又加以更高度的概括,就是一句话,即为实现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总任务服务。如果我们修出的一部志书,不能为翻两番服务,不能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志书就没有生命力。最近梁寒冰同志在北方片县志稿评审会讲话中指出,我们的修志日的第一是为地方生产建设服务,第二是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如果修志指导思想不明确,我们文笔再好,资料再多,也是生命力不强,价值不大。归结为一点,修志的目的就是为现实服务。如果我们不能够把为现实服务做为修志目的去认识,我们的志书就会成为一些资料的堆砌,或叫资料的汇编,而不成其为一部志书。当然如果我们强调了现实有什么问题就抓什么问题,就会把我们的志书等同一个政策调查研究报旨丁,这也不是我们的目的。

  修志指导思想的第二个问题是修出一部什么样的志书。第一,我们的新志不是旧志的续书,而是修出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新方志。社会主义的新方志的标志是什么呢?现在尚无现成的模式。现在大家通用的观点就是乔木同志所说的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材料,即所谓“三新”.这是修新志的指导思想。对于“三新”在认识上是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的。有一种看法认为“三新”是新方志的标志,核心问题是新的观点,这是区别于旧志的根本所在,即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我是赞同这个观点的。因为材料、方法的取舍排列,它的思想性科学性决定在于用什么样的观点去取舍它、排列它。有的材料、有的方法是旧的(如出土文物等),但是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处理它的时候,就可以推陈出新。所以我们在修志实践过程中,首先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第二,是“三性”即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三性”之中资料性是第一位的。没有资料就谈不上思想性和科学性。这是由我们的志书的功能所决定的。一部方志的思想性和科学性是通过所载述的资料反映出来的。第三,新的志书一定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原则,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两项基本原则是核心,我们的志书.也应以这两项基本原则为核心。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还有一个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到底什么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呢?我们要认识和处理这个问题,就要网顾历史。我们修志书就有这个特点。我们在回顾历史的时候就是要立足于探索中同式的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跌入客观主义的泥坑里去。第四,新的志书要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一部志书有无规律性是区别于旧志的标志之一。旧志的资料搜集排比以及它的某些论断可以说是没有什么明显的规律性可循的。我们所说的新志书反映规律就指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如果一部志书只是单纯的资料排比,这些资料不是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那就仅仅起到了字典和统计表册的作嗣。这里有三种不同情况:一种是客观事物暴露很充分了,它的规律性已经反映出来,为人们所认识所掌握了,这是志书必须要记载的,但这种记载要有充分的资料为依据。第二种是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从不同的角发有不同的认识,那就是说还没有共同的充分的反映,就得诸说并存。第三种是客观事物还没有被我们所认识,看不出有什么规律性。那就记上一笔,为后人提供研究的依据。

  指导思想的第三个问题是怎样修好一部新方志。我们说必须在批判继承旧志传统基础上勇于创新。在这个问题上是有所争论的。一种观点认为我们这一代人修志还得在批判继承旧方志的基础上创新,否则这个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另一种意见认为旧志是糟粕,我们要从创新出发去考虑继承。后来分歧有所扩大。曾经有过两种倾向,一种认为修新志离旧志越远越好;另一种认为没有找到新志的模式,不仿借用旧志的形式。一九八。年和一九八一,年确实讲旧志多了一些,讲章学诚多了一些,是不是被章学诚牵着鼻子走呢?看来也不完全是这样。当时,修志工作刚刚开始,单靠“三新”与“三性”是做不出什么文章的,甚至连方志是一个什么东西也不很清楚。如果我们把旧方志学研究够了,弄得很清楚了,来写我们的新方志就容易了。我们这一代人通过实践和学习是可以解决新方志学的编纂问题的,也可以出现一些创新的东西。我们看到了一些省、市、县志编修篇目和方志稿,已经大大丰富了或者是有一些新的东西出现了。旧志的横排竖写体例格式我们继承了,但排开以后,我们分门别类的标准及内容已经和旧志完全不同了,这就是创新。我们现在已经拿出来的新志稿尽管问题很多,也比旧志强,强就强在它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分门别类,没有哪部县志不记载武装斗争,不记载县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基本形态,这就突破了旧志里面的丁、赋、田、粮以及封建阶级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那些历史唯心主义的东西。所以原则上讲是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我们的修志工作者对待修志工作既要大胆,又要谨慎。在什么情况下要大胆呢?在设想研究怎么写、写什么的时候要大胆。在什么情况下要谨慎呢?在制订计划,进入实践的时候要谨慎。例如你要设计修出一部什么样的志,各个省、市,县在自己特定的环境里有自己的设想。在研究和设想阶段,想用分期法也好,用分类法也好,先分期后分类,先分类后分期,完全可以大胆设想,大胆设计,只要你持之有据,言之成理,那你就可以想人之不敢想。但是做为一个计划,要用以指挥行动了,这就要慎之又慎,午万不要轻举妄动。我们主张一个决议或计划确定以后就要坚持执行,执行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可以调整,但必须由下而上、由上而下反复协调,取得一致认识以后,认为非改不可,大家都能接受这个意见了,然后再改,而不能由我们上级的修志机构轻易地改变决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武汉市的修志方案经过八稿才正式拿出来。但是,队伍组织起来以后,我们就陷入了极端被动的状态,下面不断提出问题,有时弄得我们既不敢点头又不敢摇头。怎么办呢?我们只有上下一齐研究,共同探讨。在研究过程中大胆设想,但定下来以后就不要轻易修改。

  二、要修一部志书不是修一部史书

  在一九八一、一九八二年对这个问题争论十分激烈。有三种论点:一种认为史中有志,志中有史;第二种观点认为史志合一;第三种观点认为史志有别。我是主张史志有别的。我们是修一部志书,因此要着重研究史与志的区别。有人认为志书中的概述和沿革是史的写法,我认为,志书中的概述和沿革的写法与史书也是有区别的。明嘉靖《汉阳府志》的编修者朱老先生有过这样的论述:“志者史之积也,史者志之存也。然有史之体,有志之体。”这两句话可以解决史志关系问题。可见史志之异同是历史上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我是主张史志有别的,而别在哪里呢?寒冰同志指出:“史和志有很大区别,历史著作是探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它是采用论证来说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性的。地方志显然不能采取这种方式。地方志基本上是资料的科学性的排比。从资料的排比里边体现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这一点不同于历史著作,这是两种不同的体裁。”“城市史是探索研究城市历史发展规律的;地方志是反映城市基本面貌的。”史与志的研究对象及方法都是不同的。

  志书的作用与功能。我们开始提了六个字:资治、备查、教化。这六个字是统一不可分割的,否则说不清方志的特点。一部志书不是一部通俗读物。编修一部志书要注意努力做到可读性,但毕竟不是一本读物。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适于地方志书。地方志书是有特殊功用的,它是备查的。史书重在鉴、重在用。我们各行各业修志就要考虑为改革服务,为改革者服务。如商业,不但要记述商业网点减少的事实,而且要用大量的资料说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原来网点那样多,是怎样分布的,有哪些做法现在是可取的?现在又应做哪些改进,为今天的商业改革提供依据,为现实服务。这样你这本志书就有用了,就受重视了,受欢迎了。这就是志书的实用性。

  关于志书的体例。所谓体例就是量体裁衣。体例是为我服务的,我不能为体例服务,这个关系要摆正,不能颠倒。体例本无一个固定的模式,只要不复旧,从自己特定的范围和环境的实际出发,该定什么日就定什么目。当然也不能随心所欲,把篇目搞得五花八门,还应有一个一般性的体例。

  三、新志编纂的几个阶段

  从我们的一段实践来看,大体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主要是方案的设计,解决为什么要修志,修一部什么样的志;二是组织与培训阶段,在组织好班子后,要有一个短期的业务培训;三是拟定篇目阶段;四是全面搜集资料阶段;五是编写阶段。这五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割的,有些交叉。我市今年进入编写阶段后,又抓了几个环节:一个是重新进行总体设计;二是进行篇目修订;三是进入试写。不经过试写不能进入编写,这有过教训。我们不是物质生产,但也要有一个操作过程。在物质生产上搞不好要出废品,在精神生产上搞不好也一样要出废品。对于这一点我们要求非常苛,我们不仅要求都要试写,而且在试写过程中,史志办的人都要参加共同研究,认为可以了,签个宇,然后再开始试写。写完后,我们还要进行评议。几百万字的巨著,不这样一步一步地进行,不容易统一,肯定要出问题。

  四、关于篇目的问题

  我们认为篇目(或叫纲目)应该有三个形态:第一个形态叫做搜集资料的提纲。第一个形态的篇目的主要作用是用以指导搜集资料的。这个篇目的最大一个特点是反映想写什么,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可是有了这个篇目,就可起到组织、动员和指导想写什么的作用。如我们第一次编纂工作会议到会人数一百零一个人,其中百分之六十是侦察员。但市公安局派来参加会议的是一位老户口科长。他根据会议的要求拟定了一个公安志的篇目,包括了治安工作、消防工作、历史上警察局的反动面貌等等,给分管的副局长一看,很感兴趣,有些项目和内容还是他所不知道的,他想这本书修成了,对公安工作是太有用处了,引起了重视。马上又配了三个干部干这项工作,搭成了四个人的修志班子,以后又不断充实力量,现在已发展到十八个人,原来叫科,现在是一个处。这说明篇目有很大的宣传作用和组织动员作用。第二个形态叫编写提纲。在两年的搜集资料、整理、消化过程中间,在头脑中逐渐形成了一些概念,开始考虑要写什么了。这就出现了第二个篇目形态,叫编写提纲。我们的《金融志》原来的篇目有二百一十多条,经过修订以后,剩一百六十一个条目。《邮政志》原来篇目有八十九个条目,现在的编写提纲只有二十一个条目。原来打算写三十万字,现在把资料融会贯通之后只打算写十方字。篇目的第三个形态叫目录。篇目在试写过程中还有调整,这就形成了这部志书的最后目录。修订篇目时要坚持四个原则:第一要符合志体;第二要简洁实用;第三要方便检索,分类要标准;第四要便于编写。另外还有五点注意:一是注意篇目一定要从整体出发,不能从部门的角度出发,要明确所承担的志书是整个省志、市志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二是注意体现四个特点,即时代的特点、地方的特点、行业的特点、方志的特点;三是注意落实到目,不管是条目还是章节,所采用的词语要从实避虚,不要用“发展”、“兴起”、“影响”等虚词儿,.是什么就用什么,但不是说不要反映规律性,而是强调词语表述上的准确和科学。例如商业,开始我们采用这样的词组“商业的历史与现状”,这就有虚无实,现在我们修改了,如用了“市场”、“行情”、“商人团体”,企业下面又分目,如:“企业数”、“从业人员”、“人口比例”这样一些实在的东西;第四注意详特略同,就是强调求特不求全,求深不求细。我曾讲过地方志是无所不包的地方“百科全书”,搜集资料八三年上半年有两亿四千万字。现在看来可用率达到百分之十已经是很高的了。《金融志》原搜集资料是七百万字,经过整理成资料长编五个专题一百五十万字,现在编写成志只用了二十四万字左右。我们对资料搜集的要求不要求全。地方志要包罗万象,但要有所不包。我们“求特不求全,求深不求细”的提法是从市志的角度提出的。而你那一个部门通过修志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把“特”和“深”的资料提供给市志了,其他一些资料也十分宝贵,千万不要丢掉,可以编写部门的专题资料汇编等等保存起来。从你那个部门你可以求全,当然也不是无所不包,也要有所选择;第五要注意图表都应该做为志书的组成部分,而不是附带的一种形式。有的篇或目可以用一个表来表述,本身就应说明问题,而不是做为个附录来说明文字的。图和表不要搞成千篇一律,形式要活泼,样式要精心设计,发挥制图表专门人才的作用,使我们这部志书的可读性加强。

  五、关于省、市方志与行业志关系问题

  一部市志和专志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是市志是一部专门著传,专业志又是一部专门著作。我们认为专业志承担的任务就是武汉市志的某一个组成部分。武汉市志离开了你的专业志也就没有了市志。当然各局也可以修自己的局志,但局志和市志角度不同,局志不能代替市志。

  关于基层单位志,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一种意见认为基层单位为给,上级单位修志提供资料,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搜集和汇总资料,或叫志或叫史。另一种意见认为层层修志可为上一级修志奠定基础,主张基层单位凡有条件都必须修志。后一种意见要形成一种理论,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我们不主张这种意见,’这不是反对基层修志。基层修志必须在保证市志够完修好的条件下,再修自己的基层志。

  六、关于资料的搜集与整理问题

  志书进入编写阶段应先编资料长编或叫资料汇编。搜集到的资料卡片,要经过排比、

  取舍后,编成一个资料长编,使它具有著作雏型。这个资料长编就是修订篇目、制定纲目的基础。除了一部志书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之外,资料长编亦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从某种意义上看,资料长编的价值还大子一部志书的价值。因为这些资料是从极其广泛的领域搜集而来的,这是一次最广泛的调查。这些资料为将来各个学科的专业史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因此在出完志书之后,要有计划地编辑出版各行各业的资料长编,这也是我们修志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七、关于志书的质量标准问题

  地协有一个条例讲了质量标准。今年三月梁寒冰同志去山西提出了一个最低标准。志书的政治标准是不能违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其次不要失密。科学标准是不要写成一本史书,要写成一本志书;业务上不要出笑话,即不要写出外行话。资料标准是一定要翔实可靠。这三条标准是志书的最低纲领。要做到这一点也是很不容易的。

  八、组织与领导问题

  从组织班子讲要做到三个一:要有一个主事的人,这个人既能拍板,又要有时间一同参加研究,决不能要一个空头的领导;第二要有一个主笔,史志办不能人人是主笔,必须有一个主笔,要能者为师,如果市志或分志没有一个主笔,工作就无法进展;第三是至少要有一个学术顾问,要请一个对本专业有专门研究的专家审稿,否则会出笑话。最好是在修志工作刚起步的时候就要和专家挂钩,如果等发现问题时再补救就会出现许多麻烦,这也是我们的一个经验。从领导的角度讲,要积极主动向领导宣传,而最好的宣传就是拿出成果来,争取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如:我们搞金融志资料时,根据有关部门工作的需要,及时搞一个货币换算表。现在有关部门遇到民事纠纷,特别是债务纠纷,用这个表就迎刃而解了,减少了不少麻烦。受到了领导的重视。

  (朱文尧)